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可現在千篇一律的「好皮囊」也難免被灌上「爛大街」之名而遭到嫌棄,人們開始給自己身上穿的、平時用的東西都打上個人標籤。
從球鞋、衣服、首飾到水杯、鍵盤和各種電子產品,類似刻字刻印這樣的定製服務早已經不新奇,但這種定製服務只能在產品表面做文章,不能帶來真正的個性化體驗。
過去囿於技術和成本限制,商家只能在不影響產品主要功能的情況下,將一些無關痛癢的功能和部件讓你來定製,可這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對於定製產品的要求。
除了獨一無二的外觀,更多消費者還希望得到量身定製的體驗。千人千面的體驗雖然在網際網路產品中已經司空見慣,但零售商品的定製則不是幾行代碼就能實現的。
但這兩年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推出「個性化定製」產品,從生產過程到銷售渠道都不同以往,定製化的潮流真的要來了嗎?
定製化產品越來越流行
與刻印圖案文字這些流於表面的定製模式不同,要在體驗和功能上做到量身定製,多了一個更為關鍵的步驟——收集和分析用戶相關數據,然後才是根據數據來生產定製商品。
最近日本食品概念公司 Open Meals 就宣布要在 2020 年開一家概念餐廳,根據每位食客的身體狀況定製壽司,並通過 3D 列印的方式製作食品。
要吃到這種定製壽司,顧客需要用餐前兩周使用一個身體監測套件,來收集唾液、糞便和尿液等數據,以此分析營養狀態、腸道菌群等身體情況,為顧客建立一個專屬的健康 ID,最後由 3D 列印出來的壽司包含顧客所需的營養元素。
由於這個概念尚未落地,這些定製壽司的味道和價格都不得而知。不過百事可樂旗下的飲料品牌佳得樂已經將類似的定製飲料推向了市場。
佳得樂在 2017 年就推出了定製化飲料平臺 GX,通過傳感器和可穿戴設備監測和追蹤運動員的身體狀況,制定個性化的補水方案,給運動員補充合適的水、鹽和糖分。
就像定製壽司,運動員需要使用佳得樂所提供的一系列數據監測設備。其中包括一個智能水杯,瓶蓋內置晶片,瓶嘴中含有一個微型渦輪機,可以與手機連接,實時追蹤運動員的飲水量。
另外運動員還要在身上貼上一個用於追蹤排汗的貼片,這塊貼片可以在通過監測皮膚表面的鈉流失量,推算出排汗量,將相關數據上傳到雲端系統,用算法調配處適合運動員的功能飲料。
目前有不少專業運動團隊採用了這套定製飲料系統,包括巴西足球國家隊、巴塞隆納俱樂部、NBA 的波士頓凱爾特人等。不過由於目標用戶是專業運動員,也意味著價格不會太低,普通消費者短時間難以體驗。
而在化妝品市場,這種深入定製的產品則更早地進入消費級市場,定製美妝也成為一股的新的潮流。
早在 1968 年,雅詩蘭黛旗下的化妝品牌倩碧就曾推出過一款「皮膚分析器」,針對不同顧客的護膚需求定製不同護膚方案,不過當時只能針對四種膚色,如今化妝品市場裡的定製產品已經琳琅滿目,而且幾乎能做到「千人千面」了。
去年歐萊雅旗下的高端護膚品牌修麗可 (SkinCeuticals) 推出了一個定製美妝系統 CUSTOM D.O.S.E,可以在門店裡用混合活性成分,針對不同顧客皮膚問題定製精華液。
門店員工首先會用一種彩色光譜儀來測量顧客的膚色,隨後顧客還要通過應用程式回答關於自己皮膚情況的問題,算法會分析數據調配不同的配方,定製一瓶基礎血清,這瓶血清會有單獨的 ID 號碼,方便下次使用。
據歐萊雅介紹,其科學團隊在研究和分析 250 多種皮膚類似後,為這款定製產品設計 2000 種算法,定製的精華能更加有效地解決皮膚老化、細紋、皺紋、膚色不勻等問題,價格為 195 美元。
而歐萊雅旗下的另一個化妝品牌蘭蔻則將目光投向定製粉底液,2017 年蘭蔻的定製粉底系統 Le Teint Particulie 就在美國 Nordstrom 百貨專櫃推出,工作原理和 CUSTOM D.O.S.E 類似,不過卻有 72000 種定製組合,一瓶定製粉底液的價格約為 88 美元。
像美國平價品牌 Cover Girl 則可以讓顧客直接通過一款叫做「Custom Blend」的 app 來定製粉底液,這款 app 利用面部識別和人工智慧等技術,調配出適合顧客膚色的粉底色,價格只需要 25 美元。
