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聲音|最高法:司法對於違背社會公德行為不予鼓勵和保護 山東11...

2020-12-05 界面新聞

國家統計局:4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0%,就業壓力仍較大

國新辦5月15日就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0%,比3月份上升0.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在談到就業情況時表示,月度之間調查失業率的變化比較小,但目前就業的壓力還是比較大,重點群體如農民工、高校畢業生。

民政部:合理安排疫情捐贈款物撥付進度,不允許長時間積壓

民政部網站5月14日消息,民政部日前發布關於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慈善捐贈工作的通知。通知強調,對於前期疫情防控捐贈款物尚有結存的,根據境外輸入疫情壓力較大地方的需要,在徵得捐贈人同意的前提下,及時向有需要的地區撥付;也可以根據疫情變化及時安排用於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受疫情影響重點群體撫慰和抗疫一線人員關愛等疫情防控相關用途;合理安排捐贈款物撥付進度,不允許長時間積壓。

最高法:司法對於違背社會公德行為不予鼓勵和保護

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10件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民事案例。其中,備受社會關注的村民私自上樹摘果墜亡索賠案、撞傷兒童離開被阻猝死索賠案均入選。最高法點評指出,司法可以同情弱者,但對於違背社會公德和公序良俗的行為不予鼓勵、不予保護。與此同時,人民法院還應通過司法裁判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作出肯定性評價,正面倡導公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讓「扶不扶」「救不救」等問題不再成為困擾社會的兩難選擇。

教育部: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

5月12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記者獲悉,截至5月11日,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啟動返校復學工作,學生復學人數10779.2萬(中學5636.1萬,小學4384.4萬,幼兒園468萬,高等學校290.7萬),復學比例達到39%。202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高三年級學生均已返校復學。此外,2020屆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

財政部:截至4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230402億元

財政部5月11日在官網發布2020年4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債務餘額情況。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230402億元。2020年4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868億元。其中,發行一般債券1668億元,發行專項債券1200億元;按用途劃分,發行新增債券1202億元,發行再融資債券1666億元。

山東11部門聯合發文:長期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可以落戶安置

近日,山東省民政廳、政法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全省開展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要求,集中開展長期滯留人員落戶工作。對暫時無法落戶但應當予以長期安置的,民政部門要儘快將人員轉移至公辦養老機構、精神病院等照料。同時,山東省將大力開展救助尋親服務行動,建立專業尋親隊伍,對全部滯留人員進行一次甄別尋親。對已經查明身份信息的人員,在其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早安排護送返鄉。

人民網評:案件的爭議點,也是司法回應民眾的訴求點

針對廣大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男子姦殺10歲女童二審改判死緩一案,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發布消息,稱決定對案件調卷審查。2018年10月4日,廣西靈山10歲女童小燕(化名)在回家途中被同村男子楊某強姦後死亡,案發兩天後楊某去當地派出所投案自首,一審被法院判處死刑。此案爭議點在二審。法院根據楊某的自首情節,改判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判決一出,輿論譁然,很多網民認為該案性質極其惡劣,必須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無論是否改判,法院都應該圍繞案件的爭議點來有效地釋理說法,澄清焦點紛爭,消除公眾疑慮,全面回應人民群眾的司法訴求。

人民日報評論:飯圈不能圈一切,尤其是孩子們的課堂

近日,幾段小學老師組織全班學生跳舞為某明星應援的視頻曝光後,學校對當事老師做出停職停課的處理,教育局對該教師所在學校的校長進行了誡勉談話。學校是知識殿堂,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不是為明星應援的粉絲加工廠。少年兒童教育關乎國家未來,青少年價值觀培養關乎民族希望,絕不能變成追星應援的工具。組織學生為自己的偶像應援,可以說,不僅突破了職業規範,也有損教師職業道德,折射出教育培養管理的漏洞。越界的追星行為,不僅透支著明星的流量,也可能反噬偶像本身,更侵蝕著飯圈文化的正向價值。職業底「線」不能破,理性之「圈」不能出,飯圈不能圈一切,尤其是孩子們的課堂。文明理性追星,才能激蕩起粉絲群體的正能量。

