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科學太空實驗,材料是1根2萬米長的金屬線,用來幹啥了?

2020-11-29 科學探索說

人類擁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求知慾,這也是人類為什麼能不斷發展進步,最終成為地球統治者的原因。從古代開始,人類就一直幻想飛上太空,去廣袤的宇宙看一看。隨著科技發展進步,現在我們的太空科技水平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人類登月、國際空間站、火星登陸計劃等項目也預示著人類已經邁入了太空新旅程。

人類在探索太空的同時,還做著一些太空實驗,其目的是為了驗證地球上一些常規事物和原理到了宇宙空間中是否發生變化。因此,人類在宇宙空間上做過許多奇奇怪怪的科學實驗。那麼,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個非常有趣非常奇特的實驗,這次實驗的目標是一根兩萬米的金屬絲。

我們知道,人類的傳統發電機是讓一個閉合電路通過電磁感應產生電能。地球有著非常強大的磁場,正是因為地球磁場的存在,才可以有效阻止太陽耀斑等宇宙現象。而這個實驗就是為驗證人類在地球之外,能否利用地球的磁場產生電能。要知道,這一設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提出了,但直到1992年才開始實施,而且這個實驗過程頗為曲折。

這次的實驗由美國NASA組織,他們還專門建造了一個新系統,它叫做「繩系衛星系統」。當「繩系衛星系統」被太空梭送入太空後,金屬絲只放出200米的距離就卡住了。因此,這次實驗宣告失敗,但這個實驗也取得了一些進展。根據測量計算,科學家們放出的金屬絲產生了微弱的電流,起碼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

於是,人類經過4年的研發又開始了第二次實驗,這次實驗一開始還是非常順利的,但是當實驗進行了幾分鐘後,意外發生了。由於沒有控制好衛星與太空梭的速度,金屬絲斷開了,大概在幾千米的金屬絲上,研究人員檢測到大量的電能。按照這種方法,如果把2萬米的金屬絲全部放出,那麼產生的電能就是非常可觀的。

有些人也許會問:目前人類的電力是夠用的,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麼呢?其實,科學家並不是要在太空中獲得電能,而是為了測試磁場的「洛倫茲力」。隨著人類的科技發展進步,科學家們就可以利用磁場進行飛行器的加速和減速,從而減少能量消耗。

