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火星肯定行?登月第二人:飛機到登月才用了66年

2020-11-23 網易科技

當奧爾德林在1969年登上月球時,無數的年輕人被這個故事迷住了,繼續追求STEM(科學、極速、數學以及物理)領域的事業,希望能取得類似的成就。事實上,奧爾德林非常清楚這種行為對青少年科學態度的影響,他強調稱:「如果我們開始投資於未來一代,最終我們肯定能登上火星。」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譯者|小小

人類渴望走出宇宙,漫步在火星這顆紅色星球的荒蕪平原上。許多報導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及其SpaceX公司已經成為這個領域的先行者。然而,美國宇航局、中國航天局以及以及火星協會等機構也正在訓練和部署原型機,並在努力解決嘗試將人類送上火星所遇到的挑戰。但是,在我們如何使幫助人類脫離地球(並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心理和身體健康)的細節中,自然而然的,搞清楚我們為何要前往火星同樣至關重要。最近接受採訪時,著名太空人、工程師、登上月球的第二名人類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解釋了為什麼火星探索和發現如此重要,並談及為何我們需要在20年內將人類送上火星。另一為太空人特裡·弗茨(Terry Virts)則提出了將人類送到火星的「三步走」計劃。

奧爾德林:2040年人類可登上火星


圖1:著名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在倫敦科學博物館發表演講

奧爾德林表示,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來看,我們正處於推動勘探界限擴展的最佳時刻。他說,由於最近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人類歷史上首次航行到其他世界真的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他說:「現在是時候開始認真地思考在火星上生活的狀態了!我們從來沒有如此地接近了解和探索另一個星球。」當被問到如何接近實現這一壯舉時,奧爾德林迅速給出他的預測時間表,認為2040年首批人類將登陸火星。

奧爾德林繼續談及為什麼冒險去其他世界如此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從許多方面來看,我們的星球是古老而熟悉的,而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都還屬於「處女地」。他說:「太空旅行和探索代表著最後的邊疆,我們現在正調查和審視有關這顆星球的每寸土地,但依然有很多東西我們還不知道。」然而,奧爾德林指出,這一探索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或徵服新世界。前往火星的旅程將幫助人們重新點燃對科學和創新的激情,造就了對理解和探索充滿渴望的年輕一代。


圖2:阿波羅11號登月艙的內部視圖,顯示登月艙飛行員埃德溫·奧爾德林(Edwin E. Aldrin)正執行月球登陸任務

當奧爾德林在1969年登上月球時,無數的年輕人被這個故事迷住了,繼續追求STEM(科學、極速、數學以及物理)領域的事業,希望能取得類似的成就。事實上,奧爾德林非常清楚這種行為對青少年科學態度的影響,他強調稱:「如果我們開始投資於未來一代,最終我們肯定能登上火星。」最終,正如前面提到的,他稱這種投資是長期成功的關鍵。他說:「1903年,人類學會了駕駛飛機。僅僅66年後,我們就實現了月球行走。為了幫助下一代人取得類似的巨大成就,我們必須教育他們,激發他們,鼓勵他們對科學、技術、工程、藝術以及數學等學科的熱情。」

奧爾德林指出,他始終致力於幫助培養年輕人的這種激情。他說:「這就是Space Share Foundation的使命,也是我全心全意支持的項目。」奧爾德林的Space Share Foundation是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通過向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免費提供教育工具,來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技術的熱情。這項工作的目的是確保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得到他們所需要的資源,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畢竟,誰也不知道下個卡爾·薩根(Carl Sagan)會是誰。

正如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在Frontiers Conference的演講中所指出的那樣:「美國充滿了託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和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傳說,但我們也希望你們能成長為葛麗絲·穆雷·霍普(Grace Murray Hopper,最早的計算機女程式設計師之一),或者是喬治·華盛頓·卡弗(George Washington Carver,美國教育家)、凱薩琳·詹森(Katherine Johnson,美國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航空航天科學家)等。」

