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鄉土新看點,傳遞社會正能量。歡迎各位小主蒞臨「鄉土融媒」!
現代著名著作家曹禺,自幼喜歡讀書。小時候讀私塾時,只要能得到的書,他跨過不認識的字,也要斷斷續續地把書看完。10歲時他就能看完整本的《水滸傳》,還能講出裡面很多精彩的故事。12歲時考入了南開中學後,開始喜歡上了戲劇表演,也開始學著寫小戲,他感到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太多,於是在課餘時間更加發奮讀書,貪婪地閱讀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和查理·蘭姆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而且特別喜愛《魯濱遜漂流記》。
1929年進入清華大學後,更是如魚得水,有空就撲在圖書館裡如饑似渴地閱讀,又讀了大量「五四」以來的優秀作品和外國文學戲劇作品,尤其愛讀希臘劇。學校領導看到他如此愛讀書,就特許他不僅可以在閱覽室讀,還可以進入書庫看書。因此,曹禺的閱讀面很廣,從老子到佛教,從基督教一直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都廣泛系統地涉獵。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有一年夏天,曹禺的家屬準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看到了高潮處,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鐘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鐘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裡,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曹禺讀書時最喜歡採用「猜讀法」,即一本書籍拿到手後,不是一翻開就從頭至尾地去讀,而是先看書的題目,對著書本閉目沉思,猜想書中寫了些什麼,然後開始閱讀,閱讀了一半後,停下來猜想下面作者將會怎樣寫,某個人物的最終結局會是怎樣;還會想如果由我來寫,會怎樣安排主人公的命運,然後接著閱讀。這樣訓練多了,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就有了大大的提高,為他日後的戲劇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曹禺讀書可以說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曹禺最後的日子裡,前後在北京醫院住了8年,在此期間他始終沒有離開讀書和創作。病床的枕頭邊上還放著一本《託爾斯泰評傳》的書。他看起來很是認真,很有興致。有時,他看著看著突然一撒手,大聲說:「我就是慚愧啊,你不知道我有多慚愧。我要寫出一個大東西才死,不然我不甘。我越讀託爾斯泰越難受。你知道嗎?」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大師為我們豎起了標高,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