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官員發表所謂「中美文明衝突論」被批種族主義言論

2020-12-0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 這幾天,一名美國官員的涉華言論在美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

「中國是我們的經濟競爭對手,意識形態競爭對手,一個確實在謀求全球影響力的競爭對手,這是我們很多人20年前沒想到的。」4月29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負責人基倫·斯金納在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的一次活動上如是說。

作為一些美國政客的常用言論,這句話並不令人意外。不過,她接下來的一句話,卻攪動了輿論的敏感神經:「我認為,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我們將第一次擁有一個非白種人的大國競爭對手。」

——此言一出,立刻被美國媒體認定為「種族主義言論」。

美國《新聞周刊》網站5月2日發表文章批評稱,美國國務院官員把種族列為中國對美國構成所謂「威脅」的原因之一,這一觀點是非法的、不道德的、違背美國價值觀的。

文章介紹,身為非裔美國人的斯金納在這個名為「未來安全論壇」的活動上說,應對中國的「長期威脅」很困難,因為這個國家「不是白種人的」國家,而且美國的外交政策領域也缺乏多元化。

相關焦點

  • 希臘總統稱「文明衝突論」是巨大錯誤,外交部:高度認同
    相關報導:「文明衝突」被批後又宣揚「文明較量」?美高官一言激怒諸多國際學者【環球時報駐埃及、美國、日本、奧地利特派特約記者 曲翔宇 溫燕丁玎 李珍 夏雪 環球時報記者 譚福榕】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近日將美中關係視作「文明較量」的荒唐言論,被認為是延續已故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
  • 這一次,「文明衝突論」遇到了真正的對手
    這些批評如果概括成一句話,那就是用文明衝突論來解讀中美關係或作為制定美國對華政策的基礎是錯誤的、危險的。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如何回應崛起中的中國,這是美國近年來從政策制定者到理論研究者一直在討論的重大命題,目前來看,似乎強硬派在美國國內佔據了上風。儘管如此,當聽到斯金納從文明衝突甚至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角度來分析對華戰略時,反對的聲音還是比較一致的。
  • 「文明衝突」被批後又宣揚「文明較量」?美高官一言激怒諸多國際學者
    【環球時報駐埃及、美國、日本、奧地利特派特約記者 曲翔宇 溫燕丁玎 李珍 夏雪 環球時報記者 譚福榕】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近日將美中關係視作「文明較量」的荒唐言論,被認為是延續已故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上世紀90年代,亨廷頓撰文、出書,談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衝突,尤其是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的衝突。
  • 美媒:"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破產
    其一是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它宣稱西方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民主取得了對其他所有意識形態對手的全面勝利,甚至預言會出現一個單調乏味的和平、寧靜的未來。另一個理論是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亨廷頓極其悲觀,預言在美蘇對立終結後,將湧現一股新的由文明競爭和仇恨所推動的衝突浪潮。
  • 加拿大歌手為洩憤發表反華種族歧視言論,遭批後道歉
    據法新社報導,加拿大搖滾歌手布萊恩·亞當斯(Bryan Adams)12日就其發布的種族主義言論道歉。此前,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其演出被取消,他在網上發表了針對中國人的十分無理且粗俗的措辭,由此遭到各方強烈的批評和指責。
  • 關凱:超越文明衝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引子今日世界越來越像是文明衝突論的"自我實現的預言",之所以如此,和源起於西方的現代文明有著莫大的關聯。正如6月24日在北大博古睿中心的討論會上渠敬東教授的高論,"普遍主義原則是一種單邊原則,現代世界就是基督教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趙汀陽和阿蘭·樂比雄在書中倡導的"跨文化",雖然概念本身仍然不那麼令人滿意,卻是一個相當尖銳的想法:它可以擺脫任何文化中心主義的傲慢與偏見,提供一個具有包容性和"共可能性"的價值坐標,從而在文明衝突論之上製造出一個新的認識論,而這恰是當下全球社會所需要的。
  • 港媒文章:「文明衝突論」鼓吹者不願理解中國
    所謂「文明衝突論」顯示出美國政策圈缺少理解中國現實的領導者,甚至在一些人看來,無需理解中國。文章編譯如下: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可能都在當記者,但從職業的角度,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名人類學家。在我成為一名研究社會人類學和發展經濟學的大學生後,我全面地了解到,種族、社會、文化和語言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但我們的文明在應對共同問題的制度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 美媒文章:重啟中美關係並非易事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11月13日在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重啟中美關係並非易事。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無論誰入主白宮,競爭都將定義中美關係。
