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新型抗癲癇藥物都有哪些?

2020-12-08 醫脈通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症候群,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癲癇的治療目前仍以藥物為主,約30%患者為難治性癲癇。隨著對癲癇發生發展機制研究深入,以及傳統藥物升級,許多新型抗癲癇藥物(AEDs)或具有抗癲癇作用的藥物不斷面市。文中將按照不同的作用機制對新上市的抗癲癇藥物以及新發現的有抗癲癇作用的藥物靶點進行介紹。


新型AEDs的研發主要有兩個方面:①在傳統AEDs的基礎上研發出新一代藥物,包括布瓦西坦、醋酸艾司利卡西平等,部分藥物已在國外批准上市。②隨著對癲癇發生發展機制的深入研究,針對許多新的作用靶點,如5-HT受體,MT受體,P糖蛋白,TRPV1等研發具有抗癲癇作用的藥物。除了上述新藥外,「舊藥新用」也可能為癲癇的治療開闢新途徑,如依維莫司、維拉帕米、褪黑素等。


傳統治療靶點藥物


電壓門控Na+通道


1.醋酸艾司利卡西平:是一種新型的苯二氮䓬類藥物,2009年由歐洲藥物局(EMA)批准上市,2013年由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於美國上市,用於18歲以上成年人部分性癲癇的輔助治療。醋酸艾司利卡西平主要不良反應為頭昏、頭痛、嗜睡、噁心。


2.盧非醯胺:為三唑類衍生物,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研究認為與延長Na+通道的失活時間有關。盧非醯胺於2007年在歐洲上市,基於一項III期臨床試驗於2008年在美國上市,目前主要用於1歲以上患兒Lennox-Gastant症候群,尤其是強直或失張力發作的治療。


盧非醯胺引起的不良反應與其他AEDs類似,但需注意的是盧非醯胺可引起心電圖Q-T間期縮短。最新的一項III期臨床試驗表明,降低盧非醯胺首次劑量及緩慢加量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不影響療效。


3.拉考醯胺:用於成人部分性癲癇(伴或不伴繼發性全身發作)的輔助治療,於2008年由美國FDA和歐洲EMA批准上市,可通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給藥。拉考醯胺有可能成為首個可幹預癲癇發生和進展的藥物。目前,正在嘗試將拉考醯胺用於原發性全面強直陣攣以及兒童部分性癲癇的治療。


4.YKP3089:是由韓國SK生命科學公司研發的一種Na+通道阻滯劑,其抗癲癇作用可能與增加突觸前膜γ氨基丁酸釋放有關。動物實驗證實YKP3089具有廣譜抗癲癇作用。在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期臨床試驗中(221例),YKP3089被用於耐藥性部分性發作的輔助治療,試驗組平均發作減少56%,安慰劑組平均發作減少22%。


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嗜睡、頭昏、疲勞、頭痛、眼震,其他神經和胃腸道不良反應有平衡障礙、震顫、便秘、腹瀉與嘔吐。


GABA受體


1.司替戊醇:於2000年和2012年分別在歐洲和加拿大上市,是一種主要用於Dravet症候群(嬰兒嚴重肌陣攣性癲癇)添加治療的孤兒藥,通常在丙戊酸和氯巴佔不能控制病情時加用。司替戊醇的主要不良反應有嗜睡、食欲不振、體重改變。


2.加奈索酮:是內生孕酮代謝物四氫孕酮的甲基化合成類似物,屬於神經甾體。加奈索酮通過上調GABA受體活性發揮抗癇作用。此外,加奈索酮有抗焦慮,治療乙醇戒斷等作用。主要的不良反應包括頭暈、頭痛、嗜睡、胃腸反應以及不適感。該藥尚未上市,有待進一步大規模研究。


3.四氫孕酮:同樣為孕酮的代謝產物,四氫孕酮的抗癲癇機制與加奈索酮相似,可上調GABA受體活性,同時有抗焦慮、鎮靜作用。目前,四氫孕酮治療難治性部分性癲癇以及在女性和兒童的部分性難治性癲癇、創傷後癲癇、嬰兒痙攣患者中的臨床試驗均已開展,結果尚未報導。


AMPA受體


1.吡侖帕奈:是首個已上市的單一作用於a-氨基-3-羥基-5-甲基-4-異惡唑丙酸受體(AMPAR)的AED。基於一系列針對12歲及以上的部分性癲癇發作和原發性全面強直-陣攣發作患者的III期臨床試驗,美國FDA批准吡侖帕奈用於12歲及以上癲癇患者的部分性癲癇發作(有或無繼發性全身性癲癇發作)和原發性全面強直-陣攣發作的輔助治療。


