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T
搞收藏的人人都知道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要知道之前可不是這樣的排列順序。明代宮廷在整理古董的時候,發現一本叫《宣德鼎彝譜》的書,書中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六種瓷器,赫然排在首位的,是柴窯,不用說,那就是比宋代五大名窯更名貴的瓷器了。
這麼牛的瓷器,誰見過呢,誰也沒見過。清朝的朱琰在《陶說》中有寥寥幾個字的記載,「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就是說柴窯是後周柴世宗柴榮下令所燒的御瓷。據說當時底下人跟皇上請示,瓷器要做成什麼樣的?柴世宗只說了14個字「」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就是說按照下雨後天放晴的那個顏色做。可惜柴榮命短,在位僅六年就駕崩了,隨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拿下了江山,做了宋朝的皇帝。
但有一個令後世至今都沒解開的的迷團,上千年來,柴窯既沒有發現實物,也沒有發現窯址。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說:「今論窯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殘器碎片,制為冠飾、絛環、玩具,亦足珍貴。」照這個說法,就是雖然得不到整器,但還是有機會能奢侈的得到一個殘片。
據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後來回憶,他在20世紀80年代買過一件和柴窯類似的東西,是孔雀藍色的四個殘片,用金屬鑲在一個銅的方杯裡,方杯底下有四字篆書:世宗遺物。馬未都當時根本不知道此為何物,對柴窯更沒有了解。
多年以後馬未都才在歐陽修的《歸田錄》裡看到這麼一段文字:「柴氏窯,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是歐陽修見過,還是聽人說,連距離最近的宋代都得不到柴窯,好不容易弄到個碎片,都用金屬把它包起來,足見其金貴程度。
30年前馬未都才30歲,離今天的大收藏家水平還很遠,當時搞不懂就沒把這個東西太當回事,主要是買得也便宜,80塊錢。時隔多年以後,馬未都翻箱倒櫃的找,找遍了所有能找的地方怎麼也找不著了,那種感受恐怕比他打眼的時候還難受。想想也是可惜,找到的話今天還可以拿出來看看。
但馬未都堅定的認為,那東西應該不是柴窯,可能只是人們想像中的柴窯。
(沒有柴窯的圖片資料,文中只能用汝窯替代站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