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學黎明鍇教授:Hf摻雜SnO2實現高性能日盲紫外光探測器

2021-01-09 第三代半導體產業觀察

近日,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與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主辦,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暨2020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IFWS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

湖北大學黎明鍇 教授

期間,由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固態紫外器件技術分會」上,湖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黎明鍇分享了Hf摻雜SnO2實現高性能日盲紫外光探測器的研究進展。

湖北大學黎明鍇 教授
日盲紫外研究的意義
日盲紫外探測器的主要類型

SnO2常用於透明導電電極,但是其本徵帶隙只有3.6 eV,難以實現日盲紫外光探測器。同時,大量文獻報導其在用作光電探測器時存在嚴重的持續光電導效應和較大的暗電流。這嚴重製約了其在光電器件方面的應用。

研究利用脈衝雷射方法在c面藍寶石襯底上製備了高質量的SnO2和Hf0.38Sn0.62O2外延薄膜。XRD測試表明,Hf能完全溶入SnO2形成合金,沒有出現相分離。同時透射光譜測試顯示,Hf的摻入將SnO2的光學帶隙從4.1 eV拓展到4.9 eV,從而滿足對日盲紫外光探測的要求。

通過在樣品表面沉積間距為10 μm的平行Al電極,研究對SnO2和Hf0.38Sn0.62O2的電導特性進行了詳細測試。I-V測試顯示Al在這兩種薄膜表面都形成歐姆接觸。

同時,摻雜了38%Hf的薄膜顯示出非常低的電導率,在20 V偏壓下暗電流為0.2 pA,相對SnO2樣品的0.16 mA降低了約9個數量級。這是由於Hf的摻入提高了O空位的形成能,降低了O空位濃度,同時使得O空位的施主能級變深,從而降低了薄膜的背景載流子濃度。

對MSM器件的紫外光響應特性進一步的研究,結果顯示Hf0.38Sn0.62O2基的MSM日盲紫外光探測器的截止波長為290 nm,光暗比達到了1580倍,最高光響應度約為14 mA/W,光響應度峰值為260 nm,光響應時間約為50 ms。相對於SnO2基的紫外光探測器,截止波長向短波長方向實現了有效移動,從而滿足日盲紫外光探測器的要求。

另外光暗比也得到了極大地提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響應時間從SnO2基的紫外光探測器的數百秒降低到了50 ms。這是由於SnO2薄膜中有大量的O空位導致持續光電導效應非常嚴重,在光照開啟後光電流經過很長時間也很難達到飽和,同時在關閉光照後響應電流的下降速度也很慢,難以降低到暗電流水平。通過摻雜Hf後,O空位濃度降低,同時相應的施主能級變得更深,從而極大地減弱了與其相關的持續光電導效應。

該工作通過Hf摻雜SnO2不僅拓寬了其帶隙,而且降低了其背景載流子濃度,極大提升了光電響應速度,為實現日盲紫外光探測器並拓展其在超寬禁帶半導體器件方面的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內容根據現場資料整理,如有出入敬請諒解)