而日本的資生堂則明確表示將把「定製化美妝」作為未來重要的產品開發方向,2017 年資生堂就收購了通過 app 定製粉底液的科技公司 MatchCo,並推出了一款叫做 Optune 的個性化定製護膚系統,能生產超過 1000 種組合的精華和保溼產品。
除了護膚品,甚至連洗髮水都能定製,紐約的護髮產品定製品牌 Prose 能通過一套自主研發的算法,分析頭髮的 85 個數據來定製 洗髮水、護髮素、發膜等護髮產品,配方的組合方式超過 500 億種,去年 Prose 已經完成了 180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
根據市場研究諮詢公司英敏特 (Mintel) 的一份報告,個性化定製護膚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而最大的增長需求來自亞洲。藥妝品牌 QMS Medicosmetics 曾在一些百貨專櫃推出定製化服務後,銷售額提升了兩倍。
在今年的 CES 消費電子展上,各大美妝巨頭就展示了不少個性化定製的新技術,強生集團的 3D 面膜、歐萊雅的皮膚貼片、寶潔的智能護膚系統……都旨在提供個性化的美容護理服務。
這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比起過去更加關注量身定製的體驗和產品,無差別的成品已經不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如果定製產品無法批量生產, 那永遠無法成為一種大眾消費方式
誰都知道個性化定製的產品更加符合消費者的口味,可問題在於如何將這種個性化的體驗規模化,過去其實並非沒有深度定製的產品和服務,但更多是像高端禮服這類價格昂貴的一對一定製服務。因此定製服務一直沒有成為一種大眾消費方式。
球鞋定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耐克已經推出 NikeiD 這樣的定製平臺,而且在一些旗艦店提供 BESPOKE 定製服務,可以在設計師的幫助下是從無到有地製作一雙鞋,但依然無法解定製規模化的三個難題:
價格昂貴,通過 BESPOKE 定製的運動鞋,價格高達 1000 美元。定製的內容有限,只能對顏色、鞋面材質和鞋帶等配件進行定製。等待時間長,比如「BESPOKE 服務」需要等待 6-8 周才能拿到球鞋。跟其他定製產品一樣,這三個問題成為制約個性化服務走向大眾的障礙,如果想要把定製批量化,除了新的定製技術,還需要對整個生產鏈條進行改變,而 3D 列印技術的成熟讓這個問題有望被解決。
美國一家定製鞋廠 Flowbuilt Manufacturing ,就採用了惠普研發的 multi-section-injection(MSI)3D 列印技術,通過收集個人的生物學信息,根據腳的長寬和形狀製作出完全符合個人腳型的定製鞋墊。
更為重要的是,利用這種列印技術, 36 秒就能完成一雙定製鞋的製作,據稱工廠每年最多能生產 180 萬雙定製鞋,讓批量個性化成為現實,不過依然沒有解決價格的問題,目前一雙定製鞋底價格要 150 美元。
雖然 3D 列印技術讓大規模各個性化定製成為可能,並在球鞋、家具、汽車甚至是食品領域都有應用,但 3D 列印並非萬能,不是所有的商品都能適用,因此目前可以定製的產品品類還相對有限。
就算是比較成熟定製化妝品,雖然不需要依賴 3D 列印技術,但你可能已經發現這些產品在國內基本看不到。這是因為現行的相關法規要求化妝品每一種配方都要申請備案,因此現場定製的化妝品面臨著監管風險,品牌自然不會輕易推出。
不過在越來越崇尚個性化的當下,年輕人對對個性化的定製產品也有著越來越大的需求,大公司們也正在為定製產品和技術投入更多,因為定製帶來的差異化體驗,很可能成為這些品牌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你來說,最想定製的產品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