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足球大環境潰爛的世紀之交那數年裡,已經很難找出幾個乾淨的管理者,甚至是參與者。在無法保證絕對公平的當下,只能用相對的不公平換取制度和法理的權威性。光有撞南牆的決心是遠遠不夠的。
文/丁佳霖
早在申思剛出道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甲A江湖上就曾流行過一個說法。徐根寶帳下的申花隊始終不肯重用申思的最直接原因,就在於他的名氏不利。「思」字在滬語中音同為「輸」字,加上申即是上海的簡稱,由此申思的名字很容易被理解為上海隊輸球,因而當時的申花隊中並沒有給技術優勢突出的申思太多的亮相機會,一場悲劇由此誕生。現如今,由申思領銜的上海國際疑似假球團隊卻讓全中國大吃一驚。
作為第一個進入刑偵拘留程序的前國腳,申思成為本次反賭掃黑風暴中目前唯一的國字號涉案球員。如果確有查實,向來在媒體面前以彬彬有禮的形象亮相的他,也算是成功 「潛伏」了七年。但可悲的是,這也才是公安部的「餘則成」們迄今為止揪出的第一個「佛龕」。
反賭掃黑進行了大半年有餘,因收受賄賂涉案的足協和俱樂部高層不勝枚舉,但真正身在假球最前端的職業球員卻鮮有涉及。相比於金字塔塔尖的權力集中體,分散在各地方俱樂部的涉案球員絕不在少數。在法律制度缺失、道德準則旁落的年代裡,球員們涉賭涉假往往是一發不可收拾而愈演愈烈,並直接導致裁判兩端收錢做球的國際笑話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球員的大面積重複涉案遠比前足協高層們的選擇性受賄負面影響更大。當毒瘤如蟻穴般在隊內的小團體中擴散,誰還能保證獨善其身?又有多少人能憑藉道德素養和職業精神將自己置身事外?不敢說沒有,但必定絕不在多數。
然而,面對可能出現的如此大面積行業潛規則,此次掃黑風暴卻並不足以提供整套「休克療法」。韋迪和蔡振華的接連上任,預示著總局並不希望中國足球就此因破而立,而是採取一種更為緩和的方式,分層次分脈絡分角度地延續反賭掃黑工作。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在不設定最終截止日的前提下用更長的周期換取掃黑威懾力的連續性。或許,有人已經明白,在中國足球大環境潰爛的世紀之交那數年裡,已經很難找出幾個乾淨的管理者,甚至是參與者。在無法保證絕對公平的當下,只能用相對的不公平換取制度和法理的權威性。光有撞南牆的決心是遠遠不夠的。
七年前,當申思們用飲鴆止渴般的決心將足球和他們自己的尊嚴踩在腳下時,或許他們中的每個人都在心中默念,但願這是他們的最後一次。無論如何,申思們的最後一次早已結束,而我們也迫切渴望著這次的反賭掃黑風暴能夠扼殺住千千萬萬後來者們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