吡侖帕奈的不良反應與其他AEDs類似,對認知功能無影響,其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頭昏和嗜睡,在藥物調整期和大劑量應用時需密切關注精神行為是否受影響。


2.BGG492:是一種競爭性AMPAR和Kainate受體拮抗劑。目前,已上市的AMPAR拮抗劑有吡侖帕奈和他侖帕奈,不同的是它們均為非競爭性AMPAR拮抗劑。目前多中心單盲安慰劑對照的II期概念驗證性臨床試驗(13例)結果表明,在13例全面性發作癲癇患者中,7例患者的光敏感反應被完全消除,所有患者標準光敏感反應均減少並表現出劑量依賴性。


突觸囊泡蛋白2A


1.布瓦西坦:是在左乙拉西坦基礎上,通過優化藥效研發出的新一代AEDs。與左乙拉西坦作用類似,布瓦西坦主要通過作用於突觸囊泡蛋白2A發揮抗癲癇作用。布瓦西坦較左乙拉西坦的親和力提高約20倍。2016年於美國上市,主要用於部分性癲癇發作的輔助治療。


布瓦西坦的耐受性良好,在局灶性癲癇的輔助治療上有應用前景,但目前缺乏與傳統AEDs的兩兩對比研究,且長期應用布瓦西坦是否會有其他的不良反應仍需觀察。


具有抗癲癇作用新治療靶點的藥物


部分新上市的AEDs特點見表1。


表1 AEDs的特點(部分上市新藥)


雷帕黴素(mTor)受體


1.依維莫司:依維莫司的代謝產物西羅莫司是一種mTor受體阻斷劑,目前廣泛用於治療真菌感染、癌症以及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應。依維莫司可對結節性硬化症從病因上進行治療。同時,依維莫司可抑制神經元凋亡,星形膠質細胞增生與苔蘚纖維出芽等病理改變。


研究發現依維莫司在治療結節性硬化症合併癲癇以及巨細胞型星形細胞瘤患者時,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癲癇,同時在治療6個月後可使平均瘤體體積減少33%。在一項伴結節性硬化的難治性癲癇患者中進行的II期臨床試驗中(20例),服藥48個月後的14例患者中13例(92.8%)癲癇發作降低50%以上。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胃腸炎、蜂窩織炎)和消化道症狀(黏膜炎、口腔炎)。


瞬時感受器電位香草酸受體1


1.大麻二酚:屬於大麻類藥品,與其他大麻類藥品不同,大麻二酚對大麻素受體1和大麻素受體2的親和力並不高,其抗驚厥作用可能通過瞬時感受器電位香草酸受體1、電壓門控K+通道、Na+通道以及GRP55介導。


大麻二酚的抗驚厥作用在各種動物模型上均得到證實目前,大麻二酚已經獲得FDA在治療Dravet症候群、遺傳性結節性硬化症、結節性硬化症中的孤兒藥認定。使用大麻二酚的患者10%以上出現不良反應,依次為嗜睡、腹瀉、抽搐、疲勞及嘔吐。


2.次大麻二盼:與大麻二酚相似,次大麻二酚對大麻素受體1和大麻素受體2的親和力較低,其抗驚厥作用可能通過TRPV1介導。一項II期臨床試驗(NCT02369471)目前已經完成,其結果尚未公開報導。


視黑素受體


1.VLB-01(Beprodon):是植黑素受體3的激動劑,具有抗癲癇和神經保護的作用。VLB-01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兩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期臨床試驗(60例,224例)中得到證實,癲癇發作減少≥50%比率在實驗組和安慰劑組分別為57.8%和20.7%,主要不良反應為頭痛和噁心。


2.褪黑素:是一種松果體產生的激素,在調節睡眠覺醒周期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不少小樣本臨床研究顯示褪黑素具有抗癲癇的作用,但也有研究發現褪黑素在癲癇中起相反作用。褪黑素治療癲癇是否有效尚無結論,目前仍缺乏大樣本研究。


半胱氨酸蛋白酶-l(caspase-1)


1.VX-765:是VRT-043190的前體藥物,可選擇性可逆性地抑制caspase-1。Caspase-1是IL-1β轉移酶,癲癇發生過程中IL-lβ升高使神經元興奮閾值降低,VX-765可能主要通過間接抑制IL-1β水平發揮抗癲癇作用。目前VX-765已進入II期臨床研究(48例),在6周基線期後,VX-765對癲癇發作減少≥50%比率較安慰劑對照組高10.5%。


除上述藥物外,尚有小型研究探索用於癲癇治療的其他藥物及相關機制的總結,見表2。綜上所述,癲癇的發生發展涉及受體、離子通道、膠質細胞、血腦屏障及炎症反應等多個通路。新型AEDs可能作用機制示意圖(傳統靶點)見圖1。進一步探索不同類型癲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研究癲癇患者的針對特定病理機制的個體化治療,以及對因、預防等阻止疾病進展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表2 用於癲癇治療的其他藥物


