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效應,指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英文名稱:Mushroomseffect
蘑菇管理是大多數組織對待初入門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從傳統的觀念上講,「蘑菇經歷」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鍊,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有促進作用。
蘑菇效應」很形象地詮釋了多數人的工作經歷: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總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視。當他默默無聞地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漸被人關注並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人遺忘。從傳統的觀念上講,這種「蘑菇經歷」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因為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練,它可以消除一些
蘑菇效應
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使人更加接近現實,能夠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處理問題,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可是,人們如果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蘑菇效應」也有著先天不足:對一些真正有才華、有抱負的年輕人來說,「蘑菇經歷」有可能耗費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甚至有可能因不受重視(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而最終被埋沒(自生自滅)。
「蘑菇們」的至暗時刻
職場新人常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部門的重視,只做一些打雜跑腿的工作,有時還會受到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組織或直屬領導任其自生自滅;新人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這種情況與蘑菇的生長情景極為相似。
很多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打雜跑腿,端茶送水,還會受到很多指責、批評,甚至代人受過,或者乾脆被無視,任其自生自滅。
指導和提攜,似乎總是落不到自己頭上。這種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陰暗角落裡的蘑菇一樣。而「蘑菇定律」說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在整個蘑菇時期——直到長得夠高夠壯,才會被人重視。
只有用現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換取未來每一秒的不後悔。
所有的停滯不前和怯懦擔憂,都會延長成為「蘑菇」的時間。終有一日,因為平日的碌碌無為,而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無法對未來形成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