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失敗」的聽證會案例——屏幕上跳出這幾個字,聽眾們來了興趣。陸家嘴街道嶗山三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趙子正停頓一下:「上海基層治理的『三會』(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制度中,我個人認為聽證會是最難的。」
這是8月26日下午,塘橋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進行一場「青社沙龍」,趙子正正在分享怎麼巧用「三會」來破解老舊小區的治理難題。
趙子正在研討會現場講解(劉雪妍 攝)
趙子正何出此言?他服務的嶗山三村居民區,是陸家嘴最大的居民區,小區裡58、46號兩棟樓之間有一個夾角,長期被違法搭建覆蓋。「五違四必」整治後,違建被拆除了,形成了200平方米的公共空地,這裡又逐漸淪為建築垃圾堆放點,鼠患頻現,環境惡劣,亟待空間改造。
能否將這裡改造成裝潢垃圾固定垃圾廂房?居民區黨總支召開了一場聽證會,會上的討論很激烈,第一個發言的綠化景觀署認為此處設點合適,可改造方案卻被居民代表全票否定,理由很多:衛生環境差、小朋友會受傷、周邊房價會受影響等,於是,這次聽證會「失敗」了。
嶗三的問題如何「破圈」解決?參加完社區第一次聽證會,趙子正總結,「失敗」的原因在於居民意見徵詢不充分,方案設計過多偏向當前重點工作和上級職能部門要求,沒有充分體現居民需求,而且聽證會流程安排不合理,急於進行投票。
改造前
調研得出的問題
改造後(採訪對象供圖)
但敢於用聽證會形式解決社區矛盾,邀請真正的利益相關方,聆聽居民真實的想法,並尊重投票結果,而不是走過場,也都是可取之處。經過認真調研,工作人員發現了更多實際問題,經過反覆設計討論,決定將這個公共空間打造成「自治花園」,為了在乳山路大門做到人車分流,設計方案裡還加了一扇門,方便居民出行。
多了一個有設計感的花園和一扇便利生活的門,第二次聽證會上,這個名為「不任意的任意門」的構想獲得了居民們的認可,在後續的空間改造中,社區力量和社會力量一起,一起募集資金並參與建設,最終完成了社區改造。
「我們不是以開一場完美的聽證會為目的,大家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更為重要,聽證會的形式一定會是基層民主自治的具體體現,早掌握早受益。」趙子正說。
紛繁複雜的「家門口」怎麼管?面對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面對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的共同目標,要依靠人民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新時代的居民區書記需要具備哪些硬核實力?有哪些必修課要過關?趙子正一直在思考,也通過案例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說到社區民主協商,社鄰家創始人閆加偉也認為,「這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個會,已經變成了一種技術,不能不允許研討會失敗,在過程中形成共識才更有意義」。在他眼裡,民主協商應該朝標準化和流程化走,不是回到以前,靠個人魅力掌控,靠個性化解決,要擺脫「能人依賴」,讓社區達人共同參與社區治理。
閆加偉在現場分享(劉雪妍 攝)
這個研討會由浦東團區委和塘橋街道黨工委聯合主辦。自今年5月起,浦東團區委啟動「青社沙龍」系列活動,聯合相關街鎮黨(工)委以平均每月2場的頻次巡迴舉辦,目前已開展了8場,聚焦區域內一系列社區治理難點,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小區裝修垃圾分類治理、提升老小區物業費收繳率等提供建議方案。在此基礎上,「青社沙龍」還在集聚社會治理青年人才智庫,著力引領青年群體和青年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體現新作為、形成新經驗、實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