圖1 新型AEDs可能作用機制示意圖(傳統靶點)


來源:劉璐,丁晶,汪昕.新型抗癲癇藥物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7(0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衛材株式會社:抗癲癇藥物衛克泰的新型精細顆粒製劑在日本上市
    )衛克泰®(吡侖帕奈)的新型細顆粒製劑。在日本,估計約有100萬癲癇患者,其發病情況可能與年齡組無關,兒童和老年患者中發病率較高。這種新型微粒劑被開發並推出市場,意在為兒童和服用衛克泰片劑有困難的其他患者提供方便。此外,可以配合患者的症狀對用量進行調整。
  • 常見的抗癲癇藥物及作用機理
    癲癇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影響大約總人口的1%。癲癇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作性意識、感覺、運動、行為及自主神經等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及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用抗癲癇藥物( antiepileptic drugs,ADEs)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
  • 抗癲癇藥物怎麼選?看這篇就夠了
    神經病學裡面沒有哪一個病種像「癲癇」這樣,有如此複雜的分型分類,還有如此繁多的藥物可供選擇。 近年來不斷有新藥躍出水面,大批舊藥也仍活躍在舞臺,熟悉掌握這些抗癲癇藥物的用法對初學者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先從常用的抗癲癇藥物入手,是學習的開始。
  • 首個植物來源大麻素新型抗癲癇藥!Epidiolex在美國被移出管制藥品...
    2020年04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英國製藥公司GW Pharma是植物源性大麻素治療產品研發領域的全球領導者,致力於從大麻中發現、開發、商業化新型治療藥物。近日,該公司宣布,已收到美國藥品強制管理局(DEA,「緝毒局」)的通知函,確認大麻素抗癲癇藥Epidiolex(cannabidiol,大麻二醇,CBD)口服液體製劑不再受《管制物質法案》(Controlled Substances Act,CSA)的約束,這一變化立即生效。
  • 抗癲癇新藥布瓦西坦的非臨床開發歷程及優勢
    前言癲癇是發病率最高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全世界有超過5000萬人患有癲癇。發達國家的發病率約為每年40-70/10萬人。在目前的治療中,大約2/3的癲癇患者沒有發生癲癇發作,但是對於另外的1/3癲癇患者,儘管已有數種抗癲癇藥物(AEDs)可供使用,但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 抗癲癇藥物吃了那麼多,為什麼腦電圖仍有放電?
    癲癇樣放電與癲癇發作 如上文所述,癲癇樣放電是腦電圖記錄到的局部神經電活動的總和,那麼有癇樣放電一定有癲癇發作嗎?(腦電圖對癲癇的特異性)反之,有癲癇發作一定有癇樣放電嗎?(腦電圖對癲癇的敏感性) 1. 腦電圖對癲癇的特異性 腦電圖記錄到癇樣放電錶明腦內存在異常興奮區或癲癇性刺激區,除癲癇患者外,還可見於健康人群和非癲癇性疾病患者(精神疾病、藥物、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代謝性腦病等)。
  • 首個植物來源大麻素新型抗癲癇藥!美國申請新適應症,治療結節性...
    兩種劑量都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25 mg/kg/天的不良事件少於50 mg/kg/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腹瀉、食慾下降和嗜睡。在全球範圍內,每天至少有2例TSC嬰兒誕生,估計每60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該病主要是導致良性腫瘤在身體的重要器官中生長,包括大腦、皮膚、心臟、眼睛、腎臟和肺,是導致遺傳性癲癇的主要原因。TSC通常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發生,表現為局灶性癲癇或嬰兒痙攣,並與孤獨症和智力殘疾的風險增加有關。病情的嚴重程度可能有很大差異。在一些兒童中,這種疾病非常輕微,而另一些兒童則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 癲癇患者如何減停藥物?停藥的條件有哪些?停藥後怎樣調養?
    患有癲癇的人,早期會有身體抽搐的現象,隨著病情的加重,抽搐的時間延長,患者的瞳孔放大,嘴中的分泌物增多,甚至有呼吸停止的現象。癲癇患者要服用藥物治療,但是病情好轉後,患者要逐漸減少用藥量,也可以停藥。癲癇患者如何減停抗癲癇藥物?
  • 吃抗癲癇藥能修復腦神經嗎
    很多癲癇患者都不會採取激進的手術治療,畢竟手術的風險還是挺大的,很多患者更願意選擇的是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相對來說比較緩和,沒有手術治療那麼地激進,那麼有一個問題來了,到底吃抗癲癇藥能修復腦神經嗎,有沒有什麼副作用呢,這些都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問題,下面的內容便是醫生的一些說法,可以讓我們對癲癇藥物治療的知識面擴大,從而對自身起到作用。