相關焦點

  • 焦炭是用來幹啥的(焦炭是用來做什麼用的成的呢)
    我的煤炭網>新聞>行業熱點>冶金焦>焦炭是用來幹啥的(焦炭是用來做什麼用的成的呢) 焦炭是用來幹啥的(焦炭是用來做什麼用的成的呢) 發布日期:2020-05-31 23:26:31
  • 飛船在太空都幹啥 盤點神舟飛船上的空間實驗
    載人航天工程絕非飛上去、落回來那麼簡單,形形色色的空間實驗也是重要內容。  自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發射至今,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行了各項技術驗證試驗,開展了大量空間科學實驗,涵蓋空間環境、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多個領域。
  • 美國猶他州沙漠發現神秘金屬物出現又消失,外星人幹的?
    這個高約3.6米的巨型金屬物在紅色巖石的映襯下顯得特別的醒目。"這是我多年飛行生涯中遇到的最奇怪的事情。"這有可能是什麼?這個巨型金屬塊有可能是什麼?說實話當地的政府官員並不清楚。為了找到答案,猶他州的公路巡邏隊在社交媒體發布了一則消息,透露他們在猶他州的紅石沙漠深處發現了一個閃閃發光的金屬結構。
  • 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
    試驗船於5月5日18時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同時,為充分發揮任務效益,試驗船還搭載了不少「乘客」,開展了新技術、新產品在軌驗證。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一起來看看!
  • 「太空船2號」背後的科學怪人(1)
    原標題:「太空船2號」背後的科學怪人 伯特·魯坦和他設計的「太空船1號」。
  • 「太空船2號」背後的科學怪人
    而在幾百米開外,則坐落著一座低矮的圓頂狀建築,穹頂之上還有一隻「巨眼」。「這些建築看上去就是一艘飛船。」附近的居民說。    這裡的確與飛船相關,這些奇怪的建築名為美國太空港,是人類航空史上第一座明確為商用目的的航天基地。這座遠沒有美俄宇航基地奢華的地方,承載了來自民間的科技精英們的太空夢,被稱為民間航天之父的伯特·魯坦就是其中之一。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於2018年提出了一個新的鐵磁性外爾半金屬候選Co3Sn2S2(圖1)【arXiv:1712.06722,E.在這兩個工作中,結合磁電輸運和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人員在鐵磁相Co3Sn2S2單晶中觀測到了磁性外爾半金屬的兩大標誌性特徵電子結構:線性色散的外爾體態能帶和連接外爾點的巨大拓撲表面態費米弧,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證實了Co3Sn2S2確為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的外爾半金屬。
  • 除了在太空看星星 去國際空間站還能幹點啥
    龐之浩告訴記者,在國際空間站中可以開展醫學、生物、材料、物理、太空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實驗。比如可以利用空間站中的微重力環境實施「特殊」的材料實驗,也可通過觀察蜘蛛在空間站的「吐絲」情況研究微重力對生物的影響。另外,國際空間站曾開展「星期六工程師」項目,即航天員利用業餘時間做一些科普性質的實驗。
  • 太空電梯可能實現嗎?
    目前,有三種常見的設想:1. 捕獲一顆近地小行星2. 將我們多年來留在太空中的大量垃圾聚積在一起3. 將這根纜繩本身作為配重,拉的非常非常的長,以使它能完全以自身的質量來保持緊繃的狀態。尤裡越大,則材料也就越不容易斷裂經常被用來做眼鏡腿的鈦合金的強度大概是30萬尤裡,美國杜邦公司發明的超強材料凱夫拉的強度大約為250萬尤裡。而要成為太空電梯的纜繩,根據計算,它的強度應當介於3000萬到8000萬尤裡之間。凱夫拉的強度至少還差了10多倍。現在看來,前景最為樂觀的候選材料名為碳納米管。它的結構是碳原子排列成形似一根吸管的分子,直徑小於頭髮絲。
  • 當年從4萬米太空一躍而下,跳傘回地面的人,現如今啥樣了?
    當年從4萬米太空一躍而下,跳傘回地面的人,現如今啥樣了?跳傘這種極限運動深受人們喜愛,自萬米高空從上跳下,不僅能給人帶來緊張刺激的視覺體驗,感官上的體驗也無與倫比,之前有人在4萬米太空跳傘,現如今成啥樣了?
  • 太空電梯原理並不複雜,為什麼至今還沒造出來?因為卡在了材料上
    回到剛才那根繩子的問題,根據計算,要使引力和離心力達到平衡狀態,這根繩子必須筆直向上伸10萬公裡,而我們的電梯沒必要建10萬公裡這麼高,所以要在繩索(電梯)上端加一個大鐵塊,根據離心力公式,上端質量增加後,相應地縮短其長度也可達到平衡狀態。
  • 桌面金屬3D印表機9萬美金起,材料支持粉末和金屬線
    2019年1月8日,南極熊從外媒獲悉,Additec 推出了一款名為μPrinter的桌面級金屬3D印表機。這款設備可以同時使用金屬粉末材料以及金屬線,金屬線使用起來更實惠,更安全。 Additec的專利LMD-WP(雷射金屬沉積線粉末)工藝是一種直接能量沉積(DED)工藝,當金屬粉末流被噴射到零件表面時,強大的雷射將其熔化,不斷重複的一層一層列印。
  • 伺服電機編碼器幾根線
    伺服電機編碼器幾根線 伺服電機編碼器是安裝在伺服電機上用來測量磁極位置和伺服電機轉角及轉速的一種傳感器
  • 1萬米的地下,傳來了奇怪的聲音!科拉超深井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還記得上個世紀,蘇聯為何美國比較太空航天業的發展,孰高孰低的競爭嗎?蘇聯起初一直是贏了美國,因為蘇聯是第一個發射衛星和送太空人登上太空的國家,儘管美國緊跟其後,但畢竟被載入歷史的只有第一個國家,第一個人,於是美國劍走偏鋒,開啟了阿波羅計劃。
  • 再說說太空中有根「狗骨頭」
    今天看了「科普大世界」的文章,對於太空中有根「狗骨頭」,有了初步的認識。因為沒有親眼看過,並研究時。所以就說是初步認識。 非常感謝「科普大世界」的文章為我們解惑,現在不去看它的大小,按文章中推測認為它的形成是兩顆密度較大的小行星撞擊之後自轉作用下。那麼就按這個推測去論證,撞擊會有撞擊面,環繞連接也需要連接面或點或線。
  • 全球最奇怪的競賽,兩國竟想挖穿地球,蘇聯挖出上萬米的大洞
    除此之外,美蘇還展開激烈的太空競賽。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軍備競賽怎麼還發展到太空上。隨著科技不斷發展,大家才明白當初美蘇的用意。不過,冷戰期間有一場堪稱全球最奇怪的競賽,美蘇兩國竟然想挖穿地球!在這場奇怪的比賽中,蘇聯挖出上萬米的大洞後突然停止。1961年,美國科學家試圖從太平洋海底鑽洞。如此一來,便能省不少力氣。
  • JAXA首次成功回收裝有太空實驗材料的密封艙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11月12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1日早晨7點左右,成功促使裝有實驗材料並從國際空間站被釋放的小型密封艙降落在太平洋的南鳥島近海。JAXA使用船隻前往該海域回收了密封艙。
  • 探索「奇怪的金屬」與高溫超導體之間的關係
    SLAC和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使用了蒙特卡洛模擬,在描述相關材料的模型中對稱為「奇怪的金屬性」的現象進行了第一個無偏觀察,其中電子共同作用以產生意想不到的現象,例如超導性。圖片來源:Greg Stewart / 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 裸金屬伺服器是什麼?裸金屬伺服器能用來幹啥
    裸金屬伺服器從2014年面世至今,總是斷斷續續出現在我們眼前,近期,有關於裸金屬伺服器的討論越來越多,關於什麼是裸金屬伺服器,裸金屬伺服器能用來幹什麼,數據灣分享:什麼是裸金屬伺服器?裸金屬伺服器(BareMetalServer,BMS)的官方定義是:裸金屬伺服器也被稱為單租戶環境物理伺服器,由一個或多個獨立伺服器組成,它是伺服器領域中的新事物,是一款兼具虛擬機彈性和物理機性能的計算類服務,是專屬的雲上物理伺服器。
  • 讓星際塵埃變成太空望遠鏡
    接著,在1979年,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又提出,雷射還可以用來捕捉太空中的塵埃顆粒,讓它們按照一定的幾何形狀排列後,可當作望遠鏡的反射鏡面使。在太空中,因為這些塵埃都處於失重狀態,所受的合力基本為零,所以一旦把它們推到某個位置,就基本保持不動。就算有時某些顆粒物偏離了位置,我們也還可以通過定期檢查,用雷射把它們一個個推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