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從平原地區一下子來到海拔較高的高原,就會明顯感覺到身體不適,比如頭痛、呼吸急促甚至困難、失眠、容易疲倦、食欲不振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出現了高原反應,這種情況,尤其常見於快速進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地區的人們。高原反應出現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體一下子暴露在低氧的環境中,使人體血液中的氧氣含量也隨之下降,各項生理機能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從而表現為上述症狀,一些體質不好的人群,還有可能會引發急性的高原病,比如急性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等,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安全。那麼,高海拔地區為何就缺氧了呢?
地球的外圍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圍,大氣層對於地球來說,既是保證地球溫度始終處於平衡狀態的「保溫被」、也是推動地球實現碳氧循環和生物體生態發展的「生命源」,同時也是阻擋地外有害物質侵入的「阻隔層」,對於地球來說至關重要。從大氣層的厚度來看,通常意義上說的大氣層厚度一般為1000公裡左右,不過它與外太空並沒有明顯的界限,一些地外探測器在高空4000公裡處還能探測到稀薄的大氣分子存在。
我們來看一下地球大氣層的結構。從低到高,科學家們根據大氣氣體分子的密度、溫度和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將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逸散層5個層級。關於每個層級的具體特徵和氣體分子特性這裡就不詳細表述了,大家估計都非常清楚。在這5個層級中,對流層對我們的影響最大,我們在地球上的幾乎所有的活動,都是在對流層中完成的,這一層的空氣分子密度最大,雖然只有12公裡左右的厚度,但其質量能達到大氣層所有氣體質量的約75%,特別是水蒸氣幾乎全部分布在這一層,隨著熱冷空氣在這一層的垂直流動,出現了各種氣象條件的變化,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使地球生命能夠穩定地獲得水、氧氣等要素,從而支撐著生命活動的持續進行。
大氣中的各種氣體的垂直分布,之所以出現這種因高度而逐漸變得稀薄的情況,主要原因就在於地球引力的作用。無論是宇宙間的星體之間,還是地球上的物體與地球之間,都存在著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同樣,地球的大氣層也不例外。按照萬有引力的計算公式:F=G*m1*m2/(r^2),這裡的r為物體距離地球質心的數值。我們可以看出,當一個物體處於地球的地表時,萬有引力只與這個物體與地質質心的距離有關,由於地球是一個近似球體的橢球體,其赤道半徑與極地半徑存在一定的差異,赤道半徑略大,因此物體在赤道上的地表所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兩極的地表所受到的重力小一些,這一點通過多種測量方法已經得到證實。
你看,地球的赤道半徑和極地半徑僅差了20公裡,就會引起物體所受引力作用的差異,那麼對於大氣層來說,1000公裡的高度差,氣體分子所受到的重力作用肯定相差很多,越是下部的氣體所受到的引力作用就會越大,因此氣體分子就有在大氣層的下部聚集的趨勢,這是由引力勢能所決定的,只有當氣體分子的總內能很大時,才有可能使平均動能能夠掙脫引力的作用,從而向上部方向遷移。
因此,對於低海拔地區來說,空氣分子所受到的重力作用,就明顯大於高海拔的地區,這就造成了低海拔地區的空氣密度較大,地勢越低,密度也越大,空氣所帶來的大氣壓也越強。據測算,在對流層內,高度如果每上升12米,那麼大氣壓強就會相應降低1個毫米汞柱,這也印證了隨著高度增加空氣分子逐漸減少的事實。那麼,在氣體密度減少的情況下,單位體積空氣中所含有的氧氣量也會隨之減少,因此,我們在突然來到高海拔地區時,就會因氧氣攝入量不足而引發高原反應。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會增加高原地區的氧氣缺乏,那就是密度。在標準狀態下,空氣的密度為1.29kg/m^3,而空氣的主要組成為氮氣、氧氣、氦氖氬氪氙氡等稀有氣體、二氧化碳以及微量的水蒸氣、一氧化碳、臭氧等,其中標準狀態下氧氣的密度為1.43kg/m^3、二氧化碳為1.98kg/m^3,都要比空氣的平均密度要大,因此地勢越低,二氧化碳和氧氣的體積百分比就會越大,二氧化碳的情形比氧氣的這種趨勢還要突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地窖密封之后里面很容易聚集大量的二氧化碳、氧氣含量不足的原因。
因此,從密度的層面來分析,低海拔地區的氧氣體積比要比高原地區大,據測算,當海拔提升到3500米時,空氣中的氧氣含量要比海平面低25%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進一步拉低了高海拔地區的氧氣總量。
綜上,我們從空氣的密度和氧氣的體積百分比兩個方面,都可以看出高原地區的氧氣含量要比平原地區降低的非常明顯,對於那些肺活量大、活動能力強的人來說出現高原反應的比例會更高,引發不適甚至疾病的也更多,因為這部分人對於氧氣的需求量要相對較高,而相反老人、小孩和女性的高原反應則不會那麼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