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大腸癌的患病率為10/10萬,而200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這一數據已升至94.2/10萬,20年間翻了10倍。武漢市第八醫院肛腸科主任醫師陳繼貴指出:大腸癌發病率的持續升高,和餐桌上食物結構的變化有著直接的關係。
他介紹,健康的飲食是「金字塔」式結構高脂、高蛋白、低纖維飲食,增加了胃腸道負擔,腸道疾病高發,成為大腸癌一大誘因。
陳繼貴指出,除了不良飲食習慣外,導致大腸癌的誘因還包括環境因素、運動減少、遺傳因素和菸酒等不良嗜好。
哪些人容易患大腸癌
有大腸癌或其他惡性腫瘤家族史,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飲食,生活不規律,長期便秘的人群是大腸癌的高危人群。此外,慢性結腸炎、大腸息肉、大腸腺瘤、血吸蟲病也增大了患大腸癌的風險。
陳繼貴介紹,早期大腸癌治癒率可達92%,而一旦發展為晚期,5年生存率低於7%。由於大腸癌初期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症狀,臨床八成以上患者確診時就是中晚期。
怎樣發現大腸癌?有5個信號要引起警惕。一,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秘、或便秘與腹瀉交替;二,大便帶血,一般為鮮紅色或果醬色;三,腸梗阻伴隨腹痛,很可能是腫瘤堵塞了腸管;四,腹部腫塊,常見於右側,有可能是生結腸癌的信號;五,全身衰弱:貧血、消瘦、乏力、發熱,甚至呈現出典型的雙目呆滯、面黃肌瘦的「惡病質」面容。
陳繼貴提示,超過40歲的人群,每年應做一次大腸癌篩查。中國50%以上的大腸癌發生在直腸,而80%的直腸癌屬於中低位,靠近肛門,因此肛門指檢是最簡單有效的檢查方式。此外,糞便檢查也是一種常用的初篩手段,提供早期診斷的線索。腸鏡檢查能夠清晰地觀察全部結腸,最終確診或排除大腸癌。這三項檢查,都可作為每年一次的體檢項目。
大腸癌發病周期長前10年間
抓住任何一次機會就可以早發現
2005年,陽邏新堤村46歲農民林某參加武漢市八醫院組織的免費大腸癌篩查,發現大便有隱血。因為家境貧困,便沒有進一步做纖維結腸鏡檢查。2007年,大腸癌篩查工作組再次來到新堤村時,林某已便血數日,結腸纖維鏡檢查確診為大腸癌晚期。術後三年,癌症復發和轉移。
同樣是2005年大腸癌篩查中發現的,50歲的周某篩查後進一步確診檢查查出了早期大腸癌,立即接受了手術治療。她至今健康地生活著,沒有發現癌症復發和轉移的跡象。
陳繼貴介紹,大腸癌發病周期比較長,從癌細胞發展為直徑1釐米的腫瘤約需七八年,到出現臨床症狀需三五年,發展到晚期還要三五年。前10年裡只要抓住一個機會,就能夠早期發現。但遺憾的是,大腸癌篩查並未列入常規體檢項目,多數人也未意識到篩查大腸癌的重要性。
從2005年開始,陳繼貴帶著他的團隊,走進武漢、潛江、荊州、洪湖、松滋、襄陽等多個縣市,入戶開展免費大腸癌的篩查工作。篩查惠及20萬人,檢出幾十例大腸癌,並將大腸癌的防治知識帶到了千家萬戶。
入戶進行大腸癌篩查過程中,能夠明顯感受到,很多老百姓對腫瘤篩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有居民稱,糊裡糊塗地生活蠻好,萬一查出來什麼不好的結果,反而更難受。要知道,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唯有積極應對,才能掌握與病魔鬥爭的主動權。
家住蔡甸的張大爺因肛門狹窄每天要擴肛兩次,沒想到有次擴肛時用力過大,玻璃擴肛器滑入直腸。滑溜溜的擴肛器落在距離肛門8釐米深處,醫生試了幾次都取不出,只得建議轉院做開腹手術。
痛苦不堪的張大爺被家人送到武漢市八醫院。陳繼貴在手術器械前段套上了橡皮管,既能防滑又避免劃傷腸管,他輕柔地操作,不到半小時就順利取出了擴肛器。
雖然醫療技術高度發達,但陳繼貴不斷強調醫生基本功的重要性。一些年輕大夫對肛門指診很牴觸,陳繼貴以身作則示範給他們看,如果指診能夠檢查出問題,就不用器械。如果保守治療能夠解決問題,就不輕易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