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態鏈企業營收利潤差距明顯 都在「去小米化」求利潤

2020-12-05 新浪科技

來源:時代周報

小米生態鏈企業營收利潤差距明顯,都在「去小米化」求利潤

王亮 史成超

自2019年小米執行「All in AIoT」戰略,並宣布五年內在此領域投入500億元,已近兩個年頭。小米Q3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小米共投資超過300家公司,總帳面價值人民幣395億元,同比增長37.5%,投資總價值為506億元。

紙面數字的增長外,小米還收穫了兩家上市公司。

10月29日,經歷諸多波折,九號公司終於在科創板上市,成為科創板「VIE+CDR第一股」;今年2月,石頭科技在科創板上市,加上2018年2月和9月在美國上市的華米科技和雲米科技,目前小米生態鏈已經集齊四家上市公司。

其中,華米科技是中國首家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智能硬體創新公司,主要為小米提供智能手環產品;雲米科技主要為小米提供淨水器產品;石頭科技主要提供掃地機器人產品;九號機器人主要為小米提供平衡車、電動滑板車產品。

截至11月底,四家企業相繼發布了今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其營收和利潤水平已經拉開較大差距。其中,九號公司營收領先,營收最低的石頭科技卻實現了最高的淨利潤和毛利率,且表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而兩家營收總數相近的企業九號公司與華米科技,前者利潤已是後者兩倍。

儘管營收、利潤水平差距不小,但四家公司的戰略方向始終一致:通過「去小米化」以謀求更大的利潤。但事實顯示,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去小米化」之路仍不順利,為實現這一出路,幾家企業依然在經歷陣痛。

截至11月30日美股盤前,雲米科技報5.64美元/股,總市值3.92億美元;華米科技報12.32美元/股,總市值7.63億美元。11月30日A股盤後,石頭科技報792.41元/股,總市值528.27億元;九號公司71.35元/股,總市值502.37億元。

石頭科技利潤表現最好

在今年三季度財報中,小米特意表示,「2020年10月,我們的投資公司九號有限公司在科創板成功上市,代表了資本市場對小米生態鏈企業的認可。未來我們將以開放共贏的生態模式,賦能更多的優質企業。」

對比四家企業,九號公司的確是營收最高的企業。從三季報數據來看,九號公司總收入23.161億元,其次是華米科技(22.351億元)、雲米科技(14.867億元)、石頭科技(12.035億元)。

在營收的同比增長上,依然是九號公司最快,達50.19%,其次是雲米科技(39.01%)、石頭科技(33.03%)、華米科技(20%)。

不過,在淨利潤指標上,石頭科技最高,為4.39億元,其次是九號公司(1.693億元)、華米科技(0.811億元)、雲米科技(0.349億元)。從毛利水平看,也是石頭科技最高,毛利率為54.76%,之後依次是九號公司(27.19%),華米科技(20.58%),雲米米科技(17.1%),

從近兩年業績來看,石頭科技的毛利率在環比上呈增長趨勢,是始終處於增長的唯一企業。

石頭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時代財經表示:自有品牌佔比不斷提升,帶動了公司整體毛利率的提升;此外,公司推出的高價位段新品銷量較好,以及掃地機器人行業整體滲透率的提升,也是推升公司毛利率的重要因素。

產業分析師丁少將對時代財經分析指出,這四家公司賽道不同,但從產品的市場上來看,這兩年掃地機器人是一個新興市場,普及需求和消費升級雙重作用下,市場在不斷擴大,石頭科技在自有品牌打造上投入了很多資金,線上和線下也同步發力,目前來看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是不錯的。

以「去小米化」求利潤

目前四家公司中,小米合併雷軍系資本佔股分別為:24.7%(石頭科技)、39.7%(華米科技)、40%(雲米科技)、21.82%(九號公司)。儘管皆為小米生態鏈企業,這些公司卻都在努力去除小米的烙印,而利潤正是這些企業逃離的重要原因。

在2018年的小米6X發布會上,雷軍表示:「每年整體硬體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後淨利率不超過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這也意味著,小米生態鏈企業很難在小米品牌產品上獲得較大利潤空間。從營收來看,目前各家公司的自有產品營收佔比在日漸擴大,並且不斷嘗試擺脫公司品牌形象中的小米烙印。

