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開發靶向FZD/SMO抗癌藥物新思路!

2021-02-20 轉化醫學網

FZD/ SMO是一類高度保守的信號分子,作為Wnt信號通路的受體,通過與Wnt配體結合來激活下遊的信號傳導通路。激活後可引起基質中信號通路下遊散亂蛋白的激活,在調節胚胎發育,細胞極性,神經突觸的形成,細胞增殖等多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這些調控涉及經典Wnt/β-catenin通路、Wnt/calcium通路和平面細胞極性(PCP)通路,有研究指出,FZD/ SMO在腫瘤細胞系和組織中頻繁上調,可異常激活相關信號通路,與多種癌症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但作為腫瘤中突變熱FZD/ SMO並未帶來相應靶向藥的開發熱潮,反而因為其激活機制始終未明而導致相關研究降至冰點。想要破冰,首要任務就是明了高度保守的FZD/ SMO偏偏在腫瘤中異常激活的機制。

 

TM6在多種癌症中都存在突變

 

TM6/7接觸網——激活FZD/ SMO的「開關」

研究人員對66,402個癌症基因組進行FZD/ SMO突變投影時,發現TM6下部(R/K6.32)的突變在癌症中普遍存在。對R/K6.32突變位置進行歸一化處理後,他們對超過12萬人的基因進行分析,發現R/K6.32在人群中具有可檢測的突變性,但在健康人體內的突變率極小,也就是說,R/K6.32突變多發生在腫瘤人群中。這就證實了該胺基酸正是異常激活FZD/ SMO,引起腫瘤發生發展的「開關」。

 R/K6.32的開關機制

 

R/K6.32的激活作用

 

在所有測試的FZD/ SMO(FZD4,5,6,7,SMO)中,R/K6.32突變可穩定FZD/ SMO激動劑的活性構象,使激動劑效力增加。只要破壞R/K6.32突變,就可消除FZD/ SMO與磷蛋白間的功能性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對已公布的幾項SMO晶體進行分析,發現R/K6.32正是TM6與TM7之間存在著π-陽離子和氫鍵特殊相互作用的胺基酸,其充當了FZD/ SMO 「活化劑」,使得原本不應該活躍的癌症突變體變得「活潑」,導致FZD/ SMO異常活化上調,隨後,FZD/ SMO的促癌「開關」——R416Q6.32與W493L7.55開啟,其天然癌症突變體使得磷蛋白DVL高度富集與磷酸化,引發相應信號通路過度活躍,導致癌症的發生。

 

研究FZD/ SMO的激活機制對腫瘤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發現無疑為未來開發高通量兼容的篩選試驗提供了新型方案,同時也為部分癌症的治療藥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未來,我們有望根據該機制操縱相應信號通路,特色定製個性化抗癌藥,為癌症的精準醫療提供更多助益。

 

參考文獻:

1.Gunnar Schulte,et al. A conserved molecular switch in Class F receptors regulates receptor activation and pathway selec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volume 10, Article number: 667 (2019) .

