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廣祥《閒把人生細思量》
作者簡介
古廣祥,資深媒體人,岐黃鼓手,社會活動家,獨立思考人。
現任香港新聞出版社社長、藝術家智庫主席、智利及莫三比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顧問、海南省儋州市孔子學會名譽會長。
曾任海南省三亞市政協第一屆委員,海南省政協第二、三、四屆港澳委員,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高級經濟顧問、香港國際傳統醫學研究會會長、港九中華藥業商會名譽會長、中國醫藥學會永遠榮譽會長、泰國中醫藥協會名譽會長。
主要著作:《中藥趣聯》、《詞牌巧對話人生》、《閒把人生細思量》、《文論所以然》。
日記,可以說,它是一個人安放心靈的最佳之所。誠如英國阿爾波所說:「日記在其理想的形態之中,作為心理發展的主觀方面持續的記錄,是任何資料也無與倫比的。」
日記是筆者沉默的摯友,而並非是「幻想世界」的臺上發言人,它只是把現實生活作了悄然而簡單的記錄;日記是歷史的忠實記錄員,它力圖把當時的有意義事件轉化為日後促進社會進步的參考文獻。
生活是一本充滿了激情與願望的書,它的意義在於儘可能地讓每一個人都能認知事物變化的本身。我知道,若不敢把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將來」完整地表達出來,那就是生活章節的缺頁。
生活沒有旁觀者,只有把手伸入現實的深處,才能擺脫空虛與無味,才能在建立功績過程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敢於面向未來,那是因為自己看清了前途。
——古廣祥
前 言
《閒把人生細思量》乃作者古廣祥先生繼《中藥趣聯》、《詞牌巧對話人生》出版後的第3本著作。
作者歷時2年餘將自己的日記改寫成238副(含序3副)符合國情、尊重歷史、切合載體之對聯。因溯及少年,為存原貌,作者還刻意將部分作品保留了當年的那些色彩與稚氣。
內容分為:議事篇(68)、時事篇(14)、題贈篇(23)、嵌名篇(34)、詞牌篇(31)、地名篇(23)及中藥篇(38)。每一篇章都按時間順序撰寫,其中「詞牌篇」、「中藥篇」及「地名篇」直接選用固有之專有名詞撰聯,無重複,無借用其它閒字構成,乃作者的獨到之處,亦為本書之亮點。
書中對聯除註明撰寫背景及注入作者評論外,每副作品均以名人警句詮釋內容,橫批亦以詞牌名冠之,這大大增加了本書的文學性、藝術性及可讀性。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十分感謝湖北大學文學院塗懷珵教授、海南科技職業學院呂朋林教授撥冗撰寫導讀文章;感謝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黎傳緒教授撰寫讀後感;感謝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陳香梅博士親筆贈序;感謝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題寫書名。
感謝北京大學白化文教授、中國楹聯學會蔣有泉會長、陳健副會長撰文推薦;感謝中國楹聯博物館、全球漢詩總會作為本書的推薦機構。
再次感謝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太平紳士、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教授、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蔣孝嚴先生題寫出版賀詞。
書中觀點純屬作者之感悟,有可解,有不可解;其不能解者,亦不必解。
總編輯
寧立群
(籤名)
(序一)
盡卷乾坤入詩筆
孫中山孫女、美國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
孫穗芳
古廣祥先生乃香港資深出版人,彼此交往多年,感受他的為人真誠、積極進取,更感受他的才華橫溢。我每年都會收到廣祥先生寄來的書刊,而今他的第三部專著《閒把人生細思量》正式出版,本人心存學習與祝賀。
