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用來形容這件事情再恰當不過了。在青藏高原最南端有這樣一條山脈,東西方向全長2450km,南北方向寬200-350km,橫跨在我國和尼泊爾、不丹等國之間。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超高的海拔高度,就像是一道天然屏障,遮擋著從南而來的暖溼季風,也遮擋著向南而去的大陸冷空氣,從而在山脈南北兩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氣候。這是很多人的常規想法,但實際上喜馬拉雅山脈只是屏障的一部分!
在葛優的電影《不見不散》中就出現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條50公裡的隧道,來自印度洋的暖溼空氣就可以自由通過,那將造就無數個魚米之鄉、塞外江南!
我們要理解喜馬拉雅山脈太過於高聳,即使要打開一條通道,你需要保證它的海拔高度非常低,寬度上還是次要的。因為暖溼空氣是無法上升太高的高度。喜馬拉雅山脈它是一群山,而不是單獨的一座山,因此就有高低不同的地方,有高山就會出現峽谷,高低起伏嘛!但就是因為這「伏」的地方海拔也太高了,暖溼空氣根本過不來。
我說了上邊這些大家應該就很清楚了,要想讓暖溼空氣造就青藏高原的魚米之鄉,首先要讓這個被炸開的口子足夠低,那麼有人問把喜馬拉雅山脈夷平夠不夠低?實際上可能是不夠的,青藏高原本身的底座海拔高度就是4000多米。所以說造就青藏高原乾燥高寒的本質原因還是自身的海拔高度,青藏高原被稱為第三極還是有原因的。
了解中國地勢的都很清楚,我國是西高東低,大部分的水系都是形成於青藏高原之上一路向東直奔大海,最著名的就是長江和黃河了。大家想過沒有如果青藏高原變成了魚米之鄉、塞外江南,那麼一路向東的水系是不是會把下遊全部變成水城「威尼斯」啊?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