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企鵝憨態可掬,其中色彩最豔麗的國王企鵝(俗稱「王企鵝」)則是氣派十足,惹人喜愛。
最新研究發現,這種世界上體型第二大的企鵝正遭遇數量銳減的危機。數據顯示,在全球最大國王企鵝棲息地——位於南印度洋的科雄島(亦稱為豬島,Pig Island)上,生活在這裡的王企鵝數量自1982年以來銳減了近9成,從最龐大時的50萬對變成了現在的不到6萬對。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現象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著極大的關係,厄爾尼諾造成這些企鵝棲息地附近的食物銳減,最終使得近百萬的王企鵝在過去30多年逐漸走向消亡。
[驚人縮水]
最大群落數量銳減近9成
關於科雄島的王企鵝數量銳減的研究報告發表在最近一期的《南極科學》雜誌上。2016年,來自法國的研究人員時隔34年對該島進行首次重訪時得到這一驚人發現。
人類上一次走進這個王企鵝的世界還是在1982年。科雄島屬於組成克洛澤群島的五座火山島之一,1772年被發現的克洛澤群島位於印度洋最南端,一直是法國領土。統計發現,全世界王企鵝總數量約為200萬對,其中一半生活在克洛澤群島。1982年,研究人員對科雄島上的王企鵝群落進行了全面考察,估算出當時王企鵝的總數量大約為50萬對,這意味著克洛澤群島上近一半王企鵝生活在科雄島上,這個面積67平方公裡的火山島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王企鵝棲息地。
2016年,科研人員為了不影響科雄島上的生物群落,並沒有登島,而是乘坐直升機俯瞰整個海島,對島上情況進行了全方位拍攝。研究人員分析拍攝照片後驚訝地發現,原本以為會密密麻麻站滿科雄島的王企鵝,竟然稀稀落落,看起來數量少得可憐。這一非常反常的現象引起研究人員的注意,他們曾計劃對科雄島進行一次登陸考察。不過,最終因天氣和經費等原因放棄,而最快實施該計劃也得等到2019年秋天。於是,來自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生物學者另闢蹊徑,他們調取了從1982年以來該區域的衛星照片,藉助計算機技術對圖中的王企鵝族群信息進行逐年對比分析。經過近兩年的研究,生物學家們最終得出結論: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王企鵝群落數量出現了驚人的大縮水,相比1982年時的50萬對,目前只有約6萬對,也就是在30多年裡,有88%的王企鵝消失了。
[原因探究]
又是全球變暖惹的禍?
世界上最大的王企鵝群落為何在30年間大幅銳減?因為研究人員沒能上島一探究竟,因此對於這個問題還無法給出最準確的解釋。不過,法國研究人員認為,很有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研究人員在回顧過去30多年的衛星照片時發現,科雄島上王企鵝數量的衰減大致是從1997年開始的。那一年,一次異常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了印度洋南部,急劇升高的氣溫將這片靠近南極洲的海域加熱,也導致這個區域的洋流運動發生異動,從而帶動著眾多的魚蝦等海洋生物遊向了全新的海域。
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民眾逐認識到,全球變暖造成的厄爾尼諾現象正在強烈地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正是這種洋流異動對王企鵝的生存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王企鵝主要分布在南印度洋靠近南極大陸的若干無冰島嶼上,他們會一直生活在同一個棲息地,然後在附近海域尋找磷蝦等甲殼類動物及小魚、烏賊等為食。研究人員認為,從1997年開始加劇的全球氣候變化最終使魚蝦等食物離開王企鵝棲息地附近的覓食範圍,進而導致該棲息地的王企鵝數量減少。
科雄島上的消失的近百萬王企鵝究竟去哪兒了?它們是因為食物短缺而死亡了,還是追隨攜帶魚蝦的洋流去了新的棲息地?法國研究人員表示,目前研究主要是基於衛星圖片,因此還不能對這個問題做出準確的解釋。不過,研究人員藉助衛星圖片,對科雄島乃至克洛澤群島周邊適宜王企鵝棲息的海島進行了搜索,最終發現,並沒有新的大型王企鵝棲息地出現,也沒有發現大規模遷徙發生的痕跡。因此,科雄島上的王企鵝群落很有可能在過去30多年間因為天氣的變化、食物的短缺而逐漸消亡了。
不過,有研究人員指出,種群密度增大所致生存競爭加劇、禽霍亂等因素也會是引發王企鵝數量銳減的原因。 (記者孟祥君編譯)
●延伸閱讀
王企鵝≠帝企鵝
帝企鵝和王企鵝是同屬、異種。
帝企鵝學名為Aptenodytes forsteri,英文名為Emperor Penguin。帝企鵝的體高在90釐米以上,最大可達到120釐米,體重可達30-38公斤,是企鵝中最大的,在所有鳥類中也僅次於鴕鳥等幾種大型走禽。帝企鵝分布在南極一帶,是僅有的兩種在南極繁殖的企鵝之一。它們在冰上繁殖,每次產一枚卵,產在腳上以防卵被凍壞,剛孵化出來的小企鵝也被放在腳面上。
王企鵝學名是Aptenodytes patagonicus,英文名為King Penguin。王企鵝的體型比帝企鵝小一些,體高在90釐米左右,體重約12-14公斤,不到帝企鵝的一半,嘴巴細長,脖子下的紅色羽毛較為鮮豔,向下和向後延伸的面積較大,是企鵝中色彩最鮮豔的,可以說是最漂亮的企鵝。王企鵝一般是在南印度洋上海島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