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製作出大腦處理軀體感覺的4D圖像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來源:Christopher Packham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30   今日/總瀏覽:4/1386


基於時間的加權振幅圖像描述了大腦左半球經受正中神經電刺激之後的200毫秒內的活動。色彩範圍在不同幀之間的圖像中會產生變化。

眾所周知,大腦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複雜的生物體系結構,但這種複雜性的深度往往沒有被解決。對大腦使用網絡理論澄清了很多神經功能,並發現,大腦作為很多相關的腦神經網絡的中心樞紐。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大腦的時空動態圖像。

考慮一下微處理器:目前的技術基於二維的小型高密度的微體系結構。因為傳統的光刻法受到物理學的限制,將二維的微體系結構微縮變得越來越難,晶片設計師正在尋找新的範式。方案之一是三維微體系結構,把二維晶片堆棧分層堆放,垂直互連。

大腦也是這種分層的3D結構,但它更加複雜上百萬倍。因為觀測神經動態的困難,人們目前仍然不知道各個層之間如何交互,皮質層動態是否使用並行或者串行的操作方式。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由德國和義大利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他們利用了100名癲癇病患者的大腦解剖和功能數據,在手術評估期間將電子節點定向性地植入患者大腦。

 

基於時間的加權振幅圖像描述了大腦右半球經受正中神經電刺激之後的200毫秒內的活動。色彩範圍在不同幀之間的圖像中會產生變化。

通過這些寶貴的不易觀測的數據,研究人員們製作出了基於時間和大腦位置變化的非疼痛軀體感覺刺激的人類皮質處理圖像。圖像顯示出,僅用於手的人類軀體感覺系統佔據了左右大腦半球超過10%的網絡。

該網絡包括了與初級軀體感覺皮質相關的組件,以及運動、運動前區和下頂葉區域。令研究人員們驚訝的是,該網絡還包括了光學組件。他們寫到:「軀體感覺信息到達內側顳區的假定腹部側,這表明觸覺和視覺信息可能是集成的,這種集成可以用於控制對運動對象的跟蹤,不僅僅通過眼睛,還可以通過手臂。」

這些階段性的數據證明了大腦皮質的處理模式,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該模式可以幫助感覺信息的並行處理。同時他們也提醒說,這10毫秒的幀數據還不夠精細,不足以證明結論,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這幅加權振幅圖像來自於腫脹的大腦的側視圖。色彩範圍在不同幀之間的圖像中會產生變化。

最終,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腦葉皮層由手部正中神經持續激活,這與目前的認知相符合(該部分的島葉適用於觸覺處理)。他們寫到:「這個區域的緊張性活動與參與觸覺輸入信息集成的後腦島相關。」

