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摧殘的不只是人類,野生動物同樣遭殃。一項研究顯示,非洲戰亂直接影響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戰亂越頻繁,減少幅度越大。
英國《自然》雜誌10日刊登一份研究報告,研究人員分析了數十年來非洲戰亂衝突對大型食草動物種群數量的影響。他們比對非洲19個國家126個保護區的253種大型食草動物的種群數量,結果發現,自1946年至2010年,非洲70%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曾一次或多次遭受戰亂侵襲,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隨之減少。
以莫三比克戈龍戈薩國家公園為例,在1964年至1974年莫三比克反抗葡萄牙殖民統治進行獨立戰爭期間,90%的大型食草動物死亡,包括大象、犀牛、斑馬、水牛、河馬和羚羊。
研究人員論證了可能影響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十個因素:戰爭、洪水、動物體型大小、保護區的有無、周邊人口密度等。結果顯示,戰爭次數對種群數量影響最大,戰爭激烈程度(以死亡人數衡量)影響最小。
報告主筆、耶魯大學生態學者喬希·達斯金說:「在戰爭最頻繁的區域,即便衝突不是最血腥,每年都會損失35%的野生哺乳動物。」
報告共同作者、普林斯頓大學生態學者羅布·普林格爾指出,戰爭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狀況,令動物的處境變得艱難。戰爭導致周邊地區人類更加飢餓和貧窮,會更頻繁地盜獵象牙、獵食動物,而動物保護團體在戰亂中沒有足夠資金和能力發揮作用。
這項研究同時顯示,雖然戰爭會給動物種群數量造成惡劣影響,但後果「並非災難性」,戰亂結束後,種群數量會有所恢復。
1992年莫三比克內戰結束後至今,戈龍戈薩國家公園內野生動物數量已經恢復到戰前80%的水平。研究小組認為,戰爭期間持續的保護措施和停火後迅速的補救行動能夠改善因戰火減少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劉秀玲)【新華社微特稿】
(責編:樊海旭、常紅)
中國建築在俄羅斯「圈粉」俄羅斯聯邦大廈A塔項目、聖彼得堡斯多克曼涅瓦商業中心、莫斯科郊外的中共六大會址修復工程、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項目……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築)深耕俄羅斯市場12年,克服施工標準不同、施工條件不利等困難,完成了一項又一項質量過硬、廣受讚譽的建築項目,成為中國企業在俄羅斯的亮麗名片。【詳細】
鐘聲:任何「政治傲慢」都是愚蠢的近日,美國連鎖酒店萬豪國際集團被發現在發給中國會員的郵件中,將中國香港、澳門、臺灣、西藏等地區列入「國家」一欄。此後還有媒體曝出,萬豪酒店在美國社交網站推特上為一個「藏獨」團體帳號「點讚」。中國民眾對此表示了強烈不滿,國際輿論場也十分關注。繼萬豪之後,美敦力、達美航空等在華經營的跨國企業也因相同原因,受到輿論的嚴厲批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