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腈是製備藥物、染料、塑料及合成纖維的重要結構單元,這類結構也廣泛存在於複雜的天然產物分子中。而說起芳香腈的構建方法,大家一定會想到Sandmeyer反應。1884年,瑞士化學家Sandmeyer將芳香重氮鹽與CuCN混合,反應經歷單電子轉移(SET)機理,消除一分子N2後形成芳基自由基,最終得到芳香腈產物,反應過程中需消耗化學計量的CuCN。除此之外,Rosenmund-von Braun反應也可實現類似的轉化,滷代芳香烴與過量的CuCN混合,反應在高沸點的極性溶劑(DMF、硝基苯、吡啶等)中加熱回流進行。
Sandmeyer反應與Rosenmund-von Braun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以上方法不僅可用於實驗室中少量合成芳香腈,還能實現擴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但均需使用(超)化學計量的過渡金屬氰化物CuCN作為氰基化試劑,反應結束後產生大量的過渡金屬鹽,為後續處理帶來不便。另外,Rosenmund-von Braun反應體系需加熱至150-250 ℃,這種苛刻的反應條件導致許多敏感的官能團無法兼容,限制了底物的適用範圍。
隨後,人們相繼發展了Pd、Ni、Cu等過渡金屬催化(擬)滷代芳香烴的氰基化過程,反應以廉價易得的NaCN、KCN等作為氰基化試劑,降低了過渡金屬鹽的用量。不過,CN-的配位能力較強,有時會毒化過渡金屬催化劑,因而仍舊需要較高的催化劑負載量,加上相應的氰基化試劑毒性較高,大規模使用時還存在安全隱患。為此,人們使用毒性較低的K4Fe(CN)6替代以上氰基化試劑,甚至藉助無需使用氰化物的體系(如DMF/NH3、CH3NO2作為氰基前體,在Cu(II)鹽的作用下原位形成氰基活性物種)完成了芳香腈的合成,但後者需要在高溫條件下進行。
過渡金屬催化(擬)滷代芳香烴的氰基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除了親核氰基化試劑,人們還設計了多種親電氰基化試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篇2015年發表於化學期刊J. Am. Chem. Soc.的文章,勃林格殷格翰製藥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ceuticals, Inc.)的Jonathan T. Reeves博士團隊在藥物研發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親電氰基化試劑——二甲基丙二腈(DMMN)。這種試劑可以實現一系列芳基格氏試劑與芳基鋰試劑的高效氰基化,相比以往構建芳香腈的方法,反應條件也更加溫和。而說起作者發現這種氰基化試劑的過程,還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故事,藥明康德化學平臺就藉此機會為大家娓娓道來。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親電氰基化試劑是一類氰基與電負性較大的原子或基團直接鍵連,導致氰基形式上顯電正性的氰化物。這類試劑反應活性較高,可與有機金屬試劑發生親電氰基化反應。早期法國化學家Victor Grignard便以氰基與滷素鍵連的ClCN、BrCN作為親電氰基化試劑,與芳基格氏試劑混合得到相應的芳香腈,無需使用過渡金屬催化劑,反應條件也相對溫和。儘管Grignard先生規避了使用毒性較高的親核氰基化試劑,但ClCN、BrCN同樣具有很高的毒性。
ClCN、BrCN作為親電氰基化試劑與芳基格氏試劑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後續人們又設計了PhOCN、TsCN、N-氰基-N-苯基-對甲苯磺醯胺(NCTS)等氰基與O、S、N等鍵連的親電氰基化試劑,其與芳基鋰或芳基格氏試劑反應同樣可完成氰基化過程。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的Paul Knochel教授團隊以TsCN作為氰基化試劑,將氰基化反應的底物適用範圍拓展至反應活性更低的有機鋅試劑。這類親電氰基化試劑的毒性顯著降低,但大多未實現商品化,仍舊需要從毒性高的ClCN、BrCN或NaCN出發製備,部分試劑(如PhOCN、TsCN)在常溫下不穩定,還需低溫保存。
氰基與O、S、N等鍵連的親電氰基化試劑與芳基鋰、芳基格氏試劑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DMMN是一種更為廉價、商品化的固體,相比於其他氰基與雜原子鍵連的氰基化試劑,DMMN中氰基與C原子鍵連,化學性質更加穩定,與此同時毒性也較低。在某種藥物的研發過程中,他們需要將藥物中間體1轉化為2。儘管使用以往發展的氰基化手段均可以順利實現,但考慮到安全因素及後期生產成本的問題,他們仍舊希望發展一種更可靠的方法來完成這一轉化。
DMMN作為親電氰基化試劑與芳基鋰、芳基格氏試劑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以往發展的氰基化反應完成1的氰基化轉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作者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發現一項1930年發表在化學期刊Ber. Dtsch. Chem. Ges.上的工作,芳基三氯甲基酮亞胺在鹼KOH的作用下可去質子化並消除CCl3,得到芳香腈產物,而相應的酮亞胺可通過芳香烴與三氯乙腈(Cl3CCN)發生Friedel-Crafts反應製得。這種芳香酮亞胺向芳香腈的轉化得益於CCl3-具有良好的離去性,消除過程高效、選擇性好,但Friedel-Crafts反應則僅適用於富電子的芳香烴,亞胺化時還存在區域選擇性的問題,藥物中間體1便不適用於這種轉化。