據我所知,楹聯是中國獨有的文學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楹聯語言凝練,生動形象,音律優美,極具節奏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世界關注,比如美國華人社會的建築庭院對聯無處不見。
楹聯的創作難度頗高。好的楹聯不僅要求講究對仗、平仄、韻律,還要追求意境美,手法新。廣祥先生大膽以對聯的形式來針砭時弊,積極宣傳普世價值,「文生於情,情生於身之所歷」正是此書的真實之處。書中不少聯句能收「說何人,肖何人,說某事,切某事」之效。
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為文不能關教事,雖工無益也。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使者西東披曉露,篇家日夜載時歌。」乃本人對廣祥先生多年來弘揚傳統文化的概述。
願廣祥先生日後有更多的著作問世。
(籤名)
(序二)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
陳香梅
緣於在香港中醫藥發展基金會上認識廣祥先生,在之後的交往過程中,得悉古氏乃著名社會活動家,餘遂對其舉辦的各種活動傾力支持。
2012年秋月,廣祥先生為其父古劍鋒教授出版91歲華誕特刊《不老松》,餘亦寄文祝賀。據悉,當時收到了近百名兩岸四地政要名流及藝術家的賀詞作品,場面十分熱鬧,足見廣祥先生乃大孝子也。
說實在的,我曾為不少人作序題跋,但最令餘興奮和愛不釋手的就是這本《閒把人生細思量》,該書題材新穎,對聯副副感人。
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讀了這些聯句,讓人回憶起青春歲月,同時也讓人很清晰地看到書中的一條紅線,那就是作者懲惡揚善、愛國親友、針砭時弊。廣祥先生從時政、人物、風物、藝術、醫藥等多個角度體現出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創作是認識世界、思考人生的最佳方式。文,虛器也;道,實指也。這就是廣祥先生的創作態度,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讀《閒把人生細思量》,覽之者有益,聞之者有覺,幾番擊節。與廣祥君交往,吾見其進,未見其止,在此撰聯祝賀:
全然談世事;
一概述人生。
(籤名)
自序
無怨
何為世故;
此乃人生。
又
廣瞻而外;
祥得斯中。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吾天性不諳經濟,富貴非吾願。奈歷史錯誤地把餘推到了香港這個「唯利是視」的資本主義世界,雖取得一些小成績,但總覺這些人間名利,都是浮華。「一生當著幾兩屐」,正道出餘步入社會時曾許下之諾言:誓做一個最早退休的人。
社會生活就像語言儲存思想一樣,儲存許多奮勉之力及心聲。世味飽諳,於是乎,餘於2005年底退離工作前線,轉身作社會調研,積極探索阻礙「以德治國」之真正原因。退離功利世界,並不意味著脫離社會,而是轉向新的開始和肩負新的擔當。寫作是對社會負責任的思考,作品是針砭時弊的最佳武器。
餘雖從文,但對政治現象、社會問題尤愛觀察,「常登高處觀人是;更下基層察物非」此餘20年在海南政協期間的調研感受。因從事新聞出版工作,餘與政要名流之交往也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之思想境界,擴大了餘之視野。職思其外,職思其憂,這或許就是「成人不自在」之莫大痛苦。在調研中發現的社會裂痕及民心浮躁等現象,更讓人深感不安。
我有一言君信否?謀生最好是吟詩。餘非文學家,惟「文字緣同骨肉深」,業餘常寫日記及聊作詩詞記錄生活。餘近年始習作對聯,所得進步,全仰仗中南大學楹聯研究所餘德泉教授的遠程指導,教授曰:「作品乃自己之面孔,當千錘百鍊也。」。有鑑於此,後學花了數年時間先後完成《中藥趣聯》、《詞牌巧對話人生》之習作。
馬克思曾經說過:「作家當然必須掙錢才能生活及寫作,但是他絕不應該為了掙錢而生活及寫作。」習近平總書記最近亦有提及「不能讓中國古典文學退出學生課本」,又雲「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銅臭氣,作品應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領袖之高瞻遠矚,是對那些一切向錢看的所謂「藝術家」的鞭撻及拯救。
