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履新首次參加政協第十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與政協委員在座談時指出:「要讓領導同志講真話不講套話,講實話不講空話,講有感而發的話不講照本宣科的話,就必須允許他講不準確的話,或者是允許他講錯話」。
對於汪洋同志允許領導講錯話,網絡贊同之聲不絕於耳,但也不乏批評言論。甚至有的網友認為「允許領導講錯話不是解放思想」,甚至「中國的領導幹部絕對不能講錯話」。
筆者認為,「領導幹部不能講錯話」是個偽命題。
首先,領導是人。是人,就有主觀局限性。試問,哪一個人敢信誓旦旦的保證自己一輩子都沒說錯話呢?領導幹部們雖然頭頂光彩奪目的烏紗帽,但終究不是高高在上的永遠不會犯錯誤的神。既然是人,說錯話,辦錯事,也在所難免。
其次,真假比對錯更重要。講話真假易分,對錯難辨。什麼的話是對的,什麼樣的話是錯的,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同的階層群體,就會有不同的答案。眾說紛紜,各是所是,各非所非。毛澤東同志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不也遭到當時黨內的反對嗎?最終人民、歷史和實踐,選擇了毛澤東正確的理論。
如果說講話的對錯是能力問題,那麼講話的真假就是道德問題了。一個講錯了話的幹部可能還是一個好幹部,因為他可以改。但一個講假話的幹部永遠也不會是一個好幹部,因為他已道德沉淪。
領導幹部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戴個濾嘴,講錯話是客觀上無法避免、無法迴避的。所以應允許領導講錯話,但要有三個前提:
一、為什麼講。講話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為了人民,而不是以公權謀私利。
二、怎麼講。領導在講話之前,必須經過思考,經過調查研究,言之有理,不是信口開河侃大山。
三、向誰講。如果講一些自己拿不準的話,可在領導人之間或小範圍內交流,徵求意見,交流觀點,不宜直接面對公眾。
四、講錯了怎麼辦。一旦講錯了話,就誠心誠意地道歉並改正,不犯類似錯誤。
沒有上述四個前提,領導幹部講錯話是不能原諒的,就應該承擔行政責任。
「領導幹部不能講錯話」一旦盛行,危害不言而喻:
第一、少講話。言多必失,哪個官員會冒著講錯的風險講話呢?寧可不講話,也不講錯話。如此,改革創新的銳氣和鋒芒就沒有了,同時也更脫離群眾了。
第二、文過飾非。官員不能講錯話,會讓官員背上了沉重的思想枷鎖。一旦講錯了,就會瘋狂的掩蓋,從而錯上加錯。
官員講錯話並不可怕。可怕並且可恨的,就是故意講錯話,故意說謊話,知錯不改,文過飾非,甚至變本加厲。這就更需要健全國家權力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監督職能,予以嚴厲懲治並充分震懾。
群眾不是盲從的羔羊,不會因為領導將一句「懸崖前面有青草」而去跳崖啃青。輿論利劍也不是柔軟的麵條,不會懾於權力的強光而軟弱無力。允許官員講錯話,說明了官員也是人民的一員,就是把官員形象從權力崇拜的神殿拉下來,走進普通的群眾,走進普通的生活。(文安偉偉)
(來源:人民網強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