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初期,好友告訴我艾薰對多種細菌和病毒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在她的啟發下,我們自製了艾條小桔燈,家裡香燻一下,心中安定很多。
不過,每天點一些,家裡的艾條很快就要用完了,當時歐洲疫情越來越嚴重,國際航班基本上論周排,國內寄出的防疫物資等了一個月都上不了飛機,我想與其苦等,不如生產自救。
法國的田間林邊,野生的艾草很多。我們採了一些,還挖了幾株種在院子裡。歐洲艾草長得和中國艾草一樣,但我總覺得在氣味上沒有中國的那麼濃。當時先生正在網上買各種菜種子,告訴我也有中國艾草種子,就讓他一起買了,準備種在一起,可以好好地觀察下歐亞種屬的相同與不同。
我雖不是神農,但我種下的可是神草啊。
艾草在人間,地位挺卑賤的,長在路旁田間,價格也極便宜,但是在神界,艾草的階位可是很高的。
艾草,學名Artemisia,中國艾草叫Artemisia argyi,歐洲艾草叫Artemisia vulgaris。在歐洲香草文化中,艾草被認為是女神阿爾忒彌斯(Artemis)的化身。阿爾忒彌斯是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狩獵女神和純潔女神,阿爾忒彌斯出生後母親難產,是她接生了龍鳳胎弟弟,對,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太陽神阿波羅,所以她又被稱為接生女神。
阿爾忒彌斯守護著處女的貞潔和婦女的生育,讓凡人免於猝死或瘟疫,獲得了人們的信任、崇敬與愛戴,世界古代七大奇蹟之一的阿爾忒彌斯神廟就是專門為她修建的。
中古世紀的歐洲,艾草被認為是一種神奇的防護藥草,還有很玄幻的記載,在《奧丁的九種藥草之咒》中,艾草是九種召喚神靈的藥草之一,能夠抵禦可惡的病毒和敵人。當時,士兵上戰場時會都會佩戴艾葉,用來防止邪魔附體,抵禦負能量的侵入。
「彼採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經・採葛》
在中國,艾草因為採藥少女唱了這首詩歌,還有了「相思草」的美稱。
艾草的別名很多,比如:蕭茅、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灸草﹑醫草﹑黃草等。「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古代,艾草是祭祀專用香草,被敬奉於廟堂之上。現在我們還保留了這樣傳統,每到端午節把艾草和菖蒲掛在門上,一來用於驅邪避災,保佑出入平安;二來用於驅趕蚊蟲,祈求遠離病毒。
有時候我們需要回頭看看,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看,不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艾草是流傳千年的避邪神草,大家都意識到它有一種強大的保護能力。
艾草是純陽之性,通十二經,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俗話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如同西諺那句,「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藥王孫思邈認為,「凡人居家及遠行,隨身常有熟艾一升。」我不是藥神,要聽藥王的話,趕緊種點神草,以備不時之需。
實踐證明,神草是非常有用的。
春天,剛長出的嫩芽和幼苗可以當菜蔬。
清明時候可以做清明果,除了青團,艾葉還能做艾葉蒸面、艾葉餃子、艾葉餈粑、艾葉餈粑,還有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葉蛋。
艾葉堪稱寶藏神草,可甜可鹹,可幹可溼,總能讓人喜歡。
歐洲,艾葉常用來做烤火雞和烤鵝的香料。德國人的傳統拿來做聖誕烤鵝。
到了端午時節,把艾葉採下曬乾,可以派更多的用場。
艾浴
艾葉可以煮水洗頭、泡腳、洗澡,有利於加快血液循環,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還能夠治療兒童溼疹、痱子、紅屁股,特別是對蚊蟲叮咬、止癢很有幫助。
艾燻
古人一直有用艾葉煙燻預防瘟疫傳染的方法,在瘟疫流行期「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令不相染」。
今年因為新冠疫情蔓延,我們還學會了用桔皮燈點艾條的方法。(關於艾條小桔燈的製作,詳見文末相關連結)
艾灸
針之不及,灸之必達。艾灸可以通經活絡,調暢氣血,散寒止痛,瀉毒散結。
《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但是,某寶上的三年陳、五年陳艾條你敢相信嗎?反正我是不敢相信的。其實陳艾很簡單的,把採下的艾葉晾乾,等艾葉慢慢老化後,搗碎了艾絨,放上三年就是三年陳,放上五年就是五年陳,想用的時候,拿紙一卷就是一條貨真價實的艾條了。(經過比較測試,我發現用包普洱茶的紙是最好的選擇。)
好了,寫這麼多脖子都酸了,我準備去灸一壯。自從種上神草,越來越愛艾草,有病灸灸當治病,沒病灸灸當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