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宇宙飛船曙光號,載幾個人爭執不休,錢學森道:載兩人吧

2020-12-04 歷史店

上世紀60年代,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進入了關鍵階段,雖然科研工作者們順利確定了中國第一艘宇宙飛船的設計和名稱,但對於飛船上應該載幾位航天員,卻成了一個爭論的焦點。最後,僵持之下還是錢學森拍板決定……究竟最後選擇了幾位航天員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61年4月12日,絕對是人類航天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一天,前蘇聯發射了一艘宇宙飛船「東方一號」,載著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尤裡·加加林,在太空進行了108分鐘的繞地飛行,開闢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新篇章。當然,美國科學家也不甘示弱,在同年5月5日,發射了一艘宇宙飛船「水星MR3」號,載著航天員艾倫·B·謝潑德實現了亞軌道飛行。此後,美蘇兩國開始不斷將人送上太空,而且從一人到兩人,再到三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錢學森為首的科研人員,也開始規划起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藍圖,不過看別人「上天」輕而易舉,但真要輪到自己了其實艱難無比。

困難不是放棄的理由,而是奮勇前進的動力。1966年年初,錢學森就在國防部主持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因為自1961年美蘇兩國能「上天」之後,他們每年都發射了載人宇宙飛船,表面上是探索宇宙奧秘,但實際是一種「秀肌肉」的行為,故此,錢學森也下定決心一定要搞自己的載人航天。此次秘密會議召開了近一個月,首先確定了堅定的目標,不管有多難都要實現載人航天。其次,還規劃了宇宙飛船的設計,科研工作項目的安排,以及航天的選拔和培訓等重大事項。

在會議上,錢學森遇到了第一個難題——宇宙飛船該叫什麼名字呢?當時,很多參會的領導和科研專家們都集思廣益,有的人說叫「大躍進號」等等……最後,各種五花八門的名字彙總在一起有好幾十個,讓錢學森也感到犯難了,他就讓自己的秘書將飛船的名字列了個清單,然後提交到中央讓領導決定,最後批准下來的是「曙光號」,代表著走出歷史的束縛,迎接勝利的曙光。其實,飛船的名字是小事,關鍵的難題在後面。

既然是「載人航天」,就肯定要載人,那究竟該載幾個人合適呢?其實,這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卻極其複雜,因為航天員的數量決定了宇宙飛船的大小,發射火箭的推力,物資材料的儲備等諸多問題。尤其是第一個問題宇宙飛船的大小,必須要確定了人數之後才能設計,因為涉及到內部座艙,以及航天員之間的協作等。因此,錢學森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確定載多少位航天員。

如果用美蘇兩國距離來說,他們都是從載1位航天員開始,因此很多人為了保險起見,提議我們也應從載1位航天員開始。但是問題在於,當時的航天技術已經成熟,因此有人主張載2位航天員,但是也有人主張我們要趕超美蘇,應從3位和4位航天員開始,甚至還有人大膽地提出載5位航天員。如此一來,錢學森又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他不僅要考慮國內實際技術水平,而且還必須要有一定的預見性,於是他最後拍板決定——先載2位航天員「上天」,畢竟2人之間能互相協作和幫助。

會議結束後,錢學森將整體方案和規劃提交到了上級。因為這不是一件小事,上級領導還要經過多次會議討論,才能給出最終的決定。不過可喜的是,錢學森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後,他的方案和規劃得到了領導的「閱圈」,也就是同意的意思。到1970年7月14日,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正式拉開序幕,雖然在後期又因為種種原因導致計劃擱淺,但中國的載人航天之路卻開了個「具有探索意義」的好頭。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焦點

