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多地出現連續強降雨,形成洪澇災害,且夏季季節性自然災害頻發,給漁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為落實農業穩產保供等有關工作部署,省漁業技術推廣站編寫了《高溫天氣下水產養殖技術要點》,請結合當地實際,參考使用。
一、高溫對水產養殖的影響
(一)水蒸發量大,水質變壞。持續高溫,水體蒸發量較大,高溫天氣下的乾旱少雨易導致養殖水體減少,另外在高溫條件下水體中各種有機質(如殘餌、魚池底泥、水生動物的糞便等)迅速分解,水產養殖池塘的水質更容易變壞,極易引發水生生物疾病的暴發。
(二)水生動物體質變差,生長減慢,病害增多。當水溫超過30℃時,大多數水生動物生長速度明顯變慢,當水溫超過33℃時,攝食和生長則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同時由於水溫超過了部分水生動物(如:海參)的生理極限,水生動物的體質開始變差,病害增多,死亡率增加。
(三)藥物副作用變大。持續高溫易使養殖池塘的水質變差,水生動物的體質變弱,有時使用正常劑量的藥物後,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強而造成體質較弱的水生動物死亡。
二、高溫天氣下水產養殖應對措施
(一)科學投飼。天氣多變季節,要密切注意觀察養殖生物的吃食情況和行為,並做到投放飼料「四定」(定質、定量、定位、定時)。一般餌料日投餌量為存塘魚量的4%~6%,具體投飼量根據水溫、水質狀況、養殖生物攝食情況而定,以2小時吃完為宜。天氣晴朗多投,陰雨天少投,天氣悶熱、雷雨之前不投,上午、中午多投,傍晚少投,晚上一般不投。水質肥爽正常投餌,水色淡增加投餌,水色過濃少投並加注新水。養殖生物爭食激烈正常投餌,攝食減少、爭食不激烈減少投餌。病害治療期間適當控制投餌量。
夏季投飼量大,殘餌會使水質迅速惡化,病原菌大量繁殖,引發多種疾病。攝食過量,尤其易患腸炎病。因此,夏季投餵以八成飽為好,每次投餵的時間掌握在20分鐘左右。投餌次數每天3~4次,飼料顆粒與養殖生物大小相適合,飼料應新鮮,無黴變。
(二)合理施肥。對於水質較清、水位較低、有青苔出現的池塘,在加高水位的同時,可以適當施肥,使池水保持黃綠色或黃褐色,水體透明度控制在30~40釐米,施肥時要少而勤,做到「三不施」,即水色濃不施,陰雨天不施,中、晚不施。保持池塘水的相對穩定,以防水質變壞或病原體的交叉感染。施肥時間在晴天上午10:00~12:00為宜,施肥間隔7天左右,每次施肥要少量多次。若天氣異常,水體透明度低,池水混濁,應禁止施肥,並及時換水。換水比較困難的池塘要合理使用生物製劑,以降低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濃度,促進菌相與藻相的平衡。
(三)水質調節。夏季養殖品種攝食量大,排洩物多,容易引起浮頭,因此要加高水位至1.5~2米,並經常換水;一般每7~10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注新水15~20釐米。每隔10天左右潑生石灰一次,用量20千克/畝;每天巡塘三次,黎明時有否浮頭,白天觀察活動情況、攝食情況及有否殘餌,一旦發現浮頭徵兆,要及時加注新水,並開動增氧機。正確使用增氧機,堅持晴天午後開機,雨天傍晚開機,陰天半夜開機。夏天溫度高,白天水體易造成上下分層現象,晴天午後開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促進上下層水對流,增加底層水的溶氧,抑制底層厭氧細菌的繁殖,從而減少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水質不穩定的,應使用光合細菌為主的菌種穩定水質,水質濃濁、發黑的,應使用芽孢桿菌或者乳酸菌為主的菌種分解有機質,淨化水質;亞硝酸鹽、氨氮等水質指標超標的,應使用硝化細菌為主的菌種進行轉化。要注意的是:光合細菌,乳酸菌等菌種是不耗氧的,使用範圍較廣;芽孢桿菌,硝化細菌這樣的菌種是強耗氧的,使用前需開動增氧機或者配合增氧顆粒使用,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四)降溫措施。部分池塘養殖動物(如:海參)度夏可採用物理降溫措施,確保其安全度夏。一般採取的降溫措施為:陸地室內工廠化與室外池塘接力養殖、池底設置降溫水管,用低溫水降溫、小型池塘的加冰降溫、設置遮陽網降溫等。
(五)病害防治。夏季是發病高峰期,這個季節病害防控的主要原則是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總的來說,應做到先殺蟲,後消毒。平時應經常投餵維生素C、大蒜素,增強魚、蝦、蟹體質。日常工作是做好飼料、工具的消毒。每半個月用殺菌藥物對池水消毒一次,每月用大蒜素或三黃粉製成藥餌投喂,3~5天為一個療程,以防魚類發病。
(信息來源:山東農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