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的是,超市裡賣的那種魚其實是產自東南亞,尤其是越南的湄公河流域的淡水魚。嚴格意義來說是一種鯰魚。
越南語發音為:卡巴沙(意思是三塊脂肪)據說體脂佔體重40%左右。因為這種魚體型比較大,產量比較高,出淨肉率比較高,並且沒有肌間刺,很適合害怕吃魚卡喉的人食用,因此是看起來比較不錯的經濟魚類。
2009年開始引入廣東養殖成功,但可能是產量的原因,目前市售的大多是越南進口過來的淨魚肉排。
早期這玩意兒並不受大眾待見,後來無良商販就大膽借用海產魚鰨目魚的俗稱龍利魚來給它命名,並聯合媒體和所謂新媒體打大肆吹捧其營養價值和高大上的形象。一時間消費者趨之若鶩,一度提升了銷量。讓奸商賺得盆滿缽滿。
因為這種魚有濃厚的土腥味,所以並不能以清蒸,燉湯的方式烹飪,往往需要重口味的做法來操作。
比如水煮魚片,辣椒炒魚片等等。重麻重辣遮百醜,因此一時間消費者也並沒有察覺出。近幾年可能國家相關法規出臺規定不能虛假宣傳,因此在一些大型商超的櫃檯,龍利魚的叫法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老老實實的巴沙魚宣傳。
真正的龍利魚,生物學名字叫鰨目魚,舌鰨魚。在山東沿海被叫做牛舌頭魚或者鰨目。
因為廣東人喜好討口彩,舌與折同音,往往舌頭被用脷代替,比如豬脷,牛脷。但是他們又覺得牛不如龍霸氣,故而給舌鰨魚取名龍利魚(利是找不出脷字商家的替代寫法。)
實際上龍利魚是我國從北到南沿海地區普遍公認最高級的海產魚類,收購價在80~400元一斤,因為產量稀少,海捕中大型龍利的收購價差不多就要數千元,並且優先賣給相熟的土豪客戶或高級酒樓,怎麼可能剔成魚排賣十幾元一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