How life began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
——米勒實驗與生物大分子起源
「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大家一定都在很小的時候詢問過。那麼,生命從哪裡來呢?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不斷地探索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PART ONE
在生命起源問題上,化學進化論目前為多數人所接受,類似於達爾文進化論中的思想:從簡單到複雜的生命進化樹。
該學說認為,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無機物可以轉變為有機物,有機物可以發展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體系,直到最後出現最原始的生命體——一個最簡單、最原始的細胞,既原細胞(protocell)。該學說起初也稱為「原始湯」(primodial soup)生命起源假說,由奧巴林和霍爾丹提出,他們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經過長期演化而來的。
試圖為化學進化論提供理論依據的是米勒,195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生S.L.米勒,在其導師H.C.尤裡指導下,進行了模擬原始大氣條件(如雷鳴閃電)的實驗,由無機物混合物(CH4、HO2、H2和少量NH3)得到了20種有機化合物,其中11種胺基酸中有4種(甘氨酸、丙氨酸、天門冬氨酸和穀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質所含有的,而當時人們認為蛋白質是生命的本質。
米勒的實驗(Miller’s simulated experiment)在當時很有創新性,不僅啟發人們沿著化學進化這一方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啟發人們去探索生物分子的非生物合成。
胺基酸生成的可能機理:米勒在火花放電的頭125小時內,不斷打開"U"形管的活塞抽樣,進行分析,發現首先合成了大量的氰化物和醛類;以後它們的合成速度逐漸下降,而在整個實驗期間,均以近乎恆定的速度合成胺基酸,就是說,首先甲烷與氨作用生成氫,甲烷與水作用生成醛類;然後氫、醛類與氨作用生成氨基腈(aminoni- trile);氨基腈水解就生成胺基酸。
生命起源是一個極其複雜而又難以研究的問題。雖然19世紀70年代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就指出:"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20世紀20年代奧巴林和霍爾丹也相繼提出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觀點,即認為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無機物可以轉變為有機物,有機物可以發展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體系,直到演變出原始的生命體;但這些都只是理論的推測,還缺乏令人信服的實驗證據。
米勒首次在實驗室內模擬原始地球還原性大氣中的雷鳴閃電,結果從無機物合成出有機物,特別是多種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這是生命起源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後來,科學家們仿效米勒的模擬實驗,已合成出大量與生命有關的有機分子。例如,有人用紫外線或γ射線照射稀釋的甲醛(HCHO)溶液獲得了核糖和脫氧核糖(1966);用紫外線照射HCN獲得了腺嘌呤和鳥嘌呤;用丙炔腈(N≡C-C≡CH)、KCN和H2O,在100℃下加熱一天得到了胞嘧啶(1966);將NH3、CH4、H2O與聚磷酸加熱到100~140℃獲得了尿嘧啶(1961);將腺嘌呤和核糖的稀溶液與磷酸或乙基偏磷酸鹽(ethyl- metaphosphate)放在一起,用紫外線照射,可生成腺苷(1977);將腺苷、乙基偏磷酸鹽封入石英玻璃管中用紫外線照射,可產生腺苷酸(A)(1966)。此外,長鏈脂肪酸也可通過在高壓下用γ射線照射乙烯和CO2而獲得。也就可以說,幾乎全部的生物小分子,都可以通過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在實驗室內合成了。
PART TWO
我們先假設化學進化學說是對的,那麼由無機物得到簡單的有機物小分子,後者將進一步構成有生物功能的大分子。生命機體形成過程中,DNA和蛋白質出現的先後問題困擾著許多研究學者。
經典的遺傳學中心法則認為DNA通過轉錄形成mRNA,mRNA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即通過「翻譯」把鹼基序列轉變為胺基酸序列;在生物體內,沒有蛋白質作為酶的催化作用就不能合成DNA,而沒有DNA作為遺傳信息的指導,胺基酸也不能組合成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質分子。
另外,學術界還有一個觀點:先形成的不是DNA和蛋白質,而是RNA(RNA world hypothesis:「RNA世界」一詞由諾貝爾獎得主沃特·吉爾伯特於1986年提出)。
隨著RNA作為某些病毒遺傳物質載體的發現,以及對RNA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它既有DNA的自我複製能力,又具有蛋白質的催化性質,從而推測RNA可能是三者中最古老的分子,起初同時承當了DNA和蛋白質的功能,後來漸漸出現形態功能的分化,衍生出後兩者。
生物大分子(biomacromolecule)與低相對分子量的生物有機化合物相比,高相對分子量的有機化合物具有更高級的物質群 。它們是由低相對分子量的有機化合物經過聚合而成的多分子體系。
生物大分子大多數是由簡單的組成結構聚合而成的,蛋白質的組成單位是胺基酸,核酸的組成單位是核苷酸……像胺基酸、脂肪酸等都叫做生物單分子,是與生命有著密切關係的物質,它們是構成大分子的基本物質。
常見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質、核酸、多糖。這個定義只是概念性的,與生物大分子對立的是小分子物質(二氧化碳、甲烷等)和無機物質。
19世紀30年代以來,當細胞學說建立的時候,有人已經研究蛋白質了。蛋白質命名始於1836年,當時著名的瑞典化學家柏爾採留斯(J.Berzelius)和正在研究雞蛋蛋白類化合物的荷蘭化學家穆爾德(G.J.Mulder)就提出用"蛋白質"命名這類化合物,並且把它列為生命系統中最重要的物質。
19世紀末,有機化學家們就開始探討蛋白質的結構。德國有機化學家費舍爾(E.Fischer)與別人合作提出了胺基酸之間的肽鍵相連接而形成蛋白質的論點,1907年費舍爾又合成了一個由15個甘氨酸和3個亮氨酸組成的18個肽的長鏈。同時英國晶體分析學派中的貝爾納(J.D.Bernal)和阿斯特伯理(W.T.Astbury)等曾用X射線衍射分析方法分析羊毛、頭髮等蛋白的結構,證明它們是摺疊捲曲纖維狀物質。
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科學家們搞清了蛋白質是肌肉、血液、毛髮等的主要成份,有多方面的功能。
科學研究的一般規律是把自然規則研究清楚透徹,然後應用到實驗室生產出人類的福利。從大自然到實驗室,這是人類漫長進化史中形成的一種對規律的運用。
自然廣袤無邊,讓我們懷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去探尋生命的奧秘,認識人類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