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屆全國職業技術院校在校生創意西點技術大賽正式舉行。來自全國53所開設食品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共計128名學生參與比賽。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謝衛玲、於芯同學雙雙獲得總決賽金獎,一舉刷新該校在此賽事取得的最好歷史成績。
「食品行業是關係人民群眾切身需求與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的民生行業,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渴求,從源頭上呼喚育人模式創新。」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傅兵說,近年來,學院堅持以賽促教、賽教融通的理念,先後與好利來、85度C、新希望六和等知名企業建立合作,支持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並實施「學校企業深度融合、專業產業無縫對接、教師師傅結對互聘、校企文化元素交融」四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讓高素質食品類人才大有可為。
校企深度合作,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做好「頂層設計」。校企共同成立了「校企合作管委會」,下設辦公室,掛靠食品科技學院。管委會負責統籌協調、指導督查及人財物重要決定,辦公室負責計劃實施、運行管理及一般事務性工作。在制度設計層面,學校兼顧教學和經營特點,將校企的人、財、物等核心管理制度合二為一,形成校企合作配套制度體系。機構、制度融合,既實現了空間融合,也實現了管理融合,為提升校企合作的功能、層次及可持續性夯實了基礎。
為了讓校企雙方「黏合度」更強,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融合「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實踐」等要素,對校內教師的職業能力考核標準進行重構,通過專業產業對接,解決了教學與生產的脫節。「我們設計了專業標準與企業崗位對接、實踐教學與企業生產對接兩種模式。」該校食品科技學院院長宋京城表示。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將食品安全行業技術標準、企業崗位能力標準進行了同步,兼容職業標準,建設專業標準,構建起職業崗位能力與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與此同時,企業將生產經營流程全方位融入教學課程全過程,以食品安全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進行項目開發,實現實踐教學與企業生產流程、產品標準、服務規範對接,確保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值得一提的是,為發揮校企師資的互補優勢,切實提升雙師素質,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還積極推行了人員互聘結對制度。以校內骨幹教師科研能力、青年教師實踐能力、企業兼職教師教學能力「三大能力建設」為目標開展人員互聘,整合校企人力資源,制定教師師傅互聘配套制度。同時根據食品安全相關專業的實際需要,將學校和企業教師建立結對關係,共同承擔課程教學任務。
「傳統的課堂情境對培養食品安全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效果還有待提升,因此我們採取了校企文化元素交融的形式,來貫通育人情境。」傅兵介紹,學校鼓勵師生積極參與成果展示、技能競賽和市場調研等企業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加強精細過程管理、精湛檢測技術、精誠團隊合作,通過具體實戰的磨練,學生的敬業精神、誠信意識、質量觀念等明顯增強。另一方面,企業員工也踴躍參與到科普教育、公益宣傳和志願服務等校園文化活動當中來,實現了校企文化的相互交融。
在「四位一體」校企產教融合的實踐下,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等環節獲得顯著成效,對區域食品安全行業發展和同類院校相關專業建設產生重要影響。
據了解,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食品加工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兩個專業入選江蘇省骨幹專業和國家骨幹專業。學院課程與教材建設體系初步完備,先後牽頭制定專業建設標準、課程標準多項,現擁有國家規劃教材3部、江蘇省重點教材1部,完成省市教改課題9項,並先後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全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等。
與此同時,學院科研服務能力和平臺建設取得較大成效。現有國家級實訓平臺1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1個;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平臺1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個。江蘇省「六大高峰」人才1名,江蘇省「333工程」人才3名,江蘇省「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2個,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名。項目團隊近年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11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發表科研論文120餘篇,其中SCI高水平論文13篇,獲得專利授權35件,其中發明專利16件。
校內校外資源平臺不斷加持,食品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蘇農的成長之路越拓越寬。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先後榮獲2018年英國伯明罕國際蛋糕大賽銀獎1項,2018年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農產品質量安全賽項一等獎3項;2019年全國高職院校食品營養與安全檢測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2020年全國職業技術院校在校生創意西點技術大賽金獎2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賽項一等獎3項,團體一等獎1項,獲獎層次和數量位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陳 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