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動能切換的海外經驗:從美國和日本談起

2021-01-07 新浪財經

來源:格隆匯

作者:董德志 金佳琦

來源: 國信固收研究

《新舊動能切換的曙光!-20190829》報告中,我們認為高技術製造業會是中國未來經濟新舊動能切換的關鍵點,新動能的崛起將推動未來幾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企穩,從而帶動經濟增速回升。在《兩個維度看高技術製造業投資是否存在增長空間-20190927》報告中,我們提出從企業槓桿和企業盈利兩個維度均可以論證,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在未來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那麼,我們所期待的新舊動能切換是否有史可尋呢?在本報告中,我們從海外經濟體中尋求經驗,以美國90年代新經濟時期和日本70-80年代製造業升級時期為例,觀察歷史上的美國與日本在新舊動能切換時期的宏觀經濟表現究竟如何。

一、美國新舊動能切換時期的經濟表現

美國經濟增速在長周期的下行中,總能實現階段性企穩於某一平臺,主要原因就在於美國產業升級過程中成功推進了經濟的新舊動能切換。以上世紀90年代的信息化革命時期為例,由於70-80年代日本及部分歐洲國家工業產業的迅猛發展,以鋼鐵、汽車等傳統製造業為代表的美國經濟舊動能開始喪失國際競爭力,對GDP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90年代以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逐步替代傳統製造業,成為美國經濟的新動能。

新動能的崛起為經濟提供了新的支撐,開始引導美國經濟增長方向企穩向上,1992年-2000年,美國經濟迎來歷史上最長的連續增長期,與此同時失業率持續下降,通脹維持低位,經濟運行態勢形成了「一高兩低」(即「高增長+低通貨膨脹+低失業率」)的理想組合。這一時期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新經濟時期」。

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經濟新動能推動的不只是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是一個更高效、更高質量且可持續的經濟運行新模式。

美國產業升級的歷史回顧

美國產業結構大致經歷了以農業為主(工業化前),轉向以工業為主(工業化階段),繼而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後工業化經濟)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端化、技術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轉型,經濟的主導產業進行了明顯的升級換代。

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在19世紀90年代之前,美國經濟一直以農業為重心,GDP中第一產業佔有50%以上的比重;進入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初,美國工業化革命完成最後階段,第二產業佔比逐漸超過第一產業佔比,成功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隨後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升級,經歷了從輕工業向重工業的發展;到了20世紀50年代前後,美國國民經濟的重心向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第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成為主導力量,與此同時製造業重心逐步向高級技術工業轉移。從1948年到2018年間,美國第三產業佔比從52%增長至78%,第二產業佔比從38%下降至21%,第一產業佔比則從10%下降至1%。

與之對應的是,美國GDP增速在長周期中波動下行,但並非一次性線性回落,而是呈現多次下平臺。二戰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經濟霸主,隨後的19世紀50-60年代,美國處於經濟高增速時期,GDP實際增長波動上限高達6-8%;70年代,增速降至4-6%區間;80年代,經歷拉美債務危機的大起大落後,美國GDP增速回落至4%以下,中樞處於3-4%區間;90年代,美國經濟迎來持續穩定的復甦期,GDP增速一度突破4%,波動區間穩定在3-5%;進入20世紀,網際網路泡沫和次貸危機之後的美國,經濟增速再下臺階,目前穩定在1-3%區間波動。

我們認為,美國經濟在長周期的增速下行中,總能實現階段性地企穩於某一平臺,主要原因就在於美國產業升級過程中成功推進了經濟的新舊動能切換。下面,我們以上世紀90年代的信息化革命時期為例作進一步分析。

美國90年代信息化革命下的新舊動能切換

縱觀美國的產業升級路徑,最近一次明顯的新舊動能切換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由於70-80年代日本及部分歐洲國家工業產業的迅猛發展,以鋼鐵、汽車等傳統製造業為代表的美國經濟舊動能開始喪失國際競爭力,對GDP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90年代以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逐步替代傳統製造業,成為美國經濟的新動能。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的最大亮點在於信息產業的迅速增長,隨著80-90年代美國矽谷產業園的興起和發展,信息業逐漸成為美國經濟的主導產業,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為美國經濟注入新的強大動能。