奧爾德林表示,未來20年將人類送上火星的目標極有可能實現,它只需要我們確保年輕人能給予最好的機會。他說:「有時候,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這個來自新澤西州的幸運小子能在月球上行走,通過努力工作,伸手便能觸及到星星。」

弗茨:登陸火星應遵循三步走計劃

10年前,美國宇航局提出Constellation計劃,它的目標是開發新的太空飛船和相關系統,以便將人類送到國際空間站、月球,最終到達更遠的火星和其他地方。但在2010年初,由於預算不足,Constellation計劃被取消。從那時起,美國就缺乏載人航天的連貫戰略。最後,美國太空人特裡·弗茨(Terry Virts)提出了將人類送到火星的計劃。


圖3:美國太空人特裡·弗茨(Terry Virts)正坐在駕駛艙中

這個計劃設定了具體目標,並將激勵未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將各國團結起來,解決我們在地球上面臨的許多技術和政治挑戰。有了這些適度的目標,讓我們回顧下過去的太空努力。美國宇航局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施行的月球計劃實際上分為三個項目,分別是水星、雙子座以及最著名的阿波羅計劃。

最初階段,水星項目證明了人類可以在太空中飛行。雙子座是這三個項目中最不為人所知的,但它更為關鍵。它創造並測試了月球著陸所需的技術,包括長時間執行任務、太空行走、計算機和軟體開發以及太空飛行器交匯和對接的協議等。最終,阿波羅項目實現了甘迺迪總統著名的宣言,即我們應該「把人送上月球,並讓他安全地返回地球」。

但是,如果沒有水星或雙子座計劃,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就永遠也不會到達月球。我給之所以要介紹這段歷史,是因為我相信未來的太空戰略依然應遵循水星/雙子座/阿波羅的三步走平行模式。

第一,我們需要一個願景。在20世紀60年代,這個願景是將人類送上月球,現在則是將人類於2030年左右送上火星,並讓他們安全返回。毫無疑問,到達火星表面絕對是更耗時的任務。這個願景更為明確,它不僅僅是「在火星上插上旗幟」,長期目標應該是了解火星環境、地質以及生物歷史,同時也要為這個紅色星球上的人類搭建棲息地。

第二,國際空間站就相當於水星項目,證明人類能夠在太空中長期生活和工作。但下個階段的太空計劃(比如雙子座項目)必須致力於開發和測試最終前往火星所需的關鍵技術。這些技術應該在國際空間站以及月球上測試。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技術就是先進的空間推進技術。

利用現有的火箭技術,往返火星需要三年時間。而且執行這項任務的太空人需要大量補給支持,整個旅程都會暴露在危險的輻射下。更重要的是,確保持續為期3年的任務的關鍵設備的可靠性將是非常昂貴的。空間電推進引擎可在1年時間內將人類送上火星並返回,這會大幅降低輻射的危險,並規避3年漫長任務執行期出現的其他相關問題。


圖4:阿波羅11號登月艙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上

與此同時,為期1年的任務花費也會少得多,因為將每公斤物品送上火星需要花費數十萬美元。電動引擎在小型衛星上已經使用了幾十年,但從未被放大到足夠將人類送入太空的規模。要想為這樣龐大的引擎提供動力,可能需要50兆瓦的核反應堆。與將核反應堆送入太空面臨的技術挑戰相比,政治挑戰可能更加複雜。

在去紅色星球之前,我們還需要開發其他的「雙子座」技術。這些包括可靠的生命支持系統,如去除CO2技術、水和氧循環、能夠高速發射和回收人員的設備、棲息地、能夠著陸並在火星表面自動組裝的火星車、支持太空人在火星上生活和工作的太空服、火星導航和通訊衛星網絡以及保護人員免受輻射的創新方法等。最後,在火星表面修建的核電站,需要為提供足夠人類生存所需的電力。

