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菲小豬
前幾年,青春校園題材非常火爆,《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掀起了一股青春風暴。近年來,懸疑推理題材又開始流行,《追兇者也》《記憶大師》《心理罪》《暴雪將至》更如雨後春筍一股腦的出現。那麼,將青春校園和懸疑推理相結合,又會誕生怎樣的故事呢?這就是陳都靈、林柏宏聯袂主演的電影《推理筆記》。
陳都靈自不用說,電影《左耳》中的小耳朵讓她名聲鵲起。而林柏宏便是因電影《六弄咖啡館》一夜成名的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所以雖然電影的主角是兩位新生代的90後組合,卻各個實力不凡,完全可以hold住電影中的人物。那麼,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其實,電影的緣起,是一個非常俗套的故事。陳都靈扮演的夏早安患有心臟病,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而提供心臟的人,就是林柏宏扮演的李小崇的好哥們。好友因為車禍重傷不治,但林柏宏不相信自己的好友連一個並不危險的彎道都會出錯,加上有人傳說陳都靈是富二代,這就讓林柏宏更有了富豪爸爸蓄意製造車禍害人為女兒換心的念頭。而隨後他的調查深入,卻發現了更多的疑點,然而在調查中,他對夏早安的感覺也慢慢變了……
電影裡的夏早安,是一個數學天才。他觀察的細緻,可以看人推斷出這個人最近的經歷,因為數學為她提供了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她理性,所以孤傲,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她不想交朋友,因為自己的病註定活不過30歲,她怕交了朋友自己死掉對方會傷心。和她相比,李小崇是一個感性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會規劃人生,朋友義氣最重要,做事魯莽又莽撞。這樣兩個人,因為一顆心而有了交集。
人,究竟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這顯然是電影要向我們展示的問題。在這裡,電影提出了兩個名詞——拉普拉斯妖和概率殺人!拉普拉斯妖是由法國數學家西蒙·拉普拉斯於1814年提出的一種科學假設。此「惡魔」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能夠使用牛頓定律來展現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過去以及未來。簡單來說,就是世界的一切都有一個定數,可以推導!
而基於這個理論,也就有了概率殺人!以電影中的車禍為例,因為既然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是可以推導的,那麼只要將汽車和人經過計算出現在同一時間的地點,也就有了人為設計出的「意外」。這就是概率殺人!而在夏早安和李小崇緝兇的過程中,他們確實發現了有人計劃概率殺人。只是當他們以為自己發現了真相的時候,真相卻更加刺眼!
其實,量子物理學早就推翻了拉普拉斯妖的闡述,因為作為人是一個很大的變量。經過計算推理,也不可能完全得到一個準確答案。就好像李小崇的那場車禍,最終因為夏早安的阻攔而沒有發生。所以,概率殺人雖然可能,但真的做起來也只是停留在理論的狀態下。真兇另有其人。電影的最後,夏早安並沒有因為李小崇而選擇留下,她還是去了普林斯頓大學,這也為電影留下了終極懸疑,真兇,真的是真兇麼?
電影設置了四重境界:車禍是意外,真兇是學長,真兇是管理員,真兇是夏早安。每一種推理在邏輯上都是講得通的。如果學長是兇手,那麼就說明了人是理性的,是可以被計算的。如果管理員是兇手,就說明人是感性的,感情戰勝了理性。但最後的懸疑,卻更說明了用理性的方式同樣可以反制感性……真相如何,撲朔迷離!電影也因為更加的刺激好看。
雖然管理員伏法,但也許就像電影影射的那樣,夏早安才是真兇。然而她算出了一切,卻沒有算到自己的感情。她沒有想到自己會愛上李小崇!她有著冷酷的心和縝密的思維邏輯,卻沒有算出自己愛上李小崇的概率。得到了心臟,嫁禍了管理員,遠離了騷擾男,上了自己最想上的大學,這就是她需要的麼?她這樣的選擇,將人看成是一堆公式,這樣的冷血人生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也許我們寧願相信她是善良的。她並不是真兇。這樣留給人間的至少還有愛和希望。電影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結局的結局。一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般,把電影變成了兩個故事,讓觀眾們自己做選擇,到底更喜歡哪個故事,是相信理性戰勝一切,還是選擇相信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