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首度揭示:明星抗抑鬱藥真的可以修復大腦!

2020-12-08 手機鳳凰網

今年3月,美國FDA批准了一款創新抗抑鬱療法,它的主要成分是氯胺酮,一種最初用於手術麻醉,近年來卻在治療抑鬱症方面展現巨大潛力的分子。但說出來可能令人難以置信,這款被批准治療抑鬱症的新藥,我們居然還不知道它的確切治病機理……

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為我們掀開了氯胺酮的神秘面具。研究發現,這種分子不僅能改善抑鬱症狀,還真的能修復抑鬱給大腦留下的創傷!

先來說說人們先前對於氯胺酮的認知。在治療中,氯胺酮以其起效的快速而知名。在用藥後的短短數小時,患者的症狀就會得到緩解,並能持續數日之久。然而科學家們並不知道,氯胺酮在幾小時內產生的短期療效與幾天裡維持的長期療效,兩者的具體作用機理是什麼。人們甚至不知道,短期和長期療效背後,作用機理是不是同一種。

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潛在答案,研究人員們決定在小鼠中建立抑鬱症模型。過去的一些研究表明,長期壓力可能是抑鬱症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會影響大腦中神經元的可塑性,在前額皮質造成突觸丟失,帶來症狀。為此,研究人員們給小鼠使用了腎上腺酮這類激素。正如其名字所表明的那樣,這是一種來自腎上腺的激素,用於應激反應。

「(短期來看)它能促進可塑性,讓人清醒,並促進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功能,」本研究的通訊作者Conor Liston教授說道:「然而長期暴露在高水平的激素下,可能不是什麼好事情。」

▲《科學》雜誌為本文做了專門的評述短文(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正如他們所預測的那樣,在激素的處理下,小鼠出現了明顯的抑鬱症狀,對喜愛的含糖食物興趣驟減,也不愛在迷宮中進行探索。隨後,研究人員們再使用氯胺酮對其進行治療,並使用先進的雙光子顯微鏡,在活體小鼠中直接觀察大腦出現的變化。

和預期一樣,這些小鼠在應激壓力之下,出現了大量突觸的損失。而在使用氯胺酮之後,研究人員們觀察到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現象:「氯胺酮能夠重塑許多之前曾存在,卻在長期壓力下消失了的突觸。」 Liston教授說道。換句話說,氯胺酮能夠逆轉壓力帶來的突觸消失現象。

▲在氯胺酮治療後,一些樹突棘(組成突觸的一部分,藍色箭頭所示)開始恢復(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但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直到氯胺酮治療的12個小時後,我們才看到神經元之間出現大量新的連接。」 Liston教授補充道。但這些小鼠在用藥後的3-6個小時內,抑鬱狀況就有很明顯的減輕,神經微環路的連接也得到了恢復。也就是說,在重塑突觸之前,氯胺酮就已經在改善抑鬱症狀了。

對此,研究人員們認為氯胺酮具有雙重作用機制。在用藥後的短期內,它能暫時讓異常的神經環路恢復正常功能。然後,它能重塑神經環路之間的突觸連接,帶來長期的效果。作為佐證,如果選擇性地阻止氯胺酮誘導的突觸形成,其長期抗抑鬱效果也就不復存在。

也就是說,通過恢復突觸的連接,它真的能給大腦帶來「治癒」。

▲本研究的圖示(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科學》雜誌為此文做的專題評述中指出,這一發現在多種動物模型中均可以得到重複,驗證了其普適性。這一研究結果不僅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氯胺酮的作用機理,還能讓我們通過這些基礎作用機理,開發更多創新且安全的抗抑鬱藥物。為此,這是一項「重要突破」。