九號公司就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與小米之間的合作關係僅包括小米的財務性投資和小米作為公司主要渠道之一銷售定製產品,公司在資產、人員、財務、機構、業務等方面均保持獨立,並不屬於小米定義的典型生態鏈企業。」

該公司財務數據也表明,2017年至2019年,與小米集團發生的關聯銷售金額分別為10.19億元、24.34億元和24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73.76%、57.31%和52.33%,下降趨勢明顯。

石頭科技財報則顯示,公司來自小米的營收佔比從2016年的100%降為2019年的34.37%;同樣,雲米科技來自小米渠道的營收佔比也逐漸下降,2016年~2019年,來自小米營收從84.7%下降到45.4%。

華米科技年報顯示,2015年、2016年,小米可穿戴產品佔華米總營收比例分別為97.1%、92.1%,其中淨利潤分別為-0.38億元、0.24億元。雖然小米撐起了華米幾乎所有營收來源,但不能為華米帶來豐厚的利潤。至2019年,華米自有品牌業務營收佔比上升到41.3%,代工小米品牌營收下降至58.7%。

本月底,華米科技在財報中表示,2020年Q3毛利率的下降是受產品組合的影響,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和自有品牌產品的總出貨量與去年同期持平,但毛利率主要是由於小米產品的利潤率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同樣在Q3財報電話會議上,雲米科技管理層也稱,公司已經大力推進兩個新產品類別的推出,管理層認為這將在2021年成為非常重要的增長支柱。同時,公司也在加快發展自有品牌的掃地機器人業務。

可以看到,雲米自有品牌掃地機器人的銷量同比及環比都增長了好幾倍,這些產品非常受歡迎,符合一般行業趨勢。實際上,這些產品的毛利率比總毛利率要高出許多,隨著它們對整體收入的貢獻逐漸增加,這將推動公司整體利潤率的上升。」

「還是得發展自有品牌,這樣才有(利潤)空間」,上述石頭科技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

「去小米化」行路艱難

不過,從目前來看,物聯網觀察人士楊劍勇認為,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尷尬之處是很難完全「去小米化」。

以華米為例,其與小米在2017年10月籤訂了商業合作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其中戰略合作協議於2020年10月到期。

而就在10月19日,華米宣布,其和小米公司的戰略合作協議將再延長三年。根據這一延長條款,在發展小米可穿戴產品方面,華米將保持現有的最優合作夥伴地位。雙方還將在可穿戴設備的AI晶片和算法的研發方面,建立最優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楊劍勇表示,華米自有品牌的智能手錶的競爭壓力太大了,還有華為、蘋果這些大廠在。「這些生態鏈企業高度依賴小米,自有品牌培育難度較大,倘若沒有小米,誰會去買他們的產品?」

另以石頭科技為例,要擺脫小米烙印,就要逐步降低與小米關聯交易佔比,不斷加大自有品牌的宣傳與推廣,這也導致了營銷支出成倍增長。在2019年,其銷售費用支出同比增加116.66%至3.54億元,佔總營收比例8.4%。

丁少將也認為,目前來看,小米依然是生態鏈企業無法割捨的一個存在。而九號公司公開稱不屬於典型意義上小米的生態鏈企業,只是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想要進軍中高端市場,小米品牌過深的印記對他們是不利的,所以在宣傳上會不太願意說自己是小米生態鏈公司。」

此外,丁少將稱,「去小米化」對小米來說沒有太大威脅。即便生態鏈企業的自有品牌做大,但小米依然是投資人,在資本市場上也會獲得很好的收益。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相關焦點