  • 外交部批美官員接連訪臺是政治挑釁;給川普寄含蓖麻毒素信的嫌犯...
    加★星標★ 常讀欄一直見 不失聯 騰訊新聞精選 2020-9-22 國內熱點 ●外交部批美官員接連訪臺是政治挑釁必將採取正當反制措施 9月21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美國官員近日接連訪臺」時表示,美方近來執意接連派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阿扎、副國務卿克拉齊訪臺,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是對中方的政治挑釁,助長「臺獨」分裂勢力的囂張氣焰,破壞中美關係和臺海和平穩定。
  • 著名歷史學家大衛·斯塔基因發表不當種族言論遭抵制
    倫敦市長候選人西奧布·貝尼塔 (Siobhan Benita) 認為,斯塔基濫用了公眾人物的身份發表不當的種族主義言論。在此次斯塔基發表不當言論後,哈珀·柯林斯決定不再繼續出版大衛·斯塔基的相關著作。Hodder&Stoughton曾經於2015年出版了斯塔基的作品《大憲章》 (Magna Carta) ,其發言人近日也聲稱不會再出版斯塔基的任何書籍。
  • 愛因斯坦日記:種族主義與20世紀初的社會思潮
    作為愛因斯坦研究專家的羅森克蘭茨就認為,日記中將日本、中國和印度(其實是斯裡蘭卡)人稱作「低智商人種」,把異種族稱作「對我們的威脅」,這些言論和思想是「典型種族歧視的標誌」,在其日記中「充斥著種族主義和非人性化評論,其中一些令人非常不快」,並質疑愛因斯坦「自己也是一個難民,甚至頭像曾被聯合國難民署用於宣傳,何以要發布如此傾向的言論」。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尤其在南海這個原本並不屬於中美雙方核心關切的議題上,中美官員卻打起了空前激烈的爭論戰。從網絡黑客到亞投行,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從學術圈到媒體圈,中美雙方似乎對彼此都變得不那麼友好。       謝安敏指出,自中美兩國建交以來,雖然美國對華政策有各種各樣的微調,但美國的政策都是一以貫之地支持中國的發展,總體上的戰略是不變的。但她擔憂的是,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崛起以及美國即將到來的政治更替,美國的對華戰略可能會做出大的改變。       近段時間以來,已經有大量重量級學者對中美關係發表過類似擔憂的言論。
  • 黑人遭警膝壓鎖喉喪命·道維強森痛批種族主義
    黑人遭警膝壓鎖喉喪命·道維強森痛批種族主義道維強森聲援佛洛伊德,痛批種族主義是病。道維強森在Instagram曬出「我沒辦法呼吸」手寫卡,他表示自己有家人就是警察,但是是個遵守規章,合法使用武力,保護人民免於生命危險的好警察,所以他看了佛洛伊德的影片非常錯愕,他看到了為了一口呼吸的哀求、警官冷酷的反應、看到種族主義,和一場謀殺。
  • 耿直哥:逆向種族主義!美國白人終於喊出這個詞
    文章針對的目標,是美國最著名的「好萊塢」,稱好萊塢正瀰漫著一股「逆向種族主義」的「有毒氣息」,白人反而在遭到「種族主義」和「法西斯式」的對待。 逆向種族主義!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最近一段時間裡,美國和英國這樣的西方國家,除了正在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還在經歷一場反種族主義和性別多元化的「革命」的浪潮。
  • 美示威愈演愈烈,聯合國官員再發聲:「結構性種族主義」導致爆發...
    當地時間6月3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米歇爾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let)發布聲明表示,美國的「結構性種族主義」和「刺眼的不平等」是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的核心,現在是進行「深遠改革」的時候了。
  • 美國|言論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
    在美國政治文化中,美國人最珍視的是言論自由的權利。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了言論自由,其他很多自由就不存在,至少得不到可靠的保障。所以,言論自由被許多美國人視為其他公民權利的基礎。自由首先是思想的自由,而言論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外在表現。
  • 呂文浩:潘光旦剝離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的努力
    既然是「種族自覺」,就不能不謀求本民族所以自強之道;既然是「反抗異族無理的壓迫」,便不能不排斥為無理壓迫撐腰打氣的「種族主義」論調。 潘光旦接受了優生學以後,很早就表現出將其與種族主義相剝離的意識。1925年,他學習優生學僅僅兩三年,便在清華留美學生主辦的國家主義刊物《大江季刊》上發表了《近代種族主義史略》一文,對於西方種族主義的源流及發展趨向進行了概括性的敘述。
  • 90歲DNA之父沃森發表基因「歧視言論」,已被冷泉港實驗室「掃地...
    上周五,沃森曾領導過的冷泉港實驗室對沃森在本月早些時候播出的紀錄片中的言論做出回應,宣布取消沃森全部榮譽。 根據其公開聲明,冷泉港實驗室(CSHL)反對沃森在《解碼沃森》目中的言論,「沃森的言論應受到譴責,沒有科學依據,且不代表冷泉港實驗室的觀點。同時實驗室也譴責這種中濫用科學來支持偏見的行為」。
  • 美主持人懟《寄生蟲》導演不用英語發表感言,網友:種族主義滾蛋
    據Rawstory網站2月10日報導,韓國電影《寄生蟲》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後,美國一名主持人在推特上發帖稱,該電影導演用韓語發表獲獎感言是在「破壞美國」,網友怒懟該主持人是種族歧視。在韓國導演兼編劇奉俊昊憑藉《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後,布拉澤電視臺主持人喬恩·米勒在推特上批評他沒有用英文發表獲獎感言,這是在「摧毀美利堅」(「the destruction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