從美國GDP的各行業構成來看,信息產業革命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細分行業上:一是大類行業的信息業,二是分屬製造業行業細分的計算機電子業。進入90年代,美國計算機電子業增加值在製造業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從1990年的0.9%大幅升至2000年的5.7%,十年間提升近7倍,從而拉動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企穩回升,扭轉了70-80年代美國製造業產值比重持續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美國信息業在GDP中的比重也逐年提升,從1990年的3.2%逐步提升至2000年的3.5%。

從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速來看,上世紀70年代之後,美國計算機電子製造業和信息業增速長期高於GDP增速,對美國經濟增長起到明顯的正向拉動作用。

(1)美國計算機電子製造業在70年代的平均增速為11.9%,80年代提升至14.8%,90年代進一步提至24.7%,2000年當年同比增速高達51.6%;

(2)美國信息業在70-90年代平均增速為4.8%,高於同時期美國GDP平均增速3.2%,由於信息軟體業的基數較大,增速較計算機製造業低不少,但在70年代之後中樞始終高於經濟增長中樞。

以計算機電子為代表的美國高技術製造業在1970-2000年這30年間持續高增速的發展,對美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

最後,從新舊動能對GDP的拉動作用來看,我們以美國計算機電子製造業和其他傳統製造業(總製造業剔除計算機電子製造業)為新動能與舊動能的表徵,可以發現上世紀80年代舊動能對美國GDP的拉動明顯回落,到了90年代新動能開始快速崛起,對GDP的拉動在短短十年間翻了10倍。

新舊動能切換後的美國「新經濟」

新動能的崛起為經濟提供了新的支撐,開始引導美國經濟增長方向企穩向上,與此同時失業率持續下降,通脹維持低位,美國迎來90年代著名的「新經濟」時期。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經濟新動能推動的不只是經濟的高速增長,而是一個更高效、更高質量且可持續的經濟運行新模式。

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經歷了第三次石油危機後的短暫低增速之後,開始快速復甦,1992年-2000年,美國經濟迎來歷史上最長的連續增長期,且經濟運行態勢形成了「一高兩低」(即「高增長+低通貨膨脹+低失業率」)的理想組合。這一時期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新經濟時期」。

從實際GDP增速來看,美國經濟增長在1991年一季度觸及底部-0.95%,隨後復甦回升,1992年四季度已升至4.38%,重回80年代中後期水平。在之後的1993-1995年三年中,經濟增速有所起伏,中樞為3.16%。到1996年之後,美國經濟開啟穩定上行的態勢,從1996年二季度至2000年一季度,美國GDP實際增長持續4年維持在4-5%的高水平,中樞4.48%。

與此同時,美國通脹率在90年代持續下行,核心CPI維持在2%-4%區間,核心PCE維持在1%-3%區間,基本保持在美國政策目標所設定的合理水平附近。就業方面也保持了良好的態勢,美國失業率從1992年7月的7.7%一路回落至1999年12月的4%。

可見這一時期的美國宏觀經濟形成了高經濟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並存的新特點,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經濟新動能推動的不只是經濟的高速增長,而是一個更高效、更高質量且可持續的經濟運行新模式。

二、日本新舊動能切換時期的經濟表現

日本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製造業技術升級對目前的中國最具參考價值,我們以此為例。將日本製造業分為輕工業、低技術重工業和高技術製造業三類,則可以觀察到日本高技術製造業的比重在1975年前後超越低技術重工業,成為製造業的主導力量。隨著高技術製造業的比重逐步提升,其更高速的增長率對日本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顯著。我們觀察到一個明顯的特徵是,1975-1985年間,日本高技術製造業對GDP的貢獻率從10.2%提升至21.9%,低技術重工業對GDP的貢獻率則從18.7%的高點下降至負值。以高技術製造業為代表的新動能崛起,以低技術產業為代表的舊動能回落,是這一時期日本經濟轉型成功的核心體現。

高技術製造業的崛起為日本經濟提供了新動能,1975年-1985年日本經濟增長表現十分強勁,GDP增速從1975年的4.3%回升至1985年的7.5%,與此同時,通脹率回落,物價平穩運行,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的較低水平。這一時期的日本宏觀經濟與90年代的美國宏觀經濟十分相似,新舊動能的切換同時帶來了經濟增速的企穩、物價平穩運行以及充分就業。

