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近日,廣東省胸部腫瘤防治研究會暨胸部腫瘤多學科研討會在汕尾舉行,來自廣東、廣西、湖北等地的腫瘤醫學「大咖」參加了此次研究會,會上專家學者對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進展進行了學術交流,並對多個晚期肺癌病例、肺癌腦轉移病例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肺癌患者做基因檢測,這個時間值得等
作為肺癌治療領域的「大咖」,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科王思愚教授經常呼籲高危人群做肺癌篩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肺癌。無奈他在臨床中遇到的許多肺癌患者一來到醫院就已經失去了手術機會,對於這部分患者,王思愚教授建議他們要做基因檢測。不過由於這項檢查費用高,尚未納入醫保,且檢查結果等候的時間比較長,有不少患者對做這個檢查比較抗拒。
「關鍵是不願意等待,希望一入院就能開始治療,其實這個等待是非常值得的!」王思愚教授解釋,這個檢查可以為接下來的精準化、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比如說驅動基因陽性的肺癌患者,可以採用靶向藥物治療,和化療藥不同,靶向藥副作用小,病人可長期服用、長期獲益;如果是對PDL-1抗體高表達的患者,還可以接受免疫治療。
不過,急診治療的情況除外。王思愚教授介紹,就在不久前他剛接診了一位從外院轉來的30多歲女性肺癌患者,她的雙側肺布滿結節,呼吸困難,不能平躺,隨時會發生呼吸衰竭。在基因檢測結果出來前,王思愚教授根據她的年齡、不吸菸、腺癌等幾個要點,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選擇女性肺癌患者中60%出現的EGFR基因突變靶向藥物立即用藥!不少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結果用藥的第三天患者的呼吸困難就明顯緩解了。
化療+免疫治療,為超半數不能手術肺癌患者贏得手術機會
對於局部晚期(局部不可切除)的肺癌患者,在接受了精準、個體化的治療後,比如化療、免疫治療,或化療+免疫治療,有50%-70%的患者或會重新獲得手術機會!
王思愚教授介紹,在過去肺癌手術以早期和中期患者為主,而現在這類經過「新輔助治療」後重新獲得手術機會的局部晚期患者佔肺癌手術量的三分之一。
不過「新輔助治療」對於手術是把「雙刃劍」。王思愚教授解釋,一方面這些治療方式可以讓腫瘤病灶縮小,或腫瘤侵犯血管得到緩解使得血管在手術中可分離出來,由原來的不可切除變為可切除。但另一方面,免疫治療可能會使得血管發生纖維化,增加了手術中大出血的風險。另外,化療、免疫治療均可影響患者的心肺功能,而使得患者無法耐受手術,這就是「病灶可切除≠病人可接受手術」。因此,對於這部分患者,進行手術前的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王思愚教授介紹,在此次研討會的病例討論中,就有一位患者本來是不能手術的,經過三個周期的免疫治療後,再接受手術治療,就能把病灶完全切乾淨了,醫學上叫做「臨床病理完全緩解」。不過對於這部分患者,手術後是否還需要進行免疫維持治療,要維持治療多久,目前還沒有定論。
晚期肺癌腦轉移應積極治療,生存期是以「年」計
肺癌患者在整個病程中發生腦轉移的風險有40%,在所有會發生腦轉移的腫瘤中,肺癌排在第一位!在很多肺癌患者或家人的心目中,一旦發生腦轉移就等於時日無多了,其實不然。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內科陳麗昆教授介紹,在她1996年剛剛開始接診肺癌腦轉移患者時,治療手段的確比較少,患者中位生存期是3個月左右,如果能用上全腦放療,患者的生存期能延長到6-10個月,不會超過一年。但是現在,隨著內科、外科、放療手段的不斷進步,肺癌腦轉移的患者生存期是以「年」計算,驅動基因陽性的肺癌腦轉移中位生存期可到2-4年,臨床上腦轉移後生存七八年的病例也不少見。
「而在亞洲人中,驅動基因陽性的比例比歐洲人高,其中女性不吸菸的肺癌腺癌患者驅動基因陽性的比例更可高達60%,所以說,腦轉移後不積極治療太可惜了!」
【內科治療】陳麗昆教授介紹,肺癌腦轉移的內科治療是經歷了比較大的理念轉變的。在過去認為人體有「血腦屏障」,藥物很難到達腦部,所以選擇腦轉移的治療藥物首選能突破血腦屏障的。後來發現腦轉移瘤內的「血腦屏障」已經不是正常的結構,藥物是可以作用到腦部的,所以選擇的藥物主要是針對原發病灶有治療效果的藥物,對腦轉移病灶也會有治療效果。
目前臨床上,對於肺癌腦轉移患者,如果驅動基因陽性一般選擇靶向藥物治療,如果驅動基因陰性,一般選擇化療、免疫治療,或聯合治療。
【放療、手術】放療從前是腦轉移的標準治療,現在仍然是腦轉移的綜合治療全程策略的重要局部治療手段。在過去使用全腦放療,放射劑量未必能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標準,且還會帶來神經損傷。而現在的放療技術是立體精準定向,射線可以360度打入病灶,這樣病灶吃的射線最多,而正常組織接受到的射線則被均勻地分散開來,是在人體可耐受的範圍。
而對於肺癌腦轉移患者,手術治療對解除神經壓迫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適用於較大的顱內佔位及神經症狀明顯的患者,但腫瘤腦轉移綜合治療很重要,手術治療掌握適應症很關鍵。
陳麗昆教授介紹,對於肺癌腦轉移患者,需要選擇什麼內科治療,在整個病程中是否需要放療或手術,何時進行放療或手術,每個人的情況可能大不相同,要進行個體化的處理。這時最好需要MDT團隊,進行多學科的綜合治療討論。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雖然有這麼多年肺癌腦轉移治療經驗,現在遇到疑難病例,我們還是經常做多學科的會診,神經外科、腫瘤內科、胸外科、放療科、影像科等不同學科的專家,我們共同坐下來討論,儘可能為病人制訂最精準、受益最大的治療方案。」
肺癌患者出診時一定要做腦部核磁共振
最後,陳麗昆教授提醒,在肺癌初診患者中,接近1/3的病人已經出現了腦轉移,但沒有症狀,通過腦部核磁共振可以及早發現。部分基層醫院僅僅為患者開具腦部CT檢查是不夠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才是金標準。(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敏
審籤 | 陳婉允
實習生 | 趙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