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科學家》報導,日前,美科學家表示,火星表面的硫化物可能標誌著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下一個火星探測器有望能夠檢測到生命存在的證據。
到目前為止,人類進行的火星任務中,尚沒有在火星上發現過複雜的碳基分子,碳基分子是一種最基本的生命建築構塊之一。但是,火星上的硫卻是無處不在,而且比地球上的儲量還要豐富,而且它們可能含有生命的信號。
據科學家介紹,地球上的某些生物通過自身的活動,能夠將一種含硫化合物硫酸鹽轉化為另一種含硫化合物硫酸鹽,由於這些微生物更喜歡與質量較輕的硫同位素32的化合物打交道,因此在質量較重的硫同位素34的化合物中,微生物活動後產生的硫化合物硫酸鹽會相對不足。行星科學家一直想知道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模式來辨別出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跡象。現在,這項技術的前景看起來比以往更加美好。
英國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約翰·柏內爾(John Parnell)以及他的同事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的霍頓隕石坑(Haughton Crater)就發現了一種顯然是通過微生物活動而形成的硫化物。上周在德克薩斯州休斯敦舉行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大會」上,柏內爾公布了他們的這一發現,他表示:「這讓人感到吃驚,因為它到處都是。」通過坑內的巖石分析表明,這種硫化物是在70℃以上的溫度中產生,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硫化物是在三千九百萬年前,一顆隕石撞擊該地後不久後形成的。隕石撞擊使水體受熱,從而在巖石中流動,為硫化物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帕內爾表示,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霍頓隕石坑內的生命信號仍然很清晰。與硫酸鹽相對,硫化物內的硫34衰竭了7%,這表明,這種生命的信號是不容易抹去的,火星上的巖石在很久之前曾經是潮溼的,如果當時孕育有生命,可以通過檢測硫化物進行籤定。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約翰·格勒青格(John Grotzinger)表示,美國宇航局「火星科學實驗室」(MSL)的一個火星探測器將在2012年登陸火星表面,它所攜帶的質譜儀可以敏感地檢測到小於2%的硫同位素含量。約翰·格勒青格是這項使命的首席科學家。參與這項任務的加利福尼亞州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的大衛·德瑪萊(David Des Marais)也認為:「硫絕對是揭示火星生命跡象的一個有希望的候選物,如果同位素的差異很大,那麼生命存在的跡象是存在的,就像我們在地球上所發現的一樣。」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