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在斯德哥爾摩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J·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Rice),以表彰三位科學家「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這一對血源性肝炎做出的原創性研究幫助人類對抗這種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的疾病中做出了重大基礎性貢獻。他們將共同分享10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的獎金。
此前,坊間盛傳美籍華人、科學家、泉州安溪人陳志堅獲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內一些科研機構也發出預測,認為陳志堅是今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潛在獲獎者。昨天這則來自諾貝爾官網消息,意味著這個傳言被證偽了。
事實上,關於陳志堅獲諾獎的傳聞和預測,並非空穴來風。
2018年年底,陳志堅獲得了有「科學界奧斯卡」「科學第一巨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獎金為300萬美金。獲獎理由是:「發現DNA感知酶cGAS,從細胞內部闡明DNA如何引發免疫和自身免疫反應」。這個科學突破獎,被科學界認為是諾獎的風向標之一。
儘管今年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關於陳志堅的故事,恐怕很多泉州人未必知道。
這位從茶鄉安溪大山深處——長坑鄉山溝溝裡走出來的科學家,1985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生物系,1986年考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5年後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14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目前,是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系終身教授。
陳志堅,出生於泉州市安溪縣南鬥村。他小的時候,父親到南平打工,留下母親獨自撫養他和兩個弟弟。陳志堅1981年畢業於安溪市第一中學,1985年考入福建師範大學,獲生物學學士學位,後以生物化學考試第一名獲得海外獎學金。1986年通過「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發起人為吳瑞教授)考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5年後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從1997年起,陳志堅在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先後擔任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2005年成為HHMI研究員至今,2014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在博士後工作之後,陳志堅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歐文市的巴克斯特醫療保健公司(Baxter Healthcare)擔任研究科學家。然後,他在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生物技術公司ProScript做了三年的高級科學家,在那裡他開發了有助於識別和改進癌症治療方法的分析方法。他在ProScript期間從事分子生物學和藥物開發,正是在那裡工作期間,陳志堅開始研究泛素。1996年與哈佛大學的Tom Manatis合作,發現激酶必須被泛素「激活」,才能使NF-κB信號傳導過程正常工作。他決定繼續對泛素的研究將更適合學術界的工作,並於1997年離開ProScript,在達拉斯的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建立了一個實驗室。
陳志堅的研究最初集中在泛素在NF-κB蛋白複合物信號通路中的作用,特別是當它與免疫反應有關時。在他位於德州西南大學的實驗室裡,陳志堅的團隊證明泛素標記的蛋白質以及這些標記可以被其他蛋白質識別,從而產生「級聯」的信號。他的研究在2002年獲得了Burroughs Wellcome基金的資助,從而能夠研究NF-κB如何啟動對RNA病毒(如流感和C型肝炎)的免疫反應。這一新的研究路線促使發現MAVS(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和線粒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中的作用,以及最新的發現胞漿DNA傳感器、環GMP-AMP合成酶(cGAS;cGAMP合成酶)和新的第二信使環鳥苷-單磷酸腺苷(Cyclic GMP-AMP,cGAMP)在免疫防禦和自身免疫疾病中起著關鍵作用。
正是由於陳志堅的研究成果,與傳染病高度相關,在今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使得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呼聲非常高!
事實上,環顧整個泉州,陳志堅,只是泉州走出去和誕生的科學巨匠之一。
在我國,除了中國工程院,還有代表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的中國科學院,簡稱「兩院」。「兩院院士」,是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截至目前,泉州市已有記錄的院士共計27人,他們因為在各自領域的突出成績或者貢獻而成為院士。按院士的籍貫所屬地區,這些院士主要來自泉州市區、惠安、晉江、石獅、南安、安溪、永春、泉港等地,涵蓋了泉州大部分區域。
如今,只要進入泉州市圖書館,就會發現一堵院士牆,27名泉州籍兩院院士的照片有序地排放著,並附有其學術代表、生平事跡等相關內容。據了解,當初設立院士牆,是希望讓每一位進入圖書館的人,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泉州人文文化的魅力。泉州不僅僅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曾經的繁榮港口,還是人文薈萃、人才輩出的聖地。設立院士牆,可以激發青少年勇攀知識高峰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