日本產業升級的歷史回顧

日本在上世紀的產業升級路徑也非常清晰,從二戰後到90年代,先後經歷了「紡服輕工產業-鋼鐵煤炭重工業-家電化工加工業-汽車機械高附加值加工業」的升級過程。其中,70-80年代製造業內部結構的技術升級對目前的中國最具參考價值。

具體來看,在戰後經濟恢復期,日本利用勞動力紅利優先發展紡織服裝、造紙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隨後產業結構向鋼鐵、煤炭、石油化工等資本密集型重工業傾斜。進入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之後,能源價格經歷大幅波動,日本開始將重心向家電、化工等技術加工型產業轉變。80年代,在「科技立國」政策指導下,日本大力發展自主創新,進一步向高附加值的加工型轉變,汽車、機械等高端製造業比重提高。

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初實現第三產業佔比超越第二產業,此後第三產業佔比逐步從50%上升至目前的70%,第二產業佔比從43%降至29%。第二產業比重的滑坡期發生在90年代之後,1975年日本第二產業佔比38.7%,1990年佔比37.4%,期間基本保持穩定,但到了2000年這一佔比已降至32%,2010年進一步降至28%。因此總體來看,90年代之前是日本工業平穩發展的時代,90年代之後日本第三產業才迎來快速增長。

經濟增長方面,日本GDP增速在歷史上大致經歷了兩次下平臺:(1)70年代初第一次下平臺。經過二戰後的恢復期,日本經濟在50年代初-70年代初迎來高速增長期,GDP實際增速平均維持在9%以上的高水平,此時的經濟主要由鋼鐵、煤炭等重化工業推動;70年代初,日本在保持20年經濟高增長後,開始面臨轉型壓力,經濟增長中樞自然回落,70年代初-90年代初日本GDP增速下至5%附近的平臺期;(2)90年代初第二次下平臺。隨著90年代初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經濟陷入停滯,GDP增速進一步下至2%附近。

從日本經濟的長期表現來看,其在70-80年代的持續穩定增長得益於這一時期的產業結構轉型,特別是製造業的內部結構升級。下面我們就以這一時期為例展開分析。

日本70-80年代製造業升級的新舊動能切換

從製造業結構來看,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經歷了明顯的內部結構升級,重心從技術含量較低的鋼鐵、煤炭等原料型製造業向技術含量較高的家電、汽車、機械等加工型製造業切換。

為便於分析,我們將日本製造業的細分行業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輕工業,包括食品飲料、纖維、紙製品三個細分,第二類是低技術重工業,包括化學、石油煤炭、非金屬礦、基本金屬、金屬製品五個細分,第三類是高技術製造業,包括一般機械、電氣機械、運輸機械、精密機械四個細分。例如70-80年代日本迅速發展的家電產業(屬於電氣機械)、汽車產業(屬於運輸機械)均屬於高技術製造業類別。

從製造業內部比重來看,日本高技術製造業的佔比從二戰後逐步提升,1975年前後超越低技術重工業,成為製造業的主導力量。上世紀60年代之前,日本製造業中輕工業產值佔比最高,隨後其逐漸回落,低技術重工業取而代之,成為製造業核心力量。直至70年代中期,日本高技術製造業的佔比上升至35%以上,超越低技術重工業,成為製造業的主導力量。

從行業增速和對GDP的貢獻來看,70-80年代日本製造業產值增速排序為:高技術製造業>低技術重工業>輕工業,隨著高技術製造業的比重逐步提升,其更高速的增長率對日本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顯著。

1970年-1989年,日本高技術製造業的年均增速為9.7%,同一時期日本低技術重工業年均增速為8.0%,輕工業年均增速為7.5%。高技術製造業增速遠高於後兩者。

隨著高技術製造業的比重超越低技術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變動方向開始由高技術製造業所主導,高比重疊加高速增長率,新動能對日本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顯著。我們觀察到一個明顯的特徵是,1975-1985年間,日本高技術製造業對GDP的貢獻率從10.2%提升至21.9%,低技術重工業對GDP的貢獻率則從18.7%的高點下降至負值。以高技術製造業為代表的新動能崛起,以低技術產業為代表的舊動能回落,是這一時期日本經濟轉型成功的核心體現。

新舊動能切換後的日本經濟:黃金的「1975-1985」

如前所述,1975年-1985年,高技術製造業的崛起為日本經濟提供了新動能,新舊切換時期日本經濟增長表現十分強勁,GDP增速從1975年的4.3%回升至1985年的7.5%,與此同時,通脹率回落,物價平穩運行,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的較低水平。