這些都是非常昂貴的工作,只有國際合作才有可能實現。但是,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使之成為多國任務。國際空間站上有來自許多國家的太空人,已經證明了的合作的重要性。即使地球上的國家關係陷入緊張狀態,來自相關國家的太空人組成的國際團隊也能密切合作。如果沒有合作夥伴的穩定影響,美國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意願來堅持長期的火星計劃,不禁令人產生懷疑。最後,這個項目必須獲得美國兩大主要政黨支持,總統應該與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少數黨領導人共同促進這一願景。否則,到本屆政府任期結束,美國太空計劃註定要再次取消。

第三,如果我們做這些事情——制定促進太空探索的一致願景,建立國際合作,推行雙子座式的技術發展計劃,我們將在不久的將來再次實現「阿波羅計劃」,只是這次的目標變成了火星。

火星4大謎團有待破解

儘管人類對火星依然所知有限,但卻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部,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從2012年登陸火星表面以來,好奇號已經在那裡度過5個年頭。這個小機器人在火星表面進行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已經幫助我們了解了許多火星知識。好奇號的使命很簡單,就是尋找火星上可能曾經適合居住的跡象,當然是適合微生物的環境,而不是馬特·達蒙(Matt Damon)!


圖5: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的任務並非僅限於自拍,它的探索任務將延長至明年10月份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美國宇航局把好奇號送到蓋爾隕石坑。這是個巨大的撞擊盆地,中心有一座山。好奇號已經穿過隕石坑,正在翻過巖石。一路上,它收集了許多有關生命所需的水、礦物質、有機化學物質以及其他材料的古代證據。好奇號的表現如此出色,以至美國宇航局決定將其任務延長到2018年10月份。畢竟,仍然有許多有趣的化學和地質現象有待調查。

當好奇號繼續攀爬隕石坑中部的夏普山時,它將探索三個新的巖層,包括以鐵礦物(赤鐵礦)、粘土以及含有大量硫酸鹽為主的巖層。明年好奇號還會繼續挖掘嗎?這裡共有4個謎團以待它幫助解開(或者至少找到更多線索)。

1.火星上還有遠古生命嗎?

任何生命跡象都有可能促使發現微生物。好奇號可以利用名為Mars Hand Lens Imager的工具拍攝微小物體的圖像。可是為了成功找到微生物化石,那些古老的細胞體積必須很大才行。好奇號要做的不僅是掃描用於構建這類細胞的化學物質,還可以使用它的可攜式化學實驗室SAM(在火星上進行樣本分析)。到目前為止,SAM已經發現少量有機分子,也就是裡面含有碳分子。

這種環狀的化學氯苯出現在古代的泥巖中,它的發現令科學家們激動萬分,畢竟這種分子鏈會製造細胞壁之類的東西。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行星科學家阿什溫·瓦薩瓦德(Ashwin Vasavada)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發現了簡單的有機分子。」在地球上,化學實驗室的偵探工作可能會發現,是否有較大的有機化學物質可能會在火星表面降解為較小的物質,如氯苯。

好奇號可能會發現由碳鏈構成的更大分子。好奇號攜帶兩套燒杯以進行化學實驗。乾燥燒杯中含有能提取難以發現的有機化合物的化學物質。而到目前為止,「溼」燒杯還沒有被使用過。2016年12月份好奇號執行鑽探任務尋找有機物時出現問題,導致其臨時進入待機狀態。然而,美國宇航局表示可能的解決方案已經有效。

2.火星如何從潮溼溫暖變得寒冷乾燥?

有研究指出,火星上面曾經有過水。事實上,蓋爾隕石坑曾經有個被河流填滿的湖。此外,好奇號首次鑽孔取樣檢測到的化學物質,只能在非酸性環境中形成,這種環境對地球類生命來說十分舒適,其中的化學物質包括硫酸鈣。巖石中也含有粘土,這些也都是在水裡形成的,而且只有在微鹹的水中才能形成。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得出結論,火星土壤似乎是地球以外發現的「最好客」的環境。但事情並未始終保持安逸狀態,大約35億年前,事情發生了變化。現在的理論是,當火星失去保護磁場時,來自太陽的粒子開始剝離這顆紅色星球的大氣層。直到今天,火星的大氣層繼續受到侵蝕。瓦薩瓦德解釋稱:「這引發了氣候變化,從表面可支持水存在的狀態變為如今乾燥荒蕪的星球。」在火星大氣中,好奇號發現重元素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這支持了一種觀點,即輕元素曾經存在過,但已經成為歷史。