相關焦點

  • 40萬億像素的果蠅大腦圖像來了 這意味著什麼?
    他們使用數千個谷歌雲TPU(註:即張量處理單元,是一款為機器學習而定製的晶片),重建的完整果蠅大腦高達40萬億像素。有了完整的大腦圖像,科學家距離了解大腦如何工作更近了一步。  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將果蠅的大腦切成了成千上萬個40納米的超薄切片,而後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每個切片進行成像,產生了超過40萬億像素的大腦圖像,並且將這些2D圖像整合成連貫的3D果蠅大腦圖像。
  • 軀體症狀障礙與大腦功能連接的改變有關
    韓國中央大學的Doug Hyun Han博士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該研究提供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即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有SSD的人的大腦網絡內部和之間的連接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了解患有與身體症狀相關的焦慮和焦慮障礙患者的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 人工編輯大腦記憶和感覺
    編造美好的記憶、刪除痛苦的回憶……在科幻影視中,有這樣一種神奇的技術,它能編輯人的記憶和感覺,讓人們體驗更為豐富的人生經歷,忘掉令人不悅的往事。但是,這樣的技術真的可以實現嗎? 近日,有科學家宣布已研發出一種編輯人腦記憶的技術——大腦全息調製器技術,能利用全息投影將記憶和感覺編輯並傳輸進大腦。科學家認為,在神經元中植入某種感光蛋白質,即可通過閃光激活或抑制神經元,利用全息投影自由激活特定的一組神經元,使它們呈現真實大腦活動的模式,進而將記憶和感覺複製到大腦中。
  • 研究人員發現預測人類情緒的「大腦模型」
    近期,研究人員發現可以根據大腦活動來預測人類的情緒。
  • 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人類大腦3D結構高清圖像
    HCP項目歷時5年,來自10個研究機構的100多位研究員參加了研究工作,他們公布的數據資料將幫助探索大腦迴路和個體行為特徵之間的關係。「人類連接體項目(HCP)」的圖像數據都發布在網站上,研究人員可以免費獲取
  • 新實驗成功從大腦記憶中提取出臉部圖像
    掃描人類大腦並直接提取其中記憶的圖像信息之可能存在於科幻片中嗎?當然不是,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在人類大腦視覺信息處理領域去得了巨大進展,他們能夠通過「讀心術」來還原大腦記憶中的一張人臉模型。
  • 核磁共振繪大腦圖像
    北京時間6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新型先進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用於研究人類大腦的內部結構。哈佛大學的加恩-維登教授表示,藉助於掃描獲取的彩色圖像,他們得以第一次真正了解人腦1000億個細胞的神經通路以及大腦如何運轉。
  • 一種基於人工智慧的腦圖像處理方法
    ) 基於深度學習的工作流程系統DeNeRD,框圖顯示了由神經元檢測器(TOP)單元處理的來自不同出生後(P)時間點的腦圖像的輸入。 蘇黎世大學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最近在《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一項技術, 可在不同發育階段的不同腦區自動檢測不同類型的神經元。 在細胞水平上描繪哺乳動物大腦的結構是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這通常涉及到捕捉特定的解剖特徵並對其進行分析。在過去,研究人員能夠利用經典的組織學和體視學技術收集一些關於哺乳動物大腦結構有趣的觀察和見解。
  • 大腦識別圖像並非「趣味導向」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最新報導,加拿大約克大學的視覺研究者近日對多種視覺圖像處理算法進行了測試,並經特定實驗發現,人腦並不會優先處理圖像中的有趣區域,這挑戰了已有61年歷史的經典理論。這一成果在理解人類視覺、視覺處理及診斷視覺病理方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在自動駕駛等應用模型的建立和改進中也會發揮作用。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約克大學拉森德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約翰·索茨的團隊發現,人腦不會優先處理圖像中的有趣區域。這與心理學家唐納德·布羅德本特教授影響廣泛的「早期選擇理論」背道而馳。
  • 大腦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視覺世界?
    如果你曾經用攝像機拍攝過自己的電影,你可能已經注意到,當你從一個圖像移動到另一個圖像時,圖像可能會非常不穩定。除了最穩定的人之外,在一個焦點對象和下一個對象之間都有一個不穩定的過渡。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眼睛——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們大腦的攝像機——在場景中快速移動時不會出現不穩定的過渡。
  • 美媒:研究人員獲得史上最詳細完整人腦圖像
    參考消息網7月10日報導 美媒稱,經過逾100個小時的掃描,研究人員獲得的整個人腦的三維圖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詳細。在強大的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的支持下,新圖像的解析度可能足以讓人看清直徑小於0.1毫米的物體。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以「感覺」疼痛的電子皮膚
    玩懂手機網 9 月 8 日資訊,創建人造皮膚的概念並不新鮮,讓這些皮膚 「感覺」 或者接觸到什麼東西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最近 RMIT 的研究人員又在這些基礎上前進了一步,開發出了可以明顯帶來疼痛感的電子人造皮膚。
  • 百度大腦震撼發布 自然語言處理成熟度尚不及圖像處理
    百度大腦震撼發布 自然語言處理成熟度尚不及圖像處理  語音合成是李彥宏的下一個演示。現場出現了張國榮的合成音,並按照正常人的語調播放了出來。 圖像演示在現場出現了一個笑點。李彥宏表示,現在人臉識別的準確率已經達到了99.7%,大屏幕上突然出現了現場視頻,並在一片笑意中由百度大腦順利識別出了百度副總裁朱光等人。
  • 感覺統合和大腦各功能區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感覺統合就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
  • 研究發現:大腦功能區並不專一
    不過,這些不同的刺激都會輸入到大腦的相應區域來分析處理。咖啡濃香由嗅覺皮層專職,而一聲長笛則是聽覺皮層負責。科學研究證明,大腦特定功能源於大腦的某一區域,因此大腦被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如感覺區、記憶區、語言區、識字區和運動區等。無疑,大腦分工是由基因預先確定的。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腦的功能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它們也會不顧其基因決定,接管一些本不由其負責的功能。
  • 研究發現大腦灰質影響疼痛感知
    新研究發現,負責處理內部思維和注意力的大腦區域中灰質較多的人對於疼痛的感覺比其他人來的弱。  大腦包含灰質與白質,其中灰質主要負責信息處理,而白質負責連接大腦各個不同的區域。最新的研究發現如果特定大腦結構發生細微的變化,特別是控制思維和注意力的區域出現了變化以後,人的疼痛感覺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 人類大腦是如何同時處理這麼多信息的?
    而現在,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一種算法,該算法可以顯示大腦的工作方式有多麼聰明,以及我們的大腦為什麼能夠一次性處理這麼多信息。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類的大腦可以只使用1%或者更少的原始信息來對數據進行分類。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將視覺與運動聯繫起來,研究人員可以幫助自動駕駛汽車「看到」
    研究人員發現,初級視覺皮層中的圖像處理電路不僅在動物自由移動時更活躍,而且它們從大腦的運動控制區域接收信號,該區域獨立於處理動物所看物體的區域。為了更好地了解周圍的世界,動物不斷運動。靈長類動物和人們使用複雜的眼球運動來聚焦視力(例如,人類在閱讀時會這樣做);鳥類,昆蟲和齧齒動物可以通過移動頭部來做同樣的事情,甚至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估計距離。
  • 大腦切掉一半的人為什麼還能活下去?
    在這6名兒童長大成年後(20歲~29歲之間),來自加州理工學院(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眾多機構的研究人員為了探討這6名患者半球大腦的內在功能連接性,另選取了6人作為對照組(CNT; n = 6),讓他們在放鬆的情況下(有助於排除外界的幹擾)以及在序列參數相同的腦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下進行大腦掃描,通過追蹤血液氧合水平依賴性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