2. Tailored Cancer Drugs from New Cell Receptor Insights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抗癌又抗衰,心臟病藥物大放異彩!
    而我們已知的抗衰老藥物卻總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毒副反應。近日,倫敦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細胞增殖研究小組發表在《Nature Metabolism》的文章中新發現了一種抗衰老藥物--強心苷類藥物,可選擇性殺死體內的衰老細胞,避免了常規的藥物毒副作用,突出了強心苷類藥物作為廣譜抗衰老藥物的潛力。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日前,一項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格拉斯哥大學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就開發出了一種名為mito-priming的新技術,該技術能夠幫助研究者們識別新型有效的抗癌藥物。
  • Nature子刊: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有望解決癌症...
    納米材料常通過偶聯靶向分子實現抗腫瘤藥物靶向輸送,但不同腫瘤幹細胞表達不同的表面標誌物,如何將藥物高效運送到不同腫瘤幹細胞並發揮作用是目前腫瘤治療亟待解決的難題。2019年8月23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課題組合作的題為:Tumor exosome-based nanoparticles are efficient drug carriers for chemotherapy的研究論文。
  • 癌症治療新思路 Science:篩選到靶向腫瘤幹細胞的轉化藥物
    癌症治療新思路 Science:篩選到靶向腫瘤幹細胞的轉化藥物時間:2016-03-12 20:1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癌症治療新思路 Science:篩選到靶向腫瘤幹細胞的轉化藥物 本期Science中Pattabiraman等人篩選到誘導腫瘤起始細胞的表型發生改變的化合物
  • Nature子刊深度剖析!如何靶向作用髓系細胞開發廣譜型抗癌療法!
    自美國《國家癌症法典》宣布「向癌症宣戰」成為美國聯邦法律以來的50年間,癌症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其中一些進展包括靶向性療法的開發,比如針對腫瘤細胞受體的抗體和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或基於特殊生物標誌物的療法,這些生物標誌物能預測機體對抗癌製劑的有效反應;而一種能夠極大改變科學家們對癌症理解和治療的領域就是免疫療法,第一批免疫療法製劑能夠激活癌症患者體內的內在免疫反應從而來抵禦癌症進展
  • 抗癌藥物發展的「三大革命」:化療、靶向治療、免疫療法
    抗癌藥物發展到目前為止,先後出現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是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第二次革命是「靶向治療」,第三次革命是免疫療法。免疫療法的成功不僅革命性地改變了癌症治療的效果,而且會革命性地改變治療癌症的理念。相對來說,免疫療法是真正的抗癌革命,是解決癌症的最合理手段。
  • Nature Biotechnology:利用CRISPR系統篩選癌症藥物靶向目標
    2015年5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應用CRISPR-CAS9技術靶向編碼蛋白功能性結構域的外顯子對癌症藥物作用靶點進行大規模篩選
  • Nature子刊:非編碼RNA癌症藥物基因組圖譜新突破
    近日,匹茲堡大學藥物遺傳研究中心的楊達和張敏課題組借力於一種名為彈性網絡回歸(Elastic Net regression)的機器學習模型,從1,001個腫瘤細胞系的高通量長非編碼RNA表達譜(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與265種抗癌藥物敏感性數據中,挖掘出了27,341對lncRNA-藥物可預關聯(lncRNA-drug
  • Nature子刊:賽諾菲開發三特異性抗體 提高T細胞抗癌效果
    而近日在Nature Cancer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賽諾菲(Sanofi)公司的研發團隊開發出一款三特異性抗體,它不但能夠與癌症相關抗原和激活T細胞的受體相結合,還能夠與T細胞表面的另一個靶點相結合,從而延長T細胞的抗癌活性。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但是其免疫學機制並不十分清楚,長期以來停留在淋巴結靶向遞送、理想抗原展示密度等傳統認知,以及鐵蛋白顆粒載體的三聚體構象抗原展示等方面,限制了這一類疫苗改進優化的思路。該研究還進一步揭示了鐵蛋白納米顆粒抗原被淋巴結SIGNR1+抗原呈遞細胞主動靶向識別、轉運、誘導Tfh和B細胞活化應答的免疫學新機制。
  • Nature Cancer | 轉錄因子c-Rel竟是一種新型免疫檢查點,通過誘導MDSC細胞分化,促進癌症發展
    這些進展中包括靶向藥物的開發,例如針對腫瘤細胞受體的抗體和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或基於預測抗癌療法有效反應的生物標記物療法等等。以PD-1/PD-L1為代表的癌症免疫療法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癌症的理解和治療方式。
  • 【生命科學】是知識,從不「愚」你 ——《靶向磷酸二酯酶1的潛在抗癌藥物》
    讓人談之色變的癌症,一直是全世界致力想攻克的疾病,各種抗癌藥物的研發從不間斷。直到靶向藥物的發明為癌症患者帶來了新希望,今日我們就從靶向藥物作為切入點,分享《靶向磷酸二酯酶1的潛在抗癌藥物--螺羥吲哚衍生物》案例。抓住知識的潮流,讓疾病不再「愚」世界!
  • 王曉東實驗室Nature子刊發文:靶向PDE3A誘導細胞凋亡的吲哚生物鹼...
    王曉東實驗室Nature子刊發文:靶向PDE3A誘導細胞凋亡的吲哚生物鹼小分子
  • Science子刊:利用p95HER2-T細胞雙特異性抗體靶向殺滅乳腺癌細胞
    然而,如今,針對不同腫瘤類型的新型免疫治療試劑,不論是單獨使用還是聯合使用,正日益成為最具創新性的和強大的抗癌策略之一。確保這些新型治療方法實現它們的真正潛力的主要挑戰之一是成功地讓免疫系統僅對腫瘤細胞發起攻擊,同時不能攻擊所有的健康組織。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的研究人員將這種挑戰視為一種治療機會。
  • 《nature》子刊:100%存活​!對實體瘤有效的癌症疫苗初步研發...
    這項重磅的研究也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免疫療法具有持續的抗癌效果,但是由於腫瘤產生的免疫抑制性局部環境,使免疫藥物無法到達腫瘤內部起作用。現在,一種新的,兩全其美的創新型症疫苗將化學療法的癌症殺滅力和免疫療法的長期功效組合在一起,添加在可在腫瘤部位附近植入的基於生物材料的癌症疫苗中。
  • 從沉寂到崛起,靶向癌細胞的藥物「飛彈」終於破繭成蝶
    於是,科學家們提出了「強強聯合」的靶向策略。一種稱為抗體偶聯藥物的靶向治療手段,開始成為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點方向之一。這是一種大分子與小分子結合的抗癌「組合拳」,將抗體的精準識別能力,與載荷細胞毒性藥物(payload)的「殺傷」作用優勢互補,通過連接子(linker)相結合,打造成摧毀癌細胞的藥物「飛彈」。
  • 又雙叒登Nature子刊!四鏈DNA結構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
    具體來說,由於腫瘤間和腫瘤內異質性,對抗癌療法的反應和耐藥性有所不同。為此,Balasubramanian團隊開發並使用定量測序技術繪製了22種乳腺癌患者來源的腫瘤異種移植(PDTX)模型中的差異富集的DNAG-四鏈體結構形成區域( G4Rs)。 在癌症發生期間,DNA複製和細胞分裂過程中,基因組的大部分區域可能會錯誤地複製多次,從而導致所謂的拷貝數異常(CNAs)。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靶向三陰性乳腺癌的藥物研發進展
    靶向MMPs抑制劑目前也被批准用於晚期癌症治療的臨床試驗。此外,ECM作為物理屏障,還影響免疫細胞、抗體和相關藥物滲透進腫瘤部位。除了PD-1/PD-L1通路外,靶向TAMs的賴氨酸特異性組蛋白脫甲基酶(LSD)抑制劑、其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機制研究及其與PD-1/PD-L1通路相關藥物聯用的可行性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此外,對TME進行個體化分析將有助於探索TNBC的靶向免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