還有一個機會,隨著好奇號繼續向上爬,它可以捕捉到這個地區從溼到幹過渡的證據。到目前為止,好奇號已經調查了潮溼時代末期的巖石。它們顯示,這個星球的水面湖泊曾經存在了數千年!好奇號現在正在接近的巖石位置顯得比較年輕。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阿比蓋爾·弗雷伊曼(Abigail Fraeman)說:「希望通過觀察這些巖石的全球性變化,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圖6:過去五年間,好奇號始終在探索這個古老的湖床,現在它進入了未知的區域,那裡存在三個新的巖層或單元,分別是赤鐵礦、粘土以及硫酸鹽。來自這些地區的數據可以告訴科學家們,這些巖層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以及它們如何適應夏普山以及火星歷史的。

3.今天火星真的有流動的水嗎?

有些礦物鹽會吸收水分,然後再分解成液體。好奇號小組在蓋爾隕石坑中尋找這樣的水爆跡象,它可能是上述過程產生的。結果空空如也。2年前,火星偵察軌道器抓拍到了移動的鹽條紋圖像。這些表明火星上曾經有過流動的水。這些照片就是最好的證據,可證明火星液態水不會永遠消失。夏普山也有這樣的暗色條紋,好奇號不時地拍下它們的照片。瓦薩瓦德說:「這是我們持續關注的事情。」如果條紋改變的方式預示著它們正在移動,好奇號可能會繼續尋找水。只是到目前為止,這些條紋還沒有改變。

4.火星大氣中甲烷的來源是什麼?

在地球上,微生物是沼氣的甲烷氣體的主要生產者。火星空氣中也含有甲烷成分,但它從何而來還不清楚。火星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在一年時間裡的變化不大,溫度或壓力的變化可能是這些微妙波動背後的主因。好奇號將繼續監測甲烷水平,還將收集更多的數據,希望能有助於查明其波動的背後原因。

2014年底,科學家們發現火星大氣中的甲烷含量上升了10倍。他們現在懷疑,火星大氣中的甲烷智慧保留大約300年。所以,這是相當新的補充。瓦薩瓦德說:「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它正在積極創造甲烷氣體,也可能是老甲烷被從地下釋放出來。比如礦物質與地下水相互作用,有時就會產生甲烷氣體。