  • 中國是搞宇宙飛船,還是太空梭,錢學森力排眾議:搞宇宙飛船
    1955年,在美國留學和工作了20年錢學森,懷揣著報國理想回到了中國,並且肩負起了研製中國火箭和飛彈的重任。當然,這不是一個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任務,因為當時國內的工業生產才剛剛有起色,所以要製造火箭和飛彈這樣的尖端武器,幾乎可以說的天方夜譚,但錢學森憑藉著自己在美國研究飛彈的經驗,再加上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的協助,先後成功研製出了第一枚飛彈,第一枚原子彈,第一枚氫彈和第一顆人造衛星。
  • 《銀河補習班》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然而,這個「曙光號」航天飛船並不是電影虛構的,它的原型就是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曙光號」,也叫做714工程。電影開始馬飛在「曙光號」升天前舉行的儀式上,家屬席座位是空的,暗示著「曙光號」會有某些遺憾。
  • 深度解讀解密「曙光號」: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圖:中國實驗載人飛船「曙光號」) 1964年,新中國終於熬過了那段最困難的日子,揭不開鍋餓死人的夢魘漸行漸遠。國民經濟的調整基本完成,飛彈、核武器等尖端國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美蘇大踏步前進的背景下,如何加速發展我國的空間技術,成了科技專家和高層領導們重視的問題。
  • 科學家錢學森和愛人相伴一生,愛人晚年用5個字描述他,讓人痛心
    ,尤其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後,錢學森放棄優厚的待遇,頂著重重阻力,堅持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國,並幫助中國建立了現代高新科技的基礎,也作為兩彈一星的元勳,錢學森在晚年收穫了不少的表彰和榮譽,同樣錢學森的家人也為此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其中包括錢老的愛人蔣英。
  • 中國載人航天20年,有太多話想說
    1970年7月14日,在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不到3個月後,我國就已經開始了載人飛船的研製和航天員選拔,是為「714工程」,由錢學森同志親自掛帥。這艘未來被命名為「曙光號」的飛船,正如地平線上的第一縷曙光,照亮了中國人心中持續數千年的飛天夢。
  • 錢學森的幾個小故事——航天日紀念航天奠基人
    最近在聽《錢學森傳》,裡面有幾個小故事。1錢學森在上大學的時候得了傷寒。那時候青黴素還沒有到中國,一般的醫生對傷寒都沒有辦法。後來錢學森去看了中醫,中醫給的方子是吃腐乳和喝稀粥,每天三頓,一共喝了三個月。他的病是好了,但還是留了一點病根,身體極為虛弱。後來,錢學森去學了氣功。
  • 馬斯克推出史上最強宇宙飛船!2個月內試飛,可載100人長期星際旅行,還發布火星城市構想
    一系列產品和構想今日登場:史上最強星際火箭、可載百人長期星際旅行的宇宙飛船、火星殖民城市……兩個月內進行試飛,6個月後進入軌道。總之,馬斯克的一小步,可能也會是人類太空夢想的一大步。史上最強星際火箭:超越登月的「土星5號」伴隨著熱烈的掌聲與驚呼中,馬斯克首次揭開Starship火箭的神秘面紗。
  • 馬斯克發布最強宇宙飛船:可載百人長期星際旅行 2024年去火星
    一系列產品和構想今日登場:史上最強星際火箭、可載百人長期星際旅行的宇宙飛船、火星殖民城市……兩個月內進行試飛,6個月後進入軌道。 第一級火箭總共有37個「猛禽」引擎。每個猛禽推進器可以提供200噸的推力,因此發射時的總推力將達到驚人的7300噸。
  • 潔美科技(002859)—紙質載帶地位穩固,塑料載帶、轉移膠帶即將進入放量期
    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形成原紙材料到後端深加工一體化的紙質載帶生產商,憑藉高性價比優勢,不斷蠶食日本、臺灣載帶製造商的市場份額,目前國內市佔率超過50%。此外,由於全球電子製造業向中國遷移,公司坐鎮主場,未來紙質載帶有望保持高速增長。
  • 海獅三十載——拼搏三十載,奮進鑄輝煌!
    歷經三十載風霜洗禮,金杯海獅系列商用車憑藉出色性能、超前審美以及優秀品質走進千萬家庭,在國產商用車市場中樹立起了「高端」、「耐用」、「經濟實惠」的品牌形象。如今,從房車旅行到商務接待,從網絡電商到城鎮貨運,小海獅X30、新海獅X30L、新海獅S三兄弟遍布大街小巷的身影讓「麵包車只買金杯海獅」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 參閱 1967年中國確定:第一艘載人飛船叫「曙光號」
    來自解放軍總裝備部的作者,通過採訪眾多該計劃的親歷者,首次全面系統地披露了這一秘密工程從醞釀到下馬的曲折故事,讓中國航天史上一段光榮而悲壯的歷程浮出水面。「載人飛船要積極去搞」1964年,新中國終於熬過了那段最困難的日子,揭不開鍋餓死人的夢魘漸行漸遠。
  • 風雨共度三十載,是什麼讓已知天命的他們選擇離婚?
