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窯一個陶瓷史上的未解之謎,究竟有沒有柴窯,這是中國1000年來的一個懸案,一件件精美瓷器的陸續出現能否解開謎團,薄如紙色如天,在中國瓷器中,簡直就是高不可攀。
2012年4月在香港的一場「中國瓷器」專場拍賣會上,一款有著900年歷史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筆洗,被以為收藏者以2.08億港幣的天價成交,汝瓷的珍貴,不僅僅在於稀少,雨過天青之感的釉色更是被各收藏家所喜愛,不過天青釉色並非汝窯獨有,這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最神秘的莫過於傳說中的柴窯
可能會有人出現這樣的疑問,一個小小的汝窯瓷器,何以拍出如此高的價格呢?汝窯開窯時間前後只有20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流傳至今的珍品已知的僅60多件,而且大多都在博物館收藏,散落民間被收藏的更寥寥無幾,可見物以稀為貴還是永恆從不變的真理。
其實,很多對瓷器並不是很了解的人,不知道在中國還有比汝窯更稀有的瓷器,那就是存在於「傳說」中的柴窯,這裡為什麼要叫傳說兩個字呢?因為誰也沒有見過柴窯的東西。
而柴窯只存在於書中的記載,明朝人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柴窯最貴,世不一見,聞其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即使是在古代,柴窯都是很難見到一件,這足見其稀有程度,因此有很多人都懷疑柴窯是否真正存在過,那麼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柴窯?如果有的話,它又在哪裡呢?怎麼會消失得這麼無影無蹤呢?
關於柴窯,五代、宋、元的文獻中並無記載,直到明代才提及。明初洪武年間曹昭《格古要論》中云:「柴窯: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姓柴氏,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
明謝肇《五雜俎》中說:「陶器,柴窯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與金翠同價矣。蓋色既鮮碧,而質復瑩薄,可以裝飾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復見矣。世傳柴世宗時燒造,所司請其色,御批云: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明張應文《清秘藏》中記載:「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聞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此必親見,故論之如是其真。餘向見殘器一片,制為絛環者,色光則同,但差厚耳……」
實際上,有關柴窯,就有這麼幾種記載,以後的談瓷書中多是傳抄這幾種說法,或加以推斷想像,派生出一些細微的不同。而以上的幾種記載,除《格古要論》中尚有一些具體的內容外,其他多屬溢美之辭,借物喻色,給人以極大的想像空間。而真的柴窯似乎誰沒見過,不僅今天沒有一件傳世品可以確認為柴窯,而且明清時的人也沒有見過,或者說真正的柴窯似乎誰也沒見過。
由於柴窯的這種特定情況,有些人就開始作假,數以千計的收藏者開始爭奪,曾有幾件著名的所謂柴窯器。如故宮收藏的一件花插,茶褐色,器形似青銅器的尊,底部有篆書款,似為「顯德年制」。另外,故宮和英國裴西沃·大衛各收藏一件帶顯德款如意頭形枕,顯然是宋代的造型,或許是鈞窯的產品。另有一件禮瓶,傳說1919年在山東禹城建造馬路時被挖出,後輾轉流到美國一藏家手中,瓶施翠藍色釉,釉層很薄,肩部有一片白色霧狀結晶,被稱為「雨過天青斑」,在器口部有宋體「顯德年制」戳印款。在陶瓷考古已有了長足發展的今天,這幾件器物儘管都頗有來歷,但己無人相信其為五代時期的製品。
由於柴窯並無傳世品和可以確認的標準器,這給柴窯的考查和研究帶來了很大困難,學者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目前有幾種看法。由於至今在河南鄭州並未發現可以稱為柴窯的五代窯址,因此有學者認為柴窯就是五代時的越窯,依據有《餘姚縣誌》引談薈的話,說是:「吳越時越窯愈精,謂之秘色,即所謂柴窯也,或雲柴世宗時進御雲。」
而且,五代時以越窯青瓷質量最精,錢氏又對後周有過朝貢關係,顯德年間曾兩次以越窯瓷器貢獻於周國。又有人認為柴窯遺址不在鄭州,而在禹縣,「鄭」為「禹」字之誤,柴窯即後周時的鈞窯。也有一派學者認為,柴窯根本就不存在,是明代文人與嗜古之士,誤把景德鎮青白瓷當成柴窯的結果,或認為文獻描述的柴窯只是周世宗柴榮對瓷器的一種要求,而不宜認為是「已成之器」。柴窯是景德鎮的窯工們在這四句讚詞的影響下,經過一定的努力,到北宋時才研製出的青白瓷。
80年代後期,在陝西銅川黃堡鎮耀州窯遺址發現了五代的地層,其中出土的五代遺物有一種淡青色的產品,質量極佳。因此有學者認為柴窯指的就是五代時的耀州窯,根據是針對《格古要論》中記載的重新斷句,「柴窯出北地……」銅川曾屬唐北地郡。另外,還有一些學者仍孜孜不倦地在河南鄭州一帶尋找柴窯,據報導,他們在河南中牟縣的柴窯村發現了五代窯址,並有較高水平的青瓷出土。1995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這裡進行了一個季度的發掘,但並沒有重要發現的報導。
然而,這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頭,我們只要不拘泥於古人對柴窯的某些不恰當的溢美之辭,從五代時陶瓷生產的客觀狀況出發,經過踏踏實實的考古工作,再假以時日,柴窯的情況終會水落石出的。柴窯目前還是一個謎,而且柴窯應該屬於五代時期,到了宋朝以後就再無記載。
好了,今天小編就說到這裡,本文中所提到的有關資料及配圖均借鑑於網絡,不知道還有哪些資深收藏人士和學者對於柴窯的事情有更多的了解,歡迎下方評論,讓我們共同學習,喜歡收藏的藏家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請關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