  • 小米三季報營收同比增長34.5%
    遊戲方面,即遊戲廠商在小米應用商店上架遊戲產品供用戶下載,小米獲取渠道分成。有分析人員表示,安卓、MIUI渠道聯運一般都是五五分成,且不包括支付通道費,成本遠高於蘋果和谷歌商店的三七分成。 「躺著賺錢」的廣告和遊戲業務,合計貢獻了41億元營收,佔網際網路服務總營收的七成,帶來的收益短期穩定,且可持續。
  • 小米公布5%利潤「紅線」 戰慄的不止是OV
    從手機、智能電視、空氣淨化器、掃地機器人、空調……將掀起一股來自小米的颶風。 4月25日,在小米6X手機發布會上,雷軍動容地宣布小米系硬體整體利潤不超過5%、如果超過返還給用戶。除了人們熟悉的手機,小米旗下已有近百家生態鏈企業,涉足空氣淨化器、空調、掃地機器人、無人機等多個領域。
  • 陳小平理想「承壓」:雲米營收利潤雙降 深陷產品質量、售後投訴危機
    據統計,2019年Q1至2020年Q1,雲米營收分別為6.762億元、11.60億元、10.70億元、17.42億元,7.65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04.39%、63.56%、89.19%、82.33%、13.21%。2020年Q1,雲米營收增速僅有13.2%,創上市以來新低。除了營收大幅下滑外,雲米的利潤也急速下滑。
  • 小米上市 雷軍的熔點與沸點
    但一家硬體業務佔據大頭的企業,如何憑藉網際網路基因獲取資本市場的認可?一家利潤率低於國內平均水平的手機企業,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用戶的青睞?這都是小米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而小米網際網路服務收入佔總收入比僅為4.9%、9.6%及8.6%。也正是基於此,特別是小米的網際網路服務營收佔整體營收比重較低,也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目前小米仍算不上是一家真正的網際網路企業。同股不同權第一股小米申請上市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歷史轉折點,也是資本市場的一個新開始。
  • 小米生態鏈三部曲(1):為什麼小米能第一個創建生態鏈?
    編輯導讀:作為近幾年國內科技企業當中的巨頭之一,小米的手機業務發展尚且還與華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要提到生態鏈,小米卻是獨一份。為什麼小米的生態鏈能成功?小米生態鏈當下又遇到了哪些問題?小米生態鏈該如何應對?
  • 小米集團2019年Q1財報營收利潤大超預期 AloT業務強勢領先
    (原標題:小米集團2019年Q1財報營收利潤大超預期 AloT業務強勢領先)
  • 雷軍:小米的利潤絕大部分來自於網際網路服務
    (原標題:雷軍:小米的利潤絕大部分來自於網際網路服務)
  • 小米生態鏈三部曲(2):深度解析成功的12個關鍵因素
    編輯導讀:作為近幾年國內科技企業當中的巨頭之一,小米的手機業務發展尚且還與華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要提到生態鏈,小米卻是獨一份。為什麼小米的生態鏈能成功?小米生態鏈當下又遇到了哪些問題?小米生態鏈該如何應對?文章深度解讀小米生態鏈是如何成功的。
  • 國金:對小米給予減持評級 12個月目標價16港元
    小米生態鏈旗下90多家企業已推出1000多個SKU,並憑藉領先的設計理念、高效的供應鏈和小米體系的流量優勢搶佔了消費級IOT的先機。獨特的「產業+投資」商業模式幫助小米在產品銷售的基礎上疊加股權投資收益,使生態鏈成為小米最大的利潤來源。我們預測三年內小米超過50%的營業利潤將來自於消費IOT業務線。邁向一家真正的國際化企業。
  • 前3季營收與格力差182億 小米拿什麼贏"10億賭約"
    報告期內,小米集團實現營收508億元,同比上漲49.1%,經調整利潤29億元,同比增長17.3%,其中IOT以及生活消費品最為搶眼,營收同比增長89.8%。雷軍與董明珠2013年立下的「10億賭局」,隨著今年末臨近,被討論得愈加激烈。2013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為1200億元,大約是當年小米營收的4倍。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小米的營收已經超過1300億元,但與格力的營收仍然相差182億元。
  • 小米手機這麼便宜,模式究竟是什麼?時至今日,估計還有人沒看懂