相關焦點

  • 抗抑鬱藥竟然能修復大腦,何時停藥有講究,很多人都沒堅持下去,多次...
    審閱者:楊雪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如果你已經服用了抗抑鬱藥,就會關心何時才能停藥。如果情緒和面對生活的態度變得更加積極,是否真的需要繼續服用抗抑鬱藥? 通常,醫生建議服用抗抑鬱藥至少一年,以便充分發揮療效。
  • Nature:研究揭示抗抑鬱藥如何在大腦中發揮治療作用
    2013年1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Vollum研究所在最新一期Nature上發表論文,研究成果給科學家們了解有關神經細胞之間如何相互溝通提供了新的見解。研究詳細地闡述了一種控制神經細胞之間通信的蛋白質的結構。
  • 抗抑鬱藥物真的可以讓人停止胡思亂想嗎?
    我們知道抑鬱症非常嚴重就需要吃藥了,那麼抗抑鬱藥會讓人想得少嗎?這裡就要著重講一下抗抑鬱藥物的作用功能了,目前抗抑鬱藥物的作用機理基本是遵循腦環境內【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可以使情緒維持在較高水平的激素,簡稱快樂激素)濃度過低,使其活力值大大受損這個假說的。
  • 服用抗抑鬱藥物總是擔心,這份「科學指引」了解一下
    抗抑鬱藥物的原理當下醫學已經證明,人的精神情緒活動和大腦中的某些神經遞質濃度有關,那麼什麼是腦神經遞質呢?比如我們目前理論認為,5-HT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去甲腎上腺素提供生命動力;多巴胺傳遞快樂。但你會發現,網上總有人說自己吃了藥也不見好,甚至副作用很大,這時候你可能會大大喪失信心甚至對藥物本身產生失望感。這時候你當然不該喪失信心,要明白抗抑鬱藥物種類非常多,一開始的藥物不適合你不代表所有的藥物均無效。假如你的運氣足夠好,使用一兩種藥物就起效了,比如我就是吃了兩種藥就發現有一種對我有效。
  • 腦科學日報|Cell:恢復免疫系統可以支持腦損傷後的修復
    葡萄糖包裹納米載體跨血腦屏障遞送藥物來源:奇物論目前反義寡核苷酸(ASO)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的方法是通過侵入性給藥,給患者帶來很大負擔。3,Cell突破:恢復免疫系統可以支持腦損傷後的修復來源:細胞研究人員發現,在恢復免疫細胞以支持修復過程後,治療腦損傷的方法發生了重大轉變。
  • 抑鬱症的科學:抗抑鬱藥物如何對大腦起作用?
    想要形成正向循環的最簡單辦法就是服用抗抑鬱藥物,因為它們會對大腦帶來非常廣泛的影響。抗抑鬱藥物如何起作用?1.選擇性5-羥(qiǎng)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簡稱SSRI)不同的抗抑鬱藥物起作用的機制稍有不同,但其中的大多數都是通過影響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系統來實現的。
  • 腦科學日報:巨噬細胞和神經「肝膽相照」,一同助力骨骼修復
    1,方方課題組合作發文——應用人類立體顱內腦電揭示視皮層的運動回放現象來源:腦科學在無外界信息輸入的條件下,大腦也可產生與先前感知物理環境相似的神經活動,這一現象被稱為神經活動的回放(replay)。近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方方課題組與清華大學心理學系陳霓虹課題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期刊發表了題為Cue-triggered activityreplay in human early visual cortex的研究論文。該文章為人類早期視皮層在線索誘發下的時間序列重放效應提供了直接的電生理證據,揭示了短期視覺經驗誘發的神經可塑性。
  • 常用抗抑鬱藥的作用特點以及選用原則
    常用抗抑鬱藥的特點抗抑鬱藥的療效和不良反應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差異在治療前很難預測。一般來說,幾種主要的抗抑鬱劑療效大體相當,又各具特點,藥物的選擇主要取決於患者的軀體狀況、疾病類型和藥物不良反應,醫生的個人經驗也非常重要。下面對常用幾類抗抑鬱藥的特點作一介紹。
  • 大腦逆生長吃個藥就可以?《科學》:單一蛋白質能促使神經元再生
    運動延緩大腦衰老,可以通過一種肝臟分泌的 Gpld1 蛋白質來解釋。發表在《科學》最新一期上的研究,從血漿物質變化的視角,展示出運動對大腦和認知的益處。這項研究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如果有一種藥能像運動一樣,讓大腦獲益,每個人都會服用。現在,我們的研究表明,至少一部分益處在未來某一天可以通過藥片實現。」研究的通訊作者索爾·維萊達(Saul Villeda)說。
  • 第一種抗抑鬱藥竟是可樂?誰還沒點兒「黑歷史」!
    沒有人能抵禦這樣的神奇物質,古柯葉、古柯酒和古柯鹼迅速流傳開來,成為富有魔力的「快樂藥」和對抗飢餓、疲勞、毒品依賴的神器。古柯酒不僅讓約翰戒除了毒癮,還讓他從中發現了商機。他對流行的古柯酒配方進行改進,宣稱它不僅可以抵抗疲勞,讓人產生強烈的興奮感,更會刺激性慾。
  • 抗抑鬱藥物需要多久起效,起效後有什麼感受?
    可是有個現實情況卻是,藥物的治療並非像感冒藥那樣可以立竿見影,有很多抑鬱症患者需要很長時間的嘗試才能見效。除此之外,很多患者害怕承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所以常常拒絕服藥。 抗抑鬱藥物是如何起效的?
  • 腦科學日報: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源於腸道;浪漫愛情的神經機制
    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來源:轉化醫學網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近日,由劍橋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那些腦膜內漿細胞分泌的,用於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 抑鬱症,是大腦在告訴我們「快逃」-虎嗅網
    如此的增長速度足以說明人們對抗抑鬱藥的信任和依賴,但是,抗抑鬱藥真的是抑鬱症的解藥嗎?過去20多年,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抗抑鬱藥物只對非常嚴重的抑鬱症患者顯示出了一定效果,而對其他的患者來說,這些藥的作用並無異於安慰劑。
  • 盤點抗抑鬱上市藥物及研究熱點
    高發且難以根治,使得抗抑鬱藥市場具有廣闊的前景,這正是國內外熱衷於此類藥物研究開發的主要原因。抑鬱症確切的病理機制尚不清楚,按發病原因可將抑鬱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目前上市的基本都為單胺遞質靶點類抗抑鬱藥物。本文將按藥物作用機制分類,就上市及在研代表性藥物進行總結分析。
  • 腦科學日報: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然後對出生後大腦中受到幹擾的細胞進行單細胞RNA測序。2,Nature子刊:浙江大學段樹民院士團隊揭示神經病理性疼痛發生的關鍵腦區來源: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圖註:LPBN環路調控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機制模式圖11月
  • 腦科學日報|成年大腦受損後的自我修復;糖癮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Zuker課題組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該研究揭示糖亦可通過腸道與大腦連接的神經途徑 (gut-brain axis) 發揮作用,並激發對糖的攝取,而代糖卻無法激活對糖分子特異性識別的腸道大腦神經途徑。
  • 抗抑鬱藥物重要靶點分子結構發布 其作用機理有助研發更有效的新藥
    抑鬱症在全球範圍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已位列世界前十大致殘或使人失去勞動能力的主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