當人們在高談闊論整個世界的「是」與「非」時,或在竊竊私語人世間的「親」與「疏」時,著實不應該一概地隱藏自己的觀點。故此,讀《詞牌巧對話人生》可知餘之人生軌跡,讀《閒把人生細思量》更可知餘之情感涵蓋。
書中每副對聯內容根據餘之日記改寫而成,並非無病呻吟,多有所本。法國詩人雨果曾經這樣說過,他說:「人是可以沉醉在自己的堅強的意志裡的。」讀者對餘之觀點或有所認同,或有所反感,或有所觸動,總之,但寫真情並實境,任他埋沒與流傳。
感恩親朋好友成就餘之事業,感恩同行對手使餘在你們的身上得到了「學習、學習、再學習」的機會。
感謝中國楹聯博物館館長陳偉明傾力提供參考資料,感謝海南省司法廳副廳長孫書南、海口市司法局局長李傳芳、海南省民政廳社團處處長陸符林為餘撰寫海南「地名聯」提供了詳實資料。
哀哉,家父於2014年12月27日與世長辭,享年94歲。「哀、慟、悲」,不僅系古族人之心境,亦乃岐黃界之嘆息。為緬懷先父,孩兒謹此撰聯緬懷偉大的父親---古劍鋒教授,聯曰:
真箇是寶島懸壺名第一;
這才算香江濟世德無雙。
古廣祥(籤名)
2016年春月寫於香港
全然談世事 一概述人生
讀《古廣祥楹聯集——閒把人生細思量》
此書「說何人,肖何人;說某事,切某事」
塗懷珵
本文眉題,引自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陳香梅博士為此書寫的序言句。
本文副題,引自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博士為此書寫的序言句。
我讀《閒把人生細思量》的感想如下:
這是一部教人增長智慧的書,值得正在拼搏創業的青年朋友一讀。
這是一部蘊含憂患意識的書,值得關心治國理政的同志們一讀。
這是一部可供「聯教」作教材的書,值得雅好創作對聯的聯友們一讀。
此書內容238篇。每篇的天頭立著「說何人,肖何人;說某事,切某事」的對聯一副,意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因為對聯是文學,文學是人學。」接著用一二句詩或一二句格言引領出本篇所述之人或事,如畫龍點睛,點到為止,簡潔得近乎白描,此為「擺事實」,然後「講道理」,全是作者廣祥君從親身經歷中領悟出的人生真諦;上升為理論之時,配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世界名人名言印證之。每篇都閃著智慧的光芒,像照著行人的路燈一樣好讓你一篇接一篇讀下去,恰似《世說新語》中王子敬所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先介紹「這是一部教人增長智慧的書」
人生在世,「性格決定命運」;而智慧的有無,則與其人的窮、通、禍、福攸關。有箴言曰:「得智慧,得聰明,這人有福了。」又說「得智慧勝過得金子,選聰明勝過選銀子。」「智慧」是什麼?表現為一個人的能力,即能夠認識、辨析、判斷處理事物,具有發明創造的能力。人的智慧是天分與實踐的結晶,兩者缺一不可。然勤於實踐,有時可補天賦之不足,即所謂「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笨鳥先飛」是也。廣祥君在書中說「餘出身低微,家境清貧,卻好讀書」。「好讀書」這三個字值得青年朋友銘記在心。他在《自序》中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 「讀書可以開啟智慧,滋養浩然之氣」的名言。廣祥君曾說:「少年時,父母在醫院工作,兩個人僅靠70餘元維持10多人的家庭開支。但這並不妨礙父親對祖母之孝。父親每月定時給祖母匯寄20元錢作夥食開支。」(作者1978年8月20日記於海南儋縣)百善孝為先,古家非常崇尚親情。有一次,古父命廣祥君由瓊赴穗去拜望姨媽,愛面子的少年人有點不好意思地依舊穿著補丁壓補丁的衣衫,穿著被「修理」過的塑料涼鞋,乘坐駁艇時「不慎一晃,一隻涼鞋墜海,後浪推前浪,涼鞋遠去矣,此刻心緒:看不見的難過,比看得見的難過更難過。」為失落一隻破舊塑料涼鞋而痛惜不已,正是「窮少年」的心緒。這心緒是現今的「富二代」們所不可能有的。廣祥君青年時代移居香港:為生活計,「窮青年」利用晚上閒暇到公屋區推銷商品,因他「說『廣府話』不靈光,常被戶主拒之門外,使他往往不知所措。他在那「非常市儈的金錢社會」裡屢受屈辱,但很自信自己之潛質潛能,也瞧不起那些「市儈輩的勢利人」,認為那些人「只有小聰明的伎倆,沒有智慧的本質」。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