70年代初,惡性通脹的蔓延對日本經濟造成重大打擊,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後,日本GDP增速在1974年觸及底部。1975年之後,在家電、汽車、機械產業快速崛起的帶動下,日本經濟迅速復甦回暖,1975年日本GDP實際增速已恢復至4.3%,隨後穩步上行,1985年達到7.5%。儘管期間經歷了第二次石油危機,但日本經濟10年間始終保持較強的韌性,平均增速為4.27%

日本通脹率在70年代初跳高后,從1975年開始穩步下行,CPI同比從1975年1月的16.8%降至1985年12月的1.9%,物價回落至合理水平。就業方面,這一時期的日本失業率小幅上行,但仍保持在3%以下的較低水平。

這一時期的日本宏觀經濟與90年代的美國宏觀經濟十分相似,新舊動能的切換同時帶來了經濟增速的企穩、物價平穩運行以及充分就業。

相關焦點

  • 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專題培訓班淄博開班 300餘家單位負責人參加
    本次培訓主要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 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山東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支持、愛護企業家的良好社會氛圍,激發企業家創新創業的熱情,著力提高企業家創新發展、決策管理、資本運作、市場開拓和國際競爭能力等五大能力,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培訓為期5天,課程設置科學豐富
  • 新舊動能共振 鎳價漲勢可期
    印尼溼法項目是否按期投產將決定其緩衝空間,舊動能下也需警惕國內短期供需偏緊的矛盾。★需求端:新舊共推,增勢強勁中國與印尼慣性增產,歐美日韓修復性增產,不鏽鋼舊動能對鎳料需求支撐依舊可期,新能源電池新動能對鎳料需求或出現井噴式增長,新舊動能共振下,原生鎳需求增勢強勁。結構性矛盾之下,電池、特鋼合金等需求增長將決定結構性短缺的深度。
  • 高質量發展厚積成勢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成效明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濰坊12月3日訊 (記者 郭文培)「經過三年來的艱苦努力,我省新舊動能轉換成效明顯,高質量發展厚積成勢,山東經濟從質量結構到體制機制、到發展環境,開始實現脫胎換骨的系統重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郭文培/攝2018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根據方案,到2020年,試驗區在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後產能、培育壯大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方面初步形成科學有效的路徑模式,取得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舊動能轉換經驗。
  • 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促進條例(草案)
    第六條 省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研究提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生產力布局,組織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相關規劃和計劃,綜合指導和協調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等工作;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發展改革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新舊動能轉換的指導、協調和服務工作。
  • 淘汰落後動能、提升傳統動能、培育新動能!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初見...
    山東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周連華在致辭時表示,山東緊緊抓住2018年1月獲批建設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重大機遇,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在淘汰落後動能、提升傳統動能、培育新動能等領域成效明顯。
  • 新動能·新山東|歷經三年濟南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交上了這樣一份答卷
    今年,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之年。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探路人」「先行者」,濟南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攜河發展」濟南黃河隧道東隧工程現場今年10月30日,「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貫通。
  • 高緒陽:商業銀行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現狀與展望
    在專題研討會環節,青島銀行高緒陽發表主題為「商業銀行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現狀與展望」演講。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非常高興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我匯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理論基礎,第二新舊動能轉換整體情況,第三是商業銀行對這個轉換的支持情況,第四是能源。
  • 新舊動能轉換根基更加堅實
    威海市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精緻城市·幸福威海」昭示著威海高質量發展的高標準追求和時代格局。今天,本報特邀請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閆劍波,暢談新舊動能轉換的「威海路徑」。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每一次換擋提速、加壓奮進,都是彎道超越、換道先行的機遇。
  • 努力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中走在前列
    努力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中走在前列——日照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李在武談新舊動能轉換建設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是黨中央交給我省的重大政治任務,是山東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也為日照在新一輪轉型發展中突破瓶頸制約、塑造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提供了更高平臺。