從Cl3CCN出發實現芳香烴的轉氰基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他們還將1轉化為相應的格氏試劑1a,嘗試其與Cl3CCN發生親核加成製備芳香酮亞胺4,但Cl2CCN-同樣具有良好的離去性,親滷過程為主要反應途徑,最終僅得到相應的氯化產物。如此看來,這種從Cl3CCN出發實現轉氰基化的過程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簡單。
1a與Cl3CCN反應製備芳香酮亞胺4的初步探索(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作者設想在Cl3CCN的基礎上對氰基化試劑進行結構改進,將其中兩個Cl原子換作甲基,第三個Cl原子同樣換作甲基(tBuCN)雖然可抑制以上親滷反應途徑,但強給電子的tBu會導致氰基的親電活性大幅度削弱,芳基格氏試劑對其親核加成十分困難,因而將另一個Cl原子換作其他吸電子基團(EWG)或離去基團(LG)修飾的亞甲基可適當增加其親電活性,由此便得到兩種新戊腈合成子。這兩類結構均存在一定的空間位阻,還可以降低芳基格氏試劑親核加成的速率,避免過度加成。形成親核加成中間體後,兩者又可分別通過α-消除及E2消除途徑得到芳香腈產物。
新戊腈結構轉氰基化試劑的設計思路(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於是,他們對一系列符合以上新戊腈結構特徵的分子進行考察。相比於其他結構,第三個Cl原子換作CN時反應效果得到顯著改善,DMMN可在低溫條件下高效、快速實現芳基格氏試劑1a的轉氰基化。1a對DMMN親核加成後發生α-消除,形成的異丁腈副產物為液體,通過結晶便可輕鬆除去。
不同轉氰基化試劑反應效果的考察(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作者還進一步探究了兩組甲基對DMMN反應活性的影響,對比三至六元環烷基取代的1,1-二甲腈參與轉氰基化的情況。除了環丙基-1,1-二甲腈,其他二甲腈均可順利發生轉氰基化,環戊基-1,1-二甲腈的環張力最小,反應效果最為出色。當兩組甲基換作苄基時,其空間位阻增大,產率略有下降。綜合考量多種因素,他們最終選擇結構簡單的DMMN作為親電氰基化試劑。
不同1,1-二甲腈參與轉氰基化的情況(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DMMN適用於多種不同芳基格氏試劑、芳基鋰試劑的親電氰基化,反應的官能團兼容性好,大部分底物能以良好至優秀的收率得到目標芳香腈產物。底物的空間位阻對反應效果沒有明顯的影響。對於芳基格氏試劑,無論使用市售的樣品還是藉助Paul Knochel教授發展的碘(溴)代芳香烴與iPrMgCl鎂-滷交換的方法進行原位製備,轉氰基化過程都可以順利進行。不同方法製得的芳基鋰試劑同樣如此。
市售芳基格氏試劑的轉氰基化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從碘代芳香烴出發原位製備的芳基格氏試劑參與轉氰基化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從溴代芳香烴出發原位製備的芳基格氏試劑參與轉氰基化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從溴代芳香烴出發原位製備的芳基鋰試劑參與轉氰基化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導向基團參與芳香烴的C-H鍵鋰化及轉氰基化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不得不說,假使Jonathan T. Reeves博士「安於現狀」,僅沿用以往發展的氰基化方法推進研發項目的進行,可能就此便與DMMN失之交臂。有些科學發現源自內心的「不安分」,或許您也可以稱之為「好奇心」。
參考文獻:
[1] Jinho Kim et al., Synthesis of Aromatic Nitriles Using Nonmetallic Cyano-Group Sources.Angew. Chem. Int. Ed.2012,51, 11948.
[2] Jonathan T. Reeves et al., Transnitrilation from Dimethylmalononitrile to Aryl Grignard and Lithium Reagent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Aryl Nitrile Synthesis.J. Am. Chem. Soc.2015,137, 9481.
[3] Pazhamalai Anbarasan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 in Palladium-Catalyzed Cyanation of Aryl Halides: Synthesis of Benzonitriles.Chem. Soc. Rev.2011,40, 5049.
[4] Qiaodong Wen et al., Copper-Mediated Cyanation Reactions.Tetrahedron Lett.2014,55, 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