於是,廣祥君在窮途中拼搏求變,在不斷通權達變中頑強拼搏,不失時機地抓住創新的目標不放,終於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帶頭人。他先後當選為世界大城市醫藥首腦協會會長、港九中華商會名譽會長、中國醫藥會永遠榮譽會長、泰國中醫藥協會名譽會長、智利及莫三比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顧問等等。他的這些社會職務,讓筆者想到的是:人類社會各個角落,各行各業的進步,都不可或缺大大小小的領軍人物。廣祥君只不過是此中之一員,是他的潛質潛能終於得到充分表現的結果。這得益於其本人修煉的內功,即「資深媒體人,岐黃鼓手、社會活動家、獨立思考者。」
舉一個小例子為證:
1996年初,廣祥君開始與香港中醫師接觸,交往中發現岐黃界山頭林立,互相攻擊,長期淪為二、三等公民。有鑑於此,他即與陶宏器醫生、葉濃華醫師聯手整合「山頭林立」,半年後成立香港國際傳統醫學研究會,他出任董事長,葉氏出任會長。同年9月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千餘人規模的「香港國際中西醫結合學術交流暨業務合作研究會」。從此,香港中醫界步入了最活躍的時代 。(引自香港新聞出版社《詞牌巧對話人生》第23頁之《英雄本色——寬》)「每年的學術會議及中醫藥全球大會都有多國的衛生部長及權威學者參與,規模之大,影響之廣,被全球業界譽為民間最高之學術活動。」對此,廣祥君坦言:「平生之志,不在溫飽。我們有責任把中醫藥推向世界。」
時至今日,(2016年3月2日)筆者欣然讀到中國頂級大報《人民日報》登出之重要文章:《中醫藥,正正堂堂走出去——加強官方合作破除壁壘,發布國際標準進入主流》!
由此可見,廣祥君當年在「窮則變,變則通」的拼搏創業中是多麼具有高識遠見。他說:「小的機遇往往是偉大事業的開端。機遇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生命中最為關鍵的另一個主宰者,它在改變著人的命運,善於把握機會者就像一切努力之中的最傑出的船夫。」這個小例子開頭有三個關鍵詞「接觸」 、「發現」、「整合」,值得正在拼搏創業中的千百萬青年朋友們回味:當時如果他不去腳踏實地「接觸」香港中醫界,就「發現」不了「長期淪為二、三等公民」的原因,也就沒有「整合」之推動社會進步的創新之舉。廣祥君以為「所謂創新,往往就是智慧者的求知慾望得以發揮,把早已在生活中存在的東西加以變化,而應用到生活中去」。正所謂「智慧是命運的徵服者」,「香港人是由東方智慧與西方精明的結合體。」
這只是書中一個小例子。廣祥君積30餘年之生活經歷,從少年到中年,記事內容林林總總,諸如讀書、歷史、醫藥、商機、民俗、愛情、婚姻、友誼、教育、企業、旅遊、社區、國學、陶瓷、算盤、魯班尺、釋道儒、書法、篆刻、房地產、壽命、經營、治國理念、工業革命、生態環境、農民工新生群,等等等等,都有他仔細的觀察,獨到的領悟。其中往往表現出絕大眼光,絕大議論,一為創見,頓成巨觀。
記得有一位藝術家說過:「從藝者,沒有天賦幹不成;沒有文化幹不大;沒有人格幹不長。人格,就是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結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事任何行業者都應如此!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祝你們在創業拼搏中富有智慧,像上述小例子一樣終獲成功!
再介紹「這是一部蘊含憂患意識的書」
2016年3月5日 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擔當意識,始終以民之所望為施政之所向,決不辜負人民重託」。
要有憂患意識,更要有擔當意識,這兩種意識具有「不可分性」。這兩種意識融合起來的最強音,莫大於我們壯懷激烈的《國歌》歌詞:呼喚中華民族兒女們要居常慮變,居安思危!