火星上的甲烷也可能是行星表面破裂時,行星塵埃顆粒的產物。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上面存在生命!瓦薩瓦德表示:「我們對於火星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一無所知,但我們不應該排除上面存在生命的可能。」他強調稱,火星生命不太可能存在,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在外。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獨家:中國記者專訪人類登月第二人
    2014年9月10日至15日,第27屆太空探索者(ASE)年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將近20個國家的近百名參加過太空任務的太空人或前太空人參加。在會上,我見到了太空行走第一人(1965年)、前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他於2019年10月去世,享年85歲)。
  • 《登月第一人》:成功的登月行動,失敗的登月電影
    《阿波羅13號》劇照而從美蘇太空競賽講起,一直講到「阿波羅11號」登月行動的電影《登月第一人》反而有些不討巧,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阿姆斯特朗去了月球又回來了,它沒有懸念感。《登月第一人》劇照雖說剛剛過世的好萊塢著名編劇威廉·高德曼曾在《銀幕產業大冒險》一書裡開篇的第一句話就寫道,「誰都說不出個所以然」(Nobody knows anything),但架不住每個人都有當事後諸葛亮的衝動,對於2018年新片《登陸第一人》票房慘敗的原因,各種分析層出不窮。
  • 嫦娥五號登月成功,登月造假論者可以消停了
    中國航天人幾十年的堅守、努力終於有了今天的碩果,致敬!祝賀!作為一名老航天愛好者,1986年就製作發射模型火箭逃課去圖書館學習液體火箭發動機製造的那種,對於這個成果感到特別歡欣鼓舞。但是近年來看到一些登月造假論者的抬槓甚至是攻擊,實在覺得不可理喻。科學就是科學,摻雜了反智陰謀論、逢美必反政治偏見的東西不但不利於科學進步,還是會危害科學精神、誤導下一代。
  • 登月成功50年後,為啥人類還登不上火星?
    人類對於外太空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早在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登月艙降落到月面,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登月活動。到了1972年,人類先後登月6次,對月球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考察,使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入。那麼就有人問了,既然我們登月技術已經如此成熟,那麼人類為什麼不能繼續「攀登」?登上其它星球,像是火星?難道真的是因為缺少當年大國爭霸的科技氛圍嗎?
  • 登月成功50年後,為啥人類還登不上火星?
    人類對於外太空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早在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登月艙降落到月面,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登月活動。到了1972年,人類先後登月6次,對月球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考察,使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入。那麼就有人問了,既然我們登月技術已經如此成熟,那麼人類為什麼不能繼續「攀登」?
  • 川普:登月沒啥好興奮的,火星才是終極目標!
    川普:登月沒啥好興奮的,火星才是終極目標!在白宮會見了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裡森(Scott Morrison)之後,川普對記者說:「我們要去火星,」他還補充說,火星是一個比月球更令人興奮的目標。「我們快要登月了,但月球實際上只是一個發射臺,這就是我們登月的原因,我們以前就已經登過月了,沒啥好興奮的。所以我們看起來像是在登月,但實際上我們真正想要做的是登陸火星。」
  • 歐洲航天專家:美國如果再不去登月,歐洲寧願緊跟中國登月步伐
    近日,「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經歷了極低溫的考驗再次被順利喚醒,進入被美國人也認為是不可思議的第十五個月晝工作期,再次以高光姿態開始在月球背面展開新的探月工程項目。在中國航天展現積極務實的大背景之下,一位歐洲航天專家還是有話要說了。
  • 登月50年:別誤會,那個經典的月球腳印不是阿姆斯特朗的
    無論那個腳印還是照片,都是同行的另一位登月先鋒——巴茲·奧爾德林的。作為第二個登上月球的人,他在登月時的戲份其實更多。面罩反光的那個白影才是阿姆斯特朗儘管老話常說:第二名就是最大的失敗者。隨後,他被委派到洛杉磯的雙子星計劃辦公室服役,首次接觸太空任務讓他發現了新大陸。與之並肩作戰66回的戰機剛巧在雙子星座9A號飛行期間,因為原成員遭遇事故,巴茲獲得了首次上天的機會,並憑藉彪悍的對接技術,在對接任務中表現出色。這次之後,同事們紛紛戲稱他為「對接博士」,他也得到了更多的飛行任務。
  • 阿聯公布月球飛行器,將在2024年登月,2117年帶60萬人到火星
    如今,阿聯再次將目光投向了月球,計劃2024年發射登月飛行器。阿聯「拉希德」號探測器2024年登月提到阿聯,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就是「土豪」,大家都知道阿聯有石油,卻不知道阿聯在太空探索方面,也是野心十足。
