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社會並沒有很大起色,因為蘇聯解體而帶來的巨大衝擊使得整個俄羅斯在90年代初仍然處於混亂和失序的狀態。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在90年代初斷崖式下降,僅僅相當於蘇聯1989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失業率更是高的驚人,失業人口最高的時候曾經多達1000萬人。而蘇聯時期遺留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卻沒有得到糾正,所以,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俄羅斯開始了激進的經濟改革,所以就有了後來的所謂的「休克療法」。
「休克療法」作為一種經濟手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所提出,其核心內容就是通過放開物價,緊縮貨幣和財政,實行自由貿易等手段來實現私有化。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始於1992年年初,當時的俄羅斯總理是年僅35歲的蓋達爾,在蓋達爾的主導之下,俄羅斯開始了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而據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回憶,當時的俄羅斯政府內部充滿了美國和西方的顧問,所以與其說是葉爾欽政府實行了「休克療法」,不如說是美國人在背後操縱。
俄羅斯在實行「休克療法」之初還是收到了一些比較積極的效果。因為物價的上漲,蘇聯時期出現的排長隊購物的現象不再出現。「休克療法」以一種激進的手段打破了蘇聯時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為此後普京的改革奠定了基礎。至今雖然我們國家的專家學者對於俄羅斯的「休克療法」頗有苛責,但是俄羅斯許多學者仍然稱讚「休克療法」對俄羅斯的經濟結構調整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但是在實行「休克療法」的後期,大量的國有資產被私有化,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寡頭,俄羅斯人民的財富被搜刮。
而俄羅斯政府之所以在90年代初願意冒風險實行「休克療法」實際上與當時西方承諾對俄羅斯的經濟援助有很大關係,不過俄羅斯最終並沒有等來西方承諾的24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1992年年底,蓋達爾政府被解散,「休克療法」實際上宣告結束,不過「休克療法」的影響卻持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