廣祥君在此書《自序》中說:「餘雖從文,但對政治尤愛觀察,『常登高處觀人是,更下基層察物非』。乃己20年在海南政協期間的調研感受。」他曾任海南省三亞市第一屆委員,海南省政協第二、三、四屆港澳委員,「職思其外,職思其憂」,令他非常關心國計民生,知民心,知民瘼,知民怨。
通讀此書中238副對聯及其引領出的238篇散文,筆者總覺得有一種憂患意識在書中或隱或現,或痛苦,或欣慰;有遺憾,有希望。例如,書中寫道:「政治是締結於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單純契約,故此,中國政府應組織各界別精英參加議政。然而,中國大多數委員們都是政協「義工」或是「兼差」代表。餘在海南省政協的日子裡最能感受到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奈,最能體會到階級的差異,最能了解人民的渴望。餘雖赤心事上,竭誠履行政協委員之義務,怎奈自己能耐有限,至極而無效也。」
由於「他對政治尤愛觀察」,便領悟到一條真理,廣祥君寫道:「評判一個歷史人物,特別是歷史上的國家領導人,誰最有發言權?應該是受其言行、政策影響下的國人同胞。」
於是,他毫不隱瞞自己觀點,在書中寫出如下幾段真心話:
「世人無不公認:偉人毛澤東是在與他前面的『偉人』們的挑戰與爭衡中站起來的,並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人類兄弟進行的鬥爭。西德總理勃蘭特在悼詞中這樣說道:『對一部分人來說,他是希望;對另一部分人來說,他就是永久的挑戰。這兩種情況都將繼續下去,以後一直如此。』」
「偉大時代就得有偉大的人物出現。中國自實行鄧小平的改革路線後,經濟迅速崛起而令世界震驚。政治是經濟的女兒,政治是某些物質利益的代名詞。君不見:『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行之有效的。」
「大陸社會觀感:一無所有的人束縛在『勞力者治於人』的枷鎖下,富人享受窮人的勞動果實。鄧小平的改革初衷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這些『弄潮兒』、『領頭羊』卻巧取豪奪,造成了今天的貧富懸殊,造成了階級之分化。公正是施政的目的,有鑑於此,李克強擔任國家總理後,即開始調整產業結構,決心還富於百姓,決心把公正的原則貫徹到社會的最底層。」
「人的靈魂是最不可糟蹋的東西,人必須挺起脊梁,有尊嚴地活著,是故,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北京兩會上莊嚴地提出『讓人民活得有尊嚴』。總理的講話讓人民看到了平等、民主的春天。」
「改革開放確實讓一部人先富了起來,其結果是造成社會貧富懸殊,階級矛盾對立。富者,騎鶴上揚州;貧者,無力買田聊種水。倒果為因,此等現象實在扭曲了鄧小平之改革初衷。」
「腐敗是權利異化的產物。腐敗之根除了人性、體制、社會等原因外,它還是政治肌體上的一塊惡性腫瘤。正如胡錦濤主席所強調『一旦任其蔓延,就有亡黨亡國的危險。』久加諾夫總結的蘇共失敗原因,就是利益集團『壟斷權力、壟斷資源、壟斷真理。』當下,不少為官者,誓把『掃盡天下錢,填塞自家口』為人生奮鬥目標。錢過北鬥,米爛陳倉,人民嘻其甚也。」
「胡耀邦曾經說過:『如果人民不歡迎我們,就該我們下臺了』。此其民主思想之最根本體現。胡耀邦系中國改革開放的急先鋒,撥亂反正有功,曾被人民稱之為『良心領袖』……」
「普京也承認自己是追星族,他說『我崇拜的偶像不是鄧小平,而是毛澤東。』」
「民生是國民的生計和生活,故此,習近平坦誠地說『改善民生仍是我們的第一要務。』習近平執政後,提倡反腐倡廉,提倡還富於民。『中國夢』已獲得中國老百姓的普遍認同,其治國理念也讓世界刮目相看。而今世界的經濟中心就在中國。」
「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的轉型之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轉型之代價勢必伴隨各種問題的滋生。當今社會金錢至上,人性扭曲,道德滑坡,中央政府提倡的雷鋒精神、焦裕祿榜樣、孔繁森情懷似乎已被人們所遺忘。隨著傳統經學統治地位的鬆動,各種社會思潮紛紛出現,正從不同領域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文明進程。貧富差距已造成社會的分裂,正在動搖社會和諧的根基。有鑑於此,習近平執政提倡『道德治國』、提倡社會『正能量』。否則,小人大幸,君子之不幸矣。」
筆者讀這幾則文字,深感廣祥君憂國憂民之丹心可鑑,深信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的中國大有希望,一定能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之諾言!何況「焦裕祿」「孔繁森」精神尚在。基於此,筆者曾撰一副對聯參賽並獲獎:
