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音頻聽知識,讓學習更輕鬆)
復旦大學及四川大學合作發現非洲豬瘟病毒DNA連接酶的關鍵位點殘基
2019年1月23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甘建華課題組與李繼喜課題組合作的關於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來源的DNA連接酶(AsfvDNAL)的研究成果。
該研究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解析了AsfvDNAL與不同類型DNA複合物的結構,揭示了AsfvDNAL結合和催化底物連接的分子機制,為針對非洲豬瘟病毒DNA修復通路蛋白的藥物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
非洲豬瘟病毒具有傳染性,可引起豬的高致命性疾病。ASFV DNA連接酶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易出錯的連接酶之一,它催化ASFV DNA修復過程中的DNA連接反應,在病毒基因組的誘變中起著重要作用。1月23日,復旦大學甘建華,李繼喜及四川大學/喬治亞州立大學Huang Zhen共同通訊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the error-prone DNA ligas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dentifies critical activesite residues」的文章,報導了四個獨特的活性位點殘基(AD結構域的Asn 153和Leu 211;OB結構域的Leu 402和Gln 403)對AsfvLIG的催化效率至關重要。為切實做好當前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加強非洲豬瘟防控技術科研攻關,2019年1月25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非洲豬瘟綜合防控技術科研攻關的通知,通知要求重點推進非洲豬瘟疫苗創製,積極開展技術合作,各級各類農業科研單位要充分利用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技術和硬體條件,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加快研發進程。
來源:網絡
錄音:李夢楠 編輯:袁媛 校對: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