相關焦點

  • 吉林大學:實現Si探測器紫外波段外量子效率超70%
    導讀:本文提出一種通過對鈣鈦礦量子點多元素摻雜的方法,利用量子剪裁效應實現Si光電探測器在紫外波段的外量子效率從將近0%提高到70%以上,同時實現了鈣鈦礦量子點188%的PLQY。這種策略不僅可用於提高發光效率,也對提升光電探測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 Interfaces:超靈敏柔性日盲光電探測器
    成果介紹由於在未來植入式傳感器和可摺疊/可穿戴式光電子器件中的潛在應用,柔性光電探測器有鑑於此,近日,北京郵電大學唐為華教授和吳真平副教授團隊製備了基於石墨烯/非晶態Ga2O3範德華異質結的柔性PD,表現出對日盲紫外光有前途的光響應。
  • Mo摻雜SnO2納米結構和Mo摻雜Sn/C納米纖維用於高性能鋰離子電池
    近日,廈門大學郭航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簡便的水熱法來製備超細納米結構的Mo摻雜SnO2。作為LIB負極材料,合成的化合物表現出優異的循環性能和倍率性能。PVAc為分散劑,通過靜電紡絲和碳化過程,Mo摻雜的SnO2粉末分散在碳納米纖維構建了自支撐電極材料(SMCNFs)。Mo摻雜的SnO2 NP均勻分散在碳納米纖維中,在其周圍形成空隙,有助於緩衝充電/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膨脹。
  • 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等AM:A位摻雜精確控制鈣鈦礦結晶動力學...
    通過優化鈣鈦礦薄膜的製備工藝來改善薄膜形貌和微觀結構是提升光電轉換效率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目前一步法和兩步法是兩種常用的製備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方法。其中,鈣鈦礦在一步法中的結晶過程已經被廣泛研究,其結晶動力學過程非常複雜,通常會涉及到多種非鈣鈦礦的六方相以及複雜的中間相,從而增加了控制其結晶過程的難度。相比之下,在兩步法中可以對鈣鈦礦結晶過程實現分步控制,從而可以進一步提升器件性能。
  •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高性能紫外光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2017-09-0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中間帶具有高態密度,能夠有效俘陷本徵缺陷在導帶上產生的電子,從而降低器件暗電流;另一方面,光照時,中間帶上儲存的載流子能補充到價帶上,並被光激發至導帶貢獻光電流,因此中間帶半導體材料紫外探測器能夠實現在降低暗電流的同時,保持器件較高的響應度。採用磁控反應濺射技術,沉積Bi摻雜SnO2薄膜,並通過優化實驗設計和參數,構築出了基於中間帶半導體薄膜的光導型紫外探測器件。
  • 珠海pedot會跟sno2反應嗎
    珠海pedot會跟sno2反應嗎 在過去,工程師們在設計電容觸控設備時,一直依賴於氧化銦錫(ITO),人們認為這種材料太脆且不靈活,不適合在曲面上使用。作為ITO的替代品,PEDOT傳感器已經被證明可以經受50,000多次彎曲循環操作。PEDOT還提供了一個更划算的解決方案。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方志來團隊在p型氧化鎵深紫外日盲探測器研究中...
    近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方志來研究團隊在高質量p型β-氧化鎵薄膜與高性能MSM型深紫外日盲光電探測器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實現高質量的p型氧化鎵薄膜材料製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不僅可為寬禁帶氧化物半導體的p型摻雜提供新思路,還將極大地推動氧化鎵基光電器件和電子器件的應用進展。
  • 普渡大學開發石墨烯光電探測器新技術 實現非局部光電探測
    北京時間05月03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 普渡大學、密西根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聲稱,已解決阻礙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的發展問題,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可用於成像、顯示、傳感器和高速通信。題為「由碳化矽襯底與微米量級石墨烯結合製成的光電電晶體的位置依賴和毫米範圍光電探測」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
  • 普渡大學開發出石墨烯光電探測器新技術 實現非局部光電探測
    普渡大學、密西根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聲稱,已解決阻礙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的發展問題,石墨烯高性能光學器件可用於成像、顯示、傳感器和高速通信。
  • 西北大學於遊教授團隊實現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快速合成
    近期,西北大學化材學院於遊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聚合物凝膠材料合成與應用方面實現突破。>張萍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於遊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西北大學信息學院鄧周虎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郭保林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鄭子劍教授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後科學基金和陝西省自然基金的資助。
  • AM:一分為二,馭光而為——基於局部化學改性的高性能p-n結光電探測器
    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TMDs),如二烯化鎢(WSe2),具備的可彎曲、高透明性、高強度等特性為開發新型光電探測器提供了材料基礎。近年來,研究者們致力於尋找一種能高效實現光生載流子快速分離來滿足光電探測器應用的基於TMDs 的p-n結。運用範德瓦爾斯力使獨立的p型和n型材料縱向堆疊是一種典型的p-n結構造方法,但這種器件製備過程複雜且很難避免界面缺陷。
  • 西班牙研髮膠體量子點光電探測器,可實現中遠紅外光探測
    即使一些技術可以實現相應的挑戰,但技術太過複雜且成本高昂。儘管將此類功能引入消費市場的市場需求很大,但市場還是需要一種成本低、兼容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以及不存在嚴重監管問題的技術。PbS膠體量子點已成為一種成本競爭力大的高性能光電探測器技術,它與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兼容,且在近期被證實在短波紅外(1-2 微米)範圍內也是可用的。
  • 實現非金屬高性能等離激元效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羅毅、張群、江俊團隊在基於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的等離激元學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採用最新發展的「電子—質子協同摻氫」策略,實現類金屬超高自由載流子濃度,從而獲得了強且可調的等離激元效應。該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 南京大學研製出迄今最薄的單晶雜化鈣鈦礦柔性光電探測器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彭茹雯教授和王牧教授研究組與北京大學馬仁敏教授研究組等國內外五個單位合作,在柔性光電探測器的相關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最近,該研究組提出並研製出基於超薄的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單晶薄膜的高性能柔性光電探測器。
  • 薄膜電晶體-晶圓面積製備透明鋅摻雜CuI的高性能p型器件
    Mater. 30, 1802379,2018),韓國浦項科技大學Yong-YoungNoh課題組(劉奧,朱慧慧為共同一作)聯合韓國成均館大學Myung-Gil Kim,韓國科學技術院Se-Jun Kim,Hyungjun Kim博士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Won-Tae Park博士通過理論和實驗結合的方式篩選出一種有效的空穴抑制元素。
  • Angew封面:氧化錫缺陷摻雜調控用於高性能鈉離子電池
    近日,深圳大學張培新教授和喬治亞理工學院林志群教授課題組(共同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研究人員通過靜電紡絲方法製備碳納米纖維包覆的氧空位摻雜的SnO2-x納米粒子材料,極大地改善了鈉離子電池材料的性能。SnO2-x/C複合材料能夠直接用作SIB的電極,不需要添加粘合劑和導電添加劑,因此不僅能顯著增加電池的能量密度,而且還顯示出在柔性能量存儲裝置中的應用前景。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程黎明教授團隊獲2019年度...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程黎明教授團隊獲2019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2019-12-27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月球上這面五星紅旗「湖北造」
    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點火起飛前,著上組合體實現月面國旗展開以及上升器、著陸器的解鎖分離。此次國旗展開是我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這面國旗由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團隊歷時八年研製而成。當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採訪了徐衛林教授及團隊核心成員。
  • 摻雜改善SnO2甲醛氣敏元件靈敏度特性的研究
    本文利用摻雜的方法改善納米SnO2氣敏元件靈敏度,摻雜劑包括Pd,Sb,Ti,Zr,Cu,Ag,Mn等。實驗表明,在SnO2中分別摻雜2%Pd和2%Zr等都會增大氣敏元件對甲醛的靈敏度。  2 實 驗  用化學共沉澱法製備納米SnO2粉體,平均粒徑為15 nm。
  • 鐵電局域場增強納米線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胡偉達研究員、武漢大學物理學院廖蕾教授等研究人員在鐵電局域場增強納米線光電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