    眾所周知,在這麼多智慧型手機中,論性價比,那還得看小米。雖然現在小米的手機也在不斷漲價,比如小米10賣到了3999元起,但如果論性價比,在這個檔次,依然可以說是無敵般的存在。當然也有人對小米手機持懷疑態度,稱別的手機這麼貴,就小米這麼便宜,一定是有貓膩的,比如在看不見的地方省,看得見的地方不省。那麼為何小米手機能夠這麼便宜,性價比這麼高,其實是和小米模式有關的,也因為有很多人到現在依然沒看懂,所以才這麼去質疑這個性價比的真實性。
  • 依託生態鏈模式,小米金融推動「投資+孵化」
    近日,由國資委幹部教育培訓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主辦的企業家高端對話網絡直播公益活動舉行,主題為「打通產業鏈、協同上下遊——堅決打贏中國經濟保衛戰」。小米集團總裁王翔在活動中介紹,經過十年發展,小米已經成長為跨國公司。「2019年海外營收佔比達44%,產品和服務進入了90多個國家和地區,手機在45個國家居市場前五。
  • 小米能否成為中國的蘋果品牌
       上周首次申請亮相後,小米公司估值至少約50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八年前,小米公司正式成立,這是一家專注於高端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電視及智能家居生態鏈建設的創新型科技企業。創始人在中關村一個辦公室喝小米粥時,決定用誠實的價格打造一個智慧型手機品牌。
  • 萬字解讀十年小米的AB面
    小米的十年,就像一枚硬幣的AB面——它究竟創造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改變了什麼?都很值得去研究。就在昨天(8月11日),雷軍以創始人的身份,在小米十周年大會上做了一場的演(dai)講(huo),講述了小米創業十年來不為人知的故事,包括小米創立的初衷、經營理念、上市的故事等。
  • 小米系「上市局」:真實的瓶頸與夢幻的估值
    ——一個多產品線的硬體商小米估值只有500億美元,分拆成「小米母公司+100家生態鏈」並獨立上市後的「小米系」,估值就奔2000億美元而去。  小米如何估值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某種意義上,680億美元、1000億美元還是2000億美元,這些都不是定論,更可能是小米反覆測試市場對其估值區間接受度的輿論策略。」某位接近小米的資本人士對記者說。  另一層面上,小米雖未上市,但旗下生態鏈企業已經頻頻試水資本市場,萬魔聲學買殼A股和華米科技登陸紐交所,可視為小米為自身IPO的鋪墊與預熱。
  • 小米的格局:三大業務均有利可圖 小米模式能跑通嗎
    2017年,手機業務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8.9%,2019年僅為26.8%。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銷售成為推動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2019年貢獻達59.2%。網際網路服務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2019年達到12.6%(2018年為10%)。從營收結構來看,小米顯露出百花齊放的格局,但手機的基石地位不會動搖。
  • 上市一周年 小米「過冬」:雷軍拋掉「速勝幻想」
    在上市路演中,雷軍曾經說過,好的公司靠利潤,偉大的公司靠人心,小米要做偉大的公司。但是一切都用數字衡量的市場和投資者們,會給小米一個「偉大的機會」嗎?在不久前的中國區閉門會上,雷軍強調,行業已經到了最寒冷的冬天,小米要拋掉所有「速勝論的幻想」。
  • 小米扭虧為盈賺134億,一號員工年薪近百億,小米的鼎盛時期
    小米扭虧為盈賺134億,一號員工年薪近百億,小米的鼎盛時期小米的發展模式,很多的企業都是模仿不來的,一般小米推出自己的產品之後,都會迎來行業內的口誅筆伐,因為小米讓這些廠家體會到了什麼是危機,小米的薄利模式,讓很多自己的同行詬病。
  • 小米的蝴蝶效應
    而榮耀手機因為很難兼顧 「要品牌,也要利潤」 的目標,取消印度市場建門店計劃。小米的競爭對手都放棄了印度等新興市場的 「低端防火牆」,小米藉此空檔進入這些市場放量增長。這種看似理想化的邏輯模型就是小米網際網路的收入計算方式。其二,小米在智能音箱等生態鏈新品類上已經具有了領先優勢,小米電視、小米手環、移動電源、平衡車等也斬獲了十多個銷量第一,在生態鏈價格、設計、體驗、多品聯動方面小米的優勢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