    風雨共度三十載,是什麼讓已知天命的他們選擇離婚?夫妻兩人含著淚接受了這個殘酷的事實,最後決定由丈夫關某外出打工賺錢養家,妻子佟某在家照顧大女兒,就這樣日子過了十年。2003年,小女兒的健康出生為這個家庭緩解了疼痛,帶來了歡笑。年輕的夫妻倆承受住了命運的考驗。但是隨著兩個女兒一天天的成長,家裡的開支越來越大,每次看到丈夫下班時疲憊的臉,佟某又是擔心又是無奈。
  • 鬱美淨40年 載愛前行紅動中國第四季網紅大賽天津賽區拉開帷幕
    業界矚目的「鬱美淨40年載愛前行」暨紅動中國第四季網紅大賽天津賽區啟動儀式在這裡正式拉開帷幕。紅動中國天津賽區首席媒體運營官、騰訊服務商集客魔方(天津)運營中心CEO張曉蕾在採訪中介紹道:「本次大賽有幸邀請到原天津市常務副市長王述祖以及天津市旅遊集團總經理鬲永奇等領導嘉賓蒞臨指導,也有像鬱美淨等本土知名企業參與其中,
  • 42載痴心不改,高伯龍院士成功研製出尖端儀器雷射陀螺
    破解「錢學森密碼」的「背心院士」 42載痴心不改,高伯龍院士成功研製出尖端儀器雷射陀螺 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 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高伯龍,生活十分節儉,幾塊錢的小背心是夏日的「標配」。他八十多歲高齡時穿著背心在電腦前工作的場景被鏡頭拍下,「背心院士」之名不脛而走。 在醫院度過的最後三年裡,他一刻也沒有放下過摯愛的事業,「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要抓緊!」
  • 載貨車車主有福了 東風DDi發動機上市
    「在繼續把控產品質量的控制的同時,將不斷為用戶研發出更省油更可靠的產品」這便是實幹踏實的東風人給出的答案。"提到節油性和可靠性,那就繞不開車輛的心臟部件—發動機。2017年8月20日,在蘇州,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的領導們和廣大的用戶朋友一同見證了東風DDi75系列新一代柴油發動機上市發布。
  • 潔美科技之三:塑料載帶及膠帶業務分析
    中國成為電子信息製造基地之後,國際載帶生產巨頭3M、臺灣載帶廠商均在中國設立了製造工廠並佔有了較高的市場份額,而電子信息製造產品的多層次性為本土的SMD 塑料裝載企業營造了一定的生產空間,但是我國的塑料載帶生產企業大多為小規模、廉價產品供應商,2012 年規模以上全國塑料包裝箱和容器製造企業(營業收入>2000 萬元人民幣)僅1450個,剔除不相關企業後,規模較大的SMD 塑料裝載企業寥寥無幾
  • 北鬥「心臟」之星載銣原子鐘研製:從空白到領跑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簡稱「武漢物數所」)研究員梅剛華率隊歷經20餘年攻關,研製出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星載銣原子鐘(簡稱「星載銣鍾」),整體性能實現國際領先。記者近日走近梅剛華及其團隊,揭秘星載銣鍾研製歷程。從零開始反覆試驗上世紀90年代,中國制定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發展戰略,作為其中關鍵技術的星載原子鐘,在當時的中國屬於技術空白。
  • 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技術
    一些國家和地區競相發展自己的GNSS掩星探測計劃,例如美國和中國臺灣合作的COSMIC II星座、美國的CICERO星座、歐洲的MetOp-C以及我國的FY3-D星等都是近期準備發射的計劃。世界氣象組織在2025年發展規劃中已明確提出每天要實現一萬次掩星探測事件,這就需要開展百星級別的掩星探測任務,但到目前為止,掌握掩星大氣探測技術的國家為數並不多,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發的GPS北鬥(BDS)兼容的掩星大氣探測載荷,成功使我國躋身此列,具備了核心科技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 漢風G5載貨車怎麼樣?它有什麼閃光點?車主道出駕駛體會
    漢風G5載貨車是徐工重卡研發多年出品的一款中卡載貨車,依賴它寬大的空間尺寸,讓買車群體不能拒絕,從而在競爭劇烈的車市中打開了市面。車界C位出道的漢風G5載貨車,除了依託空間取得成功以外,它是否還有其他的成功法門?它的價位性價比是否一樣卓越?接下來由我給各位詳細介紹這款徐工重卡的主打車型——漢風G5載貨車。
  • 毛時代載人航天被下馬的真相--讀《曙光號全解密》
    在錢學森系統論的指導下,507所陳信所長和龍升照提出一個概念,就是「人—機—環」系統工程,這是一個創舉,你要研究太空人的問題,就要研究「人—機—環」系統。太空人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機械操作,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所以我們說,中國選太空人,並不是像有些不懂的人所說的那樣,是跟在人家後面跑,而是有我們自己的數據,有自己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