能送雪中炭而自甘,才是人民公僕。憶前年風口災區,含淚重逢焦裕祿;
以解天下憂為已任,乃真共產黨員。看今日扶貧轉富,擎旗又見孔繁森。
(註:上聯中的「風口災區」;下聯中「扶貧轉富」,是自對。)
廣祥君在《自序》中還說:「我有一言君信否,謀生最好是吟詩。」此言更引起筆者的共鳴。因為「憂患意識」是中華詩詞寶庫中的珍品,且歷來有大小之別。我國自古以來,詩詞作品,就其內容和意境來說,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作者抒發個人哀怨與憂樂,如宋詞中柳永與秦觀的作品;另一類是作者擴大視野,表述的是民生國計,憂樂天下,如屈原、杜甫的詩和辛棄疾、嶽飛的詞。雖然二者各有千秋,但其社會功能,後者勝於前者。筆者與此書作者同好,尤其崇拜屈、杜、辛、嶽,且雅好吟詠,有一首七絕《九宮山雲湖夜話》曾獲全國首屆中華詩詞大賽等級獎,據說已被譯為幾國文字,詩曰:「嶂圍似井月如弧,桌底流螢茶一壺。說到甲申山變色,滿天星鬥盡投湖。」著名老詩人賀蘇評曰:「此雖遊覽之作,而實憂患之詩也。首句寫山、寫月,次句寫流螢,寫茶話,悠閒極矣。第三、四句,筆鋒急轉,『說到甲申』,群山『變色』,眾星『投湖』點出李闖王甲申之年從勝利頂峰跌向失敗深淵之歷史大悲劇,沉痛極矣。悠閒、沉痛,形成極度反差,本篇之藝術魅力在此。」北京詩詞評論家王澍評曰:1644年歲在甲申,明末起義領袖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思宗朱由檢自縊。1645年義軍領袖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遇害。為總結這一經驗教訓,1944年3月,郭沫若著有《甲申三百祭》。本詩前兩句描寫談話之環境,月、螢照應夜字,後兩句則以誇張手法極寫談話觸及上述之歷史悲劇驚天動地。言簡意賅,喻象生動。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此乃真理!
最後介紹「這是一部可供『聯教』作教材的書」
從1978年開始,筆者把對聯創作知識引進大學課堂,這在全國算是比較早的。對聯作為一種格律文學樣式,不能脫離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如立意、謀篇、造詞、鍊字等等。後來由中國楹聯學會頒布的《聯律通則》,則是對聯王國的憲法,判別一副對聯是否合格,要以聯文為依據,以通則為準繩。這些要求,對於此書中238副對聯作品來說,幾乎沒有問題。至於語言,234副聯語中,有以文言入聯的,更多以用口語入聯者,則又比一般的口語要精粹,要凝鍊,要形象生動;文字的功用在於達意,而達意的範圍以能達到最大多數人為最成功,正如孫穗芳博士《序言》所說:「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
在有「聯教」經驗的老師看來,《閒把人生細思量》只須稍微變一下角度,便可作為難得的「聯教」講義。
筆者素來看重「聯教」課本的質量:一求新,二求真,三求活,四求切。此書234副對聯領引下的每篇「擺事實,講道理」的文章,都是廣祥君「文生於情,情生於身之所歷。」(孫穗芳博士《序言》)凡課本,大都是「虛」與「實」即「理論」與「事例」的有機結合。呂叔湘老先生說過「『虛』與『實』的關係,就是理論和事例的關係。理論從那裡來?從事例中來。事例從哪來?從觀察中來。事實是客觀存在,但要觀察它,才能認識它。我們說理論從事例中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事實(也就是材料)決定理論(另一面,正確的理論,能引導你發現事實)。理論和事實,比較起來,哪一個更重要呢,這個問題好象是多餘的。因為理論是理性知識,對事實的認識則僅僅是感性知識,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當然高於感性知識。但是,如果沒有感性知識做基礎,那個理性知識就靠不住,就可能是騙人的玩意兒。」
《閒把人生細思量》中每則理論,都是以感性知識做基礎的,都是活鮮鮮的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廣祥君「歷時兩年,將自己日記改成符合國情,尊重歷史,切合載體的對聯」。例如 《贊鄧小平「一國兩制」》聯:「治國洵宜多面手;安民亦可兩重天。」《贊胡耀邦》聯:「習完人榜樣如歸市;看達者精神果耀邦。」又如《題鐘樓》聯:「雖然擺動分和秒;卻是安排夏與秋。」《題網絡》聯:「尋、尋、尋,翻轉地球尋什麼;覓、覓、覓,按彈天宇覓東西。」真是「說何人,肖何人;說某事,切某事」。愛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因為故事是生活的精華。把此書用作「聯教」講義,講者言之有物有理,聽眾更是喜聞樂見,何樂而不為呢!
