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脫離袁紹後,不久在汝南又被曹操擊敗,在孫乾的建議下投奔了荊州牧劉表。

這裡面有一個有意思的官職名,就是州牧。有人說「州牧」這個官職名體現了統治者不把老百姓當人看,而是當成牲口看待。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的確,從「牧」字的本義來看,是指一個人拿起鞭子正在趕一頭牛,也就是「放養牲畜」的意思。也指「放養牲畜」的人,如「牧人、牧童」等。牛羊等牲畜在這時是很重要的財產。

後來出現了專門管理畜牧的官職叫做牧正,這牧正非德能兼備者不能擔任。

再後來據說舜設立天下十二州,每個州的最高長官就是州牧,也叫州伯。
在這個過程裡面,因為放牧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對牛羊等牲畜進行管理的過程,所以「牧」字的含義漸漸地由「放牧」引申出了「管理」之義。對於統治者來說,人民和牲畜一樣,都是需要管理的對象,但並不意味著就把人民當成牲畜對待。就好像家裡面管事的,既要管理家庭成員的事情,又要管理家裡的家禽家畜。所以「牧」字只是一個中性詞,「州牧」二字在象徵著地位的同時,也意味著責任。州牧們的責任就是「牧守一方」,即管理、守護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