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經濟轉型的危機決不能僅僅只歸結為「休克療法」一個因素。
關於對葉爾欽時期經濟轉型的評價問題,在俄羅斯國內與在國際社會一直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否定葉爾欽時期俄羅斯經濟轉型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把俄羅斯經濟大幅下降完全歸結為激進式的「休克療法」。這樣,很長一個時期,在國內的一些論著中,經常看到的是以下公式化的結論——由於葉爾欽推行「休克療法」的轉型政策,導致俄羅斯出現嚴重經濟危機和經濟大幅度的下降。這似乎成了不可討論的公理。長期以來,筆者在求索葉爾欽時期出現經濟轉型危機原因的研究過程中發現,這一時期產生經濟轉型危機的原因非常複雜,決不能僅僅只歸結為「休克療法」一個因素。
從三個視角考察
葉爾欽執政8年期間,有一批與他長期共事的親信,也出現了一些對他持堅決反對態度的人,還有一些與他共過事後又被解職的人。各種代表性人物對葉爾欽的評論自然是不相同的,有時還截然相反。
作為總統助理的薩塔羅夫等人說:「鮑·葉爾欽的名字曾經是俄羅斯社會獨特的政治分界線和定音器。關於他,人們曾經在家庭、在街頭巷尾、在工作場所爭論不休。對於一個人來講什麼更為珍貴呢?是排幾小時的隊憑票得到一根價值兩盧布的香腸,還是獲得自由的空氣?對於一部分人來講,這位俄羅斯第一位總統是希望和確保永遠告別過去的象徵;對另一部分人來講,他是民族災難、國家解體、被極權制度馴服的千百萬人悲劇的化身。」([俄]格·薩塔羅夫等著、劉增訓等譯:《葉爾欽時代》,東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頁)
就是說,評價葉爾欽時期的體制轉型面臨著這樣的矛盾:相當一部分俄羅斯民眾不想回到過去,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政治、思想與經濟自由,不願意得而復失。摧毀了高度集權的史達林體制,人不再是「螺絲釘」,經濟自由給人們創造了廣闊的活動空間與施展才能空間;而同時,相當一部分俄羅斯人,在轉型過程中喪失了很多,生活十分困難。
不少人認為,葉爾欽在執政時期,所做的最重要的和成功的一件事是,摧垮了史達林體制的基礎。在1992—1994年,基本上摧毀了指令性的集中計劃經濟管理體制。至於摧垮之後建設什麼樣的資本主義制度,對葉爾欽為代表的當時的民主派來說,考慮得很少。換言之,他們對轉型的起點是清楚的,這就是史達林——蘇聯式的社會主義,而轉型終點模糊不清,最後會造成什麼後果也了解甚少。所以,葉爾欽轉型時期採取的一些重要政策,都是圍繞摧垮舊體制和鞏固權力而進行的。
在葉爾欽時期任總理8個月的普裡馬科夫對葉爾欽作總體評價時說:「雖然葉爾欽有過錯,也有失誤,但我認為,他仍然是一位偉大的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他毋庸置疑地將被載入史冊。」在對葉爾欽時期轉型的評價時說:「這個時期無疑產生了一個主要結果——積累了大規模的、多方面的變革潛力,已經不會回到蘇聯式的經濟國家和社會管理模式,不會回到舊的國際關係實踐。」
對葉爾欽時期經濟轉型的基本評價,應該從以下三個視角加以考察。
一、與制度變遷結合起來考察
上世紀90年代初啟動的俄羅斯經濟轉型,是與制度變遷同時進行的,或者說它是整個制度變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時俄羅斯新的執政者要通過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改掉在史達林時期建立起來的、已失去發展動力和人們信任的蘇聯模式。因此,當時俄羅斯需要確定十分明確的制度改革目標,即在政治上建立民主體制和在經濟上建立市場體制。對這個轉型的大方向持什麼態度是評價葉爾欽時期與以後時期轉型的基本出發點。
葉爾欽在俄羅斯之所以能執掌政權8個年頭,主要原因就是他在俄羅斯推行了大的轉軌。這8年的轉型有進展也有失誤甚至嚴重錯誤,民眾對他往往徘徊在希望與失望之間。
從國內來講,俄羅斯是一個面臨著十分艱巨與複雜改革任務的轉型國家。在1999年的最後一天,葉爾欽在辭職講話中說:「我已經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務。俄羅斯將永遠不會再回到過去,俄羅斯將永遠向前邁進。」這裡講的主要任務,就是指的8年來的制度性的轉型、衝垮了蘇聯時期傳統的政治與經濟體制模式,形成了新的政治與經濟體制模式的框架。
二、與政治體制變革聯繫起來考察
既然經濟轉型是俄羅斯制度變遷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我們不能只從純經濟角度分析經濟轉型中的得失,而必須把政治與經濟體制的變革聯繫起來加以考察。葉爾欽執政8年,通過政治體制的改革,使一黨壟斷、黨政融合、議行合一、高度集權、缺乏民主等為特徵的史達林式的政治體制不復存在,過渡到了以總統設置、多黨制議會民主、三權分立、自由選舉等為特徵的政治體制模式。這對作為蘇聯繼承國的俄羅斯來講,是政治體制的一個質的變化,它有利於克服那種高度集權、缺乏民主的政治體制所存在的種種嚴重弊端,使廣大俄羅斯人民得到在蘇聯時期不可能得到的民主與自由。也正是這個原因,在俄所形成的政治體制框架已為其國內多數政黨與多數民眾接受,使這種轉軌方向變得不可逆轉,恢復蘇聯時期那種政治體制已不再可能。
當然,我們講俄羅斯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並不忽視俄羅斯形成的新的政治體制有著嚴重的局限性與不完善之處。俄羅斯尚未成為一個現代的民主社會與民主國家,這主要表現在:一是俄總統權力過大,在很多方面實行的是「總統集權制」,不少重大政策的決定是由葉爾欽個人作出,因此,往往帶有葉爾欽獨裁的性質。(葉爾欽的獨裁與史達林時期的獨裁有著很大區別,前者更多的是著眼為了控制各種權力機關,不是針對廣大民眾,儘量給予民眾民主自由;後者是對所有不同政見者加以鎮壓,直至在肉體上加以消滅)雖然在轉軌初期的特定條件下,「總統集權制」有其積極作用,如能較快結束俄「雙重政權」局面,在穩定政局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但「總統集權制」也有明顯的負面效應,難以使政府和議會充分發揮作用,嚴重影響三權分立體制的實施,容易出現決策失誤,這也是導致俄政局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葉爾欽在8年裡,撤換了7個總理,9個財長,6個內務部長和3個外交部長。)二是政黨政治很不成熟,政黨過多,1999年12月俄議會選舉獲準登記的黨派就有26個。在議會佔多數的黨派無權組閣,政黨的作用受到制約。這樣,使政黨在決定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方面難以發揮作用。三是俄公民在實現自己民主權力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很多民主權尚難享用。
三、從經濟轉軌本身來考察
從經濟轉軌本身來看,俄很快就衝垮了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1996年形成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主要表現在:
通過私有化,打破了國家對經濟的壟斷,形成私營、個體、集體、合資、股份制與國有經濟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多元化格局。俄羅斯的一些政要還認為,通過私有化較順利地實現了其政治目標:一是剷除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經濟基礎,使經濟體制轉軌朝向市場經濟體制模式變得不可逆轉;二是培育與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成為新社會制度的社會基礎的政治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