  • 《登月第一人》當你仰望月亮時,會想到什麼?
    1969年,時代雜誌而這部根據尼爾阿姆斯特朗傳記改編,聚焦其1961年到1969年經歷的影片——《登月第一人》,影片起始就是阿姆斯特朗試飛X-15噴氣式飛機的場面。一連串高速的抖動,急促的呼吸,爆炸般的轟鳴,刺目的光線,在高空處一片短暫的靜謐過後,儀錶盤上的數字驟然下降,無法控制的快速俯衝,搖晃到幾乎模糊的臉部特寫,令人頭暈目眩,極度不適。
  • 美國登月計劃從奇蹟到被質疑造假,人類的登月計劃經歷什麼?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劃時代意義的一件事情。但是最近為何有人質疑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假的,並且還有人認為登月計劃其實是美國軍方在沙漠搭建基地中完成的,那麼為何有人提出質疑呢?
  • 美國登月計劃從奇蹟到被質疑造假,人類的登月計劃經歷什麼?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劃時代意義的一件事情。但是最近為何有人質疑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假的,並且還有人認為登月計劃其實是美國軍方在沙漠搭建基地中完成的,那麼為何有人提出質疑那?在1957年10月4日,蘇聯用一枚R-7火箭將人類的第一顆衛星送到太空的時候,人造地球衛星開闢了星際航行的新紀元。
  • 尼爾·阿姆斯特朗:永恆的紀念——你知與不知的登月第一人
    1951年9月16日,第172戰鬥機中隊的一架F2H女妖戰鬥機緊急降落……由於疏忽,這架重達8噸的女妖號以接近240千米/小時的速度撞上了甲板。這架噴氣式飛機撞穿所有的防撞護欄後,撞入一排剛為返航戰機騰出空間的飛機中。部分飛行員和機長尚未離開飛機。這些飛機立刻爆炸,升起巨大的蘑菇雲——有些飛機剛加滿約3800升的高辛烷值氣體燃料。
  • 登月造假?NASA表示可以用撞擊點證明真實性
    一直以來,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都被很多人懷疑其真實性。
  • 火星車網速僅34kb/s,等同2G,美國登月直播肯定是造假?
    34kb/s僅僅相當於現在的2G,可是朋友們,你們打開手機,選擇到2G/3G網絡模式,你會發現手機信號變成3G,說明現在的3G是最低層的了,運營商也在慢慢的關停2G,只有當你的手機處在深山老林裡,才會變成2G信號,但是這樣的2G信號同樣是沒有什麼用,網速為0kb/s,為什麼我這麼清楚呢?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紀念,人類為什麼自此不再登月了?
    有了以上這些事物照片,加上NASA後來公布月球巖石標本,修復後的登月控制室等「物證」。人們對於登月的真實性的質疑聲音才減弱了很多。但到目前為止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包括相當一部分美國人)認定「登月」是一場陰謀論。了解了美國六七十年代的歷史才發現:在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前後。
  • 1969年人類首次登月的那三名太空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登上月球,是人類幾千年來追求不息的夢想,世界各民族為此創造了無數的登月神話故事,但是只有在1969年7月20日,美國三位太空人成功登陸月球,神話才照進現實。大家都知道,登月第一人是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說到登月第二人、第三人,知曉者可能就寥寥無幾了。當年美國人首次登月,一共有三名太空人達到月球,其中兩人出艙活動。第二位登月太空人叫奧爾德林,第三位是麥可·柯林斯。在冷戰時期,登月活動帶來的影響是巨大且持久的,三位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不但被視位是美國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
  • 《登月第一人》:高度還原美國登月全程,高燃
    《登月第一人》作為一部2018年上映的電影,完美的運用現代科技加復古模型給觀眾還原了1969年美國登月的壯舉。故事從主角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前的前十年開始。 那時候的尼爾還是美國空軍基地的一名飛行員,只要美國空軍研發了新型的航空裝備,尼爾總是擔任試飛員的工作。
  • 為何登月被終止?「美國停止登月」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1966年,美國聯邦投入量高達60億美元,去支持阿波羅計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額的資金,相當於如今的430億美元,雖說此計劃花費的人力和物力都較為龐大,但這確實是人類史上了不起的成就,為了鞏固這一影響力,美國在隨後的幾年裡,又陸續進行了數次登月
  • 登月,還是登火星?
    今年是人類登月50周年。明年,即2020年,登陸火星計劃將在密集部署中。美國宇航局NASA的登陸火星時間表是2033年。計劃先登月,再登火,把月球作為各種先進技術的試驗場,終極目標是登陸火星。在此輪火星戰略中,億萬富翁投資的各大民營私企,無論是從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射裝備,還是從火星飛船和探測器技術開發,甚至是火星太空人的儲備上,都絕不遜色於宇航局這種國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