  • 新舊動能如何加速轉換?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24日,國家發改委就培育壯大新動能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指出,今年以來,中國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明顯加快。今年前7個月,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6%和8.6%。數字背後是一幅風起雲湧的壯闊圖景。本報採訪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探討新舊動能加速轉換的動因。
  • 周連華:全力跑出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度」
    周連華說,近幾年來,山東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騰籠換鳥、鳳凰涅磐」、「在高質量發展上奮力趟出一條路子來」的重要指示要求,緊緊抓住2018年1月獲批建設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重大機遇,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
  • 山東新金融產業園:區域新舊動能轉換助推器
    金融和實體經濟互為依託、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當前,濟南正在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新金融的發展備受矚目。2015年,市中區投資6億元建設山東新金融產業園,使重點培育新金融業態、促進金融資源與實體經濟有效結合有了更大可能。
  • 高質量發展看聊城|祥光銅業:奏響新舊動能轉換的激昂樂曲
    新舊動能轉換的春潮正在山東聊城湧起,這裡的有色金屬企業在探索、在破題。在聊城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得到持續優化,企業獲得感得到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祥光銅業充分享受到了政策紅利,感受到了來自於「娘家人」的關心支持,增強了發展信心和幹勁兒。近年來,祥光銅業主動求變,自我加壓,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環保、智能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全新路徑,為中國有色金屬產業增添了神來之筆。
  • 創新落實|⑧ 趙剛: 在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中展現發改擔當
    為唱響「創新、落實」工作主旋律,大眾網日照頻道設立「以創新開拓未來以落實把握當下」系列報導專欄,聚焦領導幹部全力以赴抓貫徹、抓執行、抓推進、抓見效的具體行動,重點宣傳報導全市各級圍繞重大決策部署抓創新、抓落實的目標思路和落實途徑,以及好經驗、好做法,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海濱城市凝聚磅礴力量。
  • 海流圖與煙臺市政府籤訂新舊動能轉換基金合作協議
    為發揮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實驗區「三核」引領作用,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工程建設,2018年5月18日煙臺市新舊動能轉換基金推介會暨籤約儀式在煙臺舉行。市長張永霞主持推介會並介紹出席推介會的領導與嘉賓:山東省財政廳巡視員文新三、山東省金融辦副主任葛志強、山東省發改委重大辦副主任孫來斌、山東省財政廳基金辦主任宋傑及來自35家銀行機構、保險經營機構、證券機構和知名基金管理機構的負責同志等。煙臺方:市委書記張術平,市長張永霞,市政協副主席、發改委主任姜中二,市政府秘書長王克文,以及各縣市區和市直有關部分負責同志參加了推介會。
  • 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項目推進會濟南觀摩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等五個項目
    5月13日至17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項目推進會暨「雙招雙引」工作表彰大會舉行。5天時間裡,現場觀摩了聊城、德州、濱州、東營、淄博、濟南等6市省重點項目及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項目。16日-17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項目推進會暨「雙招雙引 」工作表彰大會一行來到濟南,觀摩了國家超算濟南中心等五個項目。運算速度是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的8倍!
  • 動力加速換擋,發展行穩致遠,威海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初見成效
    三年時間,一條條閃亮的經驗和成績,記錄著威海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奮勇爭先的作為,展現著280萬威海人勇攀高峰的擔當。堅決淘汰落後動能、堅決改造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自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啟動以來,威海一手抓存量變革,一手抓增量崛起,紮實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進實施,以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徵程中闊步前行。
  • 泰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舊動能轉換,帶動鄉村振興
    一期項目建成運營良好,用於包裝手機和冰箱的紙,能耗相同,但技術含量、價格不同。工業包裝紙越薄,對技術和設備的要求越高,價格越高。2018年,公司將開工二期項目,生產耗能低、售價高、效益好的高檔薄頁牛皮箱板紙。藉助新技術,泰鼎公司生產效益實現逆市上揚,產品遠銷國內20多個省市,並出口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 新舊動能轉換激發「富強濱州」建設澎湃力量
    本報特邀請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談「『富強濱州』建設由全面起勢到加快成勢」,反映新舊動能轉換的變革如星星之火,燃起了「富強濱州」建設的燎原之勢。「富強濱州」建設由全面起勢到加快成勢——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談新舊動能轉換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是責任更是機遇。
  • 2018自信的中國永遠在這兒 | 新舊動能轉換 首鋼華麗轉變
    今年7月在南非,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的講話中說,「未來10年,將是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10年。我們能夠做的和應該做的就是要搶抓機遇,加大創新投入,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搶抓」二字,凸顯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