  • 抗癲癇藥市場9年增8.5倍:最暢銷三大品種格局分析
    2002年,國際癲癇署、國際抗癲癇聯盟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發起了「全球抗癲癇運動」,並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世界癲癇日」。抗癲癇藥可分為傳統抗癲癇藥和新型抗癲癇藥,行內習慣將20世紀90年代之前上市的藥稱作傳統抗癲癇藥,而將20世紀90年代之後上市的稱作新型抗癲癇藥。
  • 癲癇腦電圖表現有哪些;特發性癲癇遺傳嗎
    核心提示:癲癇患者的腦電圖在癲癇發作時一般均可記錄到一些特徵性的異常波,而在發作間歇期有時可記錄到一些特徵性的異常波,有時可記錄到一些非特徵性的異常波,那麼,到底癲癇腦電圖表現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下文的相關介紹吧,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 關於癲癇的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9月22日 訊/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的帶來的是有關癲癇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重大進展!首次解析出人突觸GABAA受體的三維結構,有望開發出治療癲癇等神經疾病的新型藥物
  • 癲癇:尖叫、面色青紫、口吐白沫,難以判斷的癲癇怎麼辨別?
    癲癇是慢性反覆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症候群,以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反覆癇性發作為特徵,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之一。臨床上可根據癲癇發作類型選用抗癲癇藥物,一旦找到可以完全控制發作的藥物和劑量,就應持續用藥。目前多主張用一種藥物,確認單藥治療失敗後,方可加用第2種藥物。常用藥物有地西泮、卡馬西平、丙戊酸鈉、乙琥胺、苯巴比妥、氯硝西泮、託吡酯、加巴噴丁、苯妥英鈉。癲癇的症狀患者突然意識喪失,繼之先強直後陣攣性痙攣,常伴尖叫、面色青紫、舌咬傷、口吐白沫或血沫、瞳孔散大,持續數十秒或數分鐘後痙攣發作自然停止,進入昏睡狀態。
  • B肝抗病毒藥物有哪些 五種B肝抗病毒藥物
    那麼B肝抗病毒藥物有哪些呢?患者患上B肝的症狀有哪些呢?在平時的飲食方面,B肝病人不可以吃什麼?吃錯東西可能會導致B肝更加嚴重化。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B肝抗病毒藥物有哪些目前被專家公認的B肝抗病毒藥物一共兩大類,共五種,分別是幹擾素類(普通幹擾素、長效幹擾素)和核苷類(拉米夫定、阿德福韋、恩替卡韋)。
  • 那些新型唑類抗真菌藥物的事兒
    在抗真菌藥物中,唑類藥物是一個大家族。自從20世紀60年代末咪康唑問世以來,唑類藥物便成為臨床治療真菌感染的主要藥物。隨著耐藥的出現,需要不斷研製新型抗真菌藥,其中唑類便是一大研究熱點。
  • 新型抗侵襲性真菌感染藥物研究進展
    作者:劉sir近年來,由侵襲性真菌感染而導致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是抗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新藥研發卻十分緩慢,臨床上安全有效的品種也不多,主要是唑類、多烯類以及棘白菌素類三種。現有的藥物種類明顯不足,並且受到真菌耐藥性和毒副作用等因素的制約,因此,新型抗真菌藥物的研發需求越來越迫切。
  • 癲癇會影響壽命嗎?一般不會,但若觸及到「它」,麻煩就大了!
    癲癇對於壽命沒有什麼影響,並不會影響到壽命的長短的癲癇,經過積極的藥物治療,大多數是能夠控制病情和治癒。所以也沒有必要過於擔心,當然有一部分癲癇是繼發性癲癇,是因為顱內的腫瘤導致,如果是因為腫瘤引起,腫瘤是可以影響到壽命。
  • 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開始研發!抗愛滋病藥物可試用新型肺炎
    抗愛滋病藥物可試用新型肺炎 2020-01-26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必須警惕孕期使用抗癲癇藥,智力殘疾、神經發育疾病風險可高達五倍
    該研究顯示:服用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的孕婦生下的孩子,在童年早期患上神經發育疾病的風險可能是原來四到五倍。在991名曾暴露在丙戊酸鈉的法國兒童中,50名兒童(5%)在0歲到5歲期間被診斷患有神經發育疾病;而在從未有過任何抗癲癇藥物暴露的1710441名兒童中,只有15270名兒童(0.89%)在此階段被診斷出神經發育疾病。
  • GM-CSFR拮抗劑——新型抗風溼病藥物
    GM-CSFR拮抗劑——新型抗風溼病藥物 來源:LLL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0-14   今日/總瀏覽:4/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