再說,中國對聯格式發展至今有60餘種,在廣祥君的楹聯作品中幾乎都能對上號,足見其駢偶思維能力之強。孟繁錦先生曾領銜主編過《百草芬芳——古廣祥〈中藥趣聯〉賞讀》,又擔綱主編過《調笑集句最多宜——古廣祥〈詞牌巧對話人生〉賞讀》並惠箋予作者,雲及「大作很有創意,我當傾力推廣。」對此,廣祥君沒齒不忘。
孟公是一位「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的大德高人,凡有志於中國楹聯事業者,他都大力支持,傾力推廣;其逝世後,優秀接班人蔣有泉會長來信告訴筆者,曰:「孟會長曾反覆提及你於楹聯學術建樹頗多,有其之手札可證。」蔣會長主編的《我與孟繁錦會長》書中,有我含淚寫的《蒼天不仁:比我年輕的孟會長竟先走了!》中說「他非常重視對聯理論研究,一再強調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我在研究中每有一點進步,或有所發現,他就勉勵有加,或來電話,或來信函。曾記得,孟公看了《認識對聯「初生代」及其對偶修辭》的文稿,先來電話指出文中有兩個字似乎筆誤,又來電話囑咐我一定要去西霞口出席學術會議。」
孟公非常重視「聯教」。他如此看重「認識對聯『初生代』」這個新概念的意義,僅就「聯教」而言,「對聯的來歷」是非講不可的開講篇章。提出「認識對聯『初生代』」這一新概念,證明對聯文化形成於齊梁之間,有了合理的解釋,把對聯被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了。
《教育學》上有個說法:以教材為藍本。這如同一座建築工程的藍圖一樣,要儘可能吸取建築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說「教材」內容一要新,二要真。求新求真,是提高「聯教」質量的「雙飛翼」,是避免不正確的傳統觀念——如《漢語詩律學》中所謂「對聯其實來自近體詩的對仗」的觀念,陳陳相因的「雙處方」,同時也是捍衛對聯文學體裁尊嚴的「雙衛士」。中國對聯的上源不是桃符,《詩經》才是對聯文體的遠祖,雖然距離對聯體制的形成還是遙遠,但既有胚胎,便會繼續成長。對聯體制形成是在南北朝沈約活著的年代。(詳見《中國對聯探源》一書中《重申聯律萌芽的「四個階段完成說」》以及筆者此前發表的系列論文如《重申「正是對聯成全了四六駢文和律詩」》、《關於對聯的「籍貫」「出身」「年齡」之我見》等等)。孟繁錦先生主編的關於對聯修辭的論文集中,即收有《認識對聯「初生代」及其以對偶修辭》。拙文先是破解了長期以來令人困惑的中國對聯文體「生早壯滯」的文學表面現象:即聯律萌芽至齊梁終於完成之後,必然要產生的對聯「初生代」在哪裡?對聯「初生代」自齊梁到隋唐200多年中生存狀態如何?結論是在那200多年內,新生的對聯作品不是「寥落晨星」,而是像滿天星鬥一樣輝耀天下!
「詩聯自古本同根,一樹花開兩朵分」。國情需要楹聯是「因」,而富有文學性、藝術性和可讀性的《古廣祥楹聯集---閒把人生細思量》,正是應國運而生的全國累累果實中之一「碩果」也。
(籤名)
(本文作者系著名楹聯理論家、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湖北省楹聯學會副會長)
本文原稿來自原著作者古廣祥老師本人的原版文章;本文發布作者常小靠系古廣祥老師的興趣讀者朋友,由於電腦版本不同可能出現對原文發布時的空格處及標點符號處留有不同,敬請各位讀者朋友見諒。
原著作者 古廣祥 整理髮布 常小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