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籍大學生在江蘇徐州某高校就讀期間,與3名同學在學校食堂就餐後,和其中兩位同學同時出現胸悶、胃疼、噁心嘔吐等症狀,在當地多家醫院求治,均未能診斷出病因。
從接到報案到破案僅僅48小時,徐州警方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犯罪嫌疑人,並在全國首次破獲鉈中毒案件?昨晚,徐州警方首次向媒體披露破案的全過程。據了解,犯罪嫌疑人常某已經購買好犯罪工具,準備謀害第4人,但因為被抓未遂。
不到2天時間排查出「鉈」
徐州市公安局泉山分局刑警大隊張林隊長告訴記者,10日晚8時左右,學校報警後,徐州市公安局高度重視,當即組織泉山公安分局、徐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召開案情分析會,23時,50名偵查員兵分3路,對案件開始偵破工作:一組赴北京、石家莊了解中毒者病情,並讓他們回憶有可能下毒的人是誰;一組現場勘查,提取宿舍一切物品;一組把提取物連夜送到南京檢測機構送檢。
為了找到破案線索,偵查員對3名中毒者所住的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學十樓718、715兩個宿舍的一切物品進行排查,甚至對地面的附著物也用溼紗布輕輕捏起,小心翼翼地一點點排查,希望找到一絲蛛絲馬跡。
據中毒者回憶說,他們從未與別的同學鬧過矛盾,3人此前曾在一家飯店就餐,共同吃過包菜。偵查員當即又跑到該餐廳,把餐廳內所有食品包括庫存的食品全部買來,一個個送到南京檢測機構鑑定;緊接著,一組偵查員又根據中毒者食用包菜的線索,找到送菜人,得知菜是從沛縣購進,趕到沛縣買了近300斤包菜以及使用的幾十瓶農藥,再次送到南京鑑定……工作一直持續到11日中午,才接近完成。12日中午12時37分,從南京檢測機構傳來消息:中毒者的3個茶杯裡發現有鉈的成分!
鉈竟藏公用教室課桌內
為何是2個宿舍裡的3名學生中毒?對這3名同學下毒的動機又是什麼?一個又一個謎團擺在偵查員的面前。偵查員判斷:投毒者必須熟悉兩個宿舍的學生,認識中毒者的茶杯,此外,還要有兩個宿舍的鑰匙,可以隨意出入這兩個宿舍。根據偵查員多次對718、715宿舍學生們的調查、了解,一個人逐漸浮出水面:常某。據718宿舍的學生說,常某以前與中毒者牛某、李某、石某是同一宿舍,但由於常某性格內向,對牛某、李某、石某經常在一起玩耍而不理睬自己,心裡感到非常不滿,多次找到輔導員要求調宿舍。2個月前,常某被調到715宿舍。
據715宿舍的學生反映,常某行為反差大,愛鑽牛角尖:別人笑,他以為是在譏笑他,別人說話,他認為別人是在說他的壞話。2個月前,同宿舍一名學生病了,另一宿舍的人來看望,常某竟然醋意大發,摔門走人。
12日晚6時,偵查員把常某叫到校內調查室,在警方近半小時的調查詢問後,常某突然從口中蹦出一句話:「我給他們看病,我賠他們錢,行嗎?」隨後,常某又面對苦口婆心的偵查員,交待說:「剩餘的鉈就藏在公用教室的課桌內。」偵查員一聽,嚇出一身冷汗:劇毒物品竟放在公用教室的課桌內,萬一別的同學不知道碰上,後果不堪設想……他們立即讓常某帶領,把剩餘的245克鉈從課桌內拿出來!
還準備謀害第4人未遂
在審訊中,常某表示:2006年9月份入學後,由於與宿舍的人格格不入,11月份就與中毒者李某等三人開始不合,感覺他們看不起他,12月份開始準備作案工具,準備在放暑假前實施犯罪。自2007年1月份至案發前,常某多次找到輔導員,要求調換宿舍。直至4月份,輔導員才把常某調到原宿舍對面的715宿舍。但常某由於心理嚴重扭曲,與新宿舍的同學格格不入,從而悄悄把犯罪時間提前。
在審理中,張林大隊長逐漸掌握其犯罪心理軌跡:常某是山東省某鎮人,父母均是當地公務員,其父親、叔叔甚至在當地小有名氣。優越的家庭環境和曾經擁有的優越感使常某走進大學後,變得非常脆弱。由於愛鑽牛角尖,交際能力、學習成績差,導致常某的思想越來越封閉;沒有朋友傾訴,又導致常某行為更加怪異,他甚至與宿舍的人約法三章:嚴禁高聲喧譁、嚴禁晚上說話、嚴禁外宿舍人員進本宿舍。不合群、受排斥,使常某常常痛苦不已。唯一能談得來的牛某、李某、石某經常不理自己,使他更有一種敵意。在審訊中,常某交待另一個未遂的犯罪:他還憎恨另外一名同學,為此,他準備好犯罪工具,甚至把如何實施犯罪的細節都想得一清二楚,但由於被捕,使他此計劃破滅。(記者 汪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