相關焦點

  • 最高法發布新規:大幅降低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附全文)
    該《規定》實施以來,既規範了民間借貸行為,統一了法律適用的標準,又解決了大量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中的實體與程序問題,受到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和高度肯定。社會各界普遍認為,該司法解釋順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符合中國金融改革的方向,落實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相關部署,對於加快民間借貸陽光化進程意義深遠。
  • 【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過高? 最高法回應】7月22日在最高法...
    文 / TIER2020-07-22 11:57:31來源:FX168 【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過高?最高法回應】7月22日在最高法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表示,最高法民間借貸司法解釋對於民間借貸的利率設定了24%的司法保護上限,實踐中有的觀點認為這個利率標準太高。對此,最高法審判委員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表示,「對於社會上反映的司法保護的民間借貸利率過高的問題,我們正在抓緊研究。
  • 最高法詳解馳名商標認定司法解釋徵求意見稿 馳名商標認定為何不...
    而由於法律規定的認定標準在具體把握上彈性大,易導致執行尺度不一,如何對符合法定條件的馳名商標依法給予強化保護,又防止馳名商標頻頻被「異化」,一度成了馳名商標司法保護中的突出問題。  1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關於在審理侵犯商標權等民事糾紛案件中認定和保護馳名商標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徵求意見稿)》,並向社會各界廣泛徵求意見。
  • 【法律周報】一周重大政策立法、典型案例全面梳理(11.23-11.29) |...
    《補充安排》在內地的生效實施需要轉化為司法解釋,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第1815次會議已審議通過《補充安排》,並同意將其轉化為司法解釋(附後)。為了使《補充安排》第一條、第四條儘快施行並發揮作用,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發布司法解釋並規定第一條、第四條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同時,為充分體現對香港特區有關程序的尊重,該司法解釋規定第二條、第三條需在香港特區完成有關程序後,由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生效日期。
  • 最高法舉行貫徹實施民法典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釋...
    在這一過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依法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權利保護理念融入審判執行各個環節;堅持確保統一正確適用民法典,對標民法典立法精神和法律規定,全面清理司法解釋及相關規範性文件;堅持問題導向,立足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重點開展了一批社會關注度高、實踐急需的司法解釋修改制定工作。
  • 民間高利貸行為的刑法評析
    自然的也就不能將發放高利貸的行為根據刑法第225條非法經營罪中的但書條款來進行定罪處罰。原因在於對於發放高利貸這樣沒有規定法律責任的行為事實,根本不能稱其為違法行為,更無構成犯罪之可能。  (二)高利貸入罪與現有司法解釋違背  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與發放高利貸行為相關的兩個司法解釋值得大家的注意。
  • 德法相彰實現良法善治
    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道德相得益彰。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 婚姻家庭、遺產繼承、時間效力……最高法發布首批民法典司法解釋
    為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最高人民法院30日發布了與民法典配套的第一批7件司法解釋,與民法典同步施行。記者從最高法3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民法典頒布以來,最高法對591件現行司法解釋及相關規範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
  • 最高法公布審理涉及馳名商標案件司法解釋(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馳名商標保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09年4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67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 【微新聞】讓知產司法保護利劍高懸
    司法保護是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力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人民法院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成立最高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法庭和有關智慧財產權法院,不斷推進智慧財產權審判機制改革,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構建符合智慧財產權案件規律的證據規則、程序規則和裁判規則,形成具有標杆意義的懲罰性賠償判例,引導市場主體自覺防範侵權風險。
  • 智慧司法與法治中國:發達的網絡社會應匹配發達的社會治理
    人工智慧給司法帶來重大變化和一系列挑戰由於網絡信息技術已經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生活,懲治網絡犯罪、保障網絡安全不僅關係到人民群眾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而且關係到國家安全和主權。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絡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檢察理論研究所所長謝鵬程從網絡犯罪司法控制面臨的兩大挑戰——懲治網絡犯罪的力度不足和追贓挽損不到位出發,提出應如何在網絡犯罪智能化發展和智慧司法過程中提升我國控制網絡犯罪的司法能力,並完善控制網絡犯罪的司法體系。
  • 公序良俗司法應用之法理分析:功能、理據與實證機制
    這些規定與之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的相關規定,即「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相比,更加鮮明地彰顯了對傳承了數千年之久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強調與尊重。其中,「可以適用習慣」的表述也引發了學界關於習慣是否具有法源地位的爭論。
  • 習慣在「法外空間」的規範效用
    《民法總則》將習慣作為法律沒有規定時法官裁判案件的依據,意味著習慣可以作為漏洞補充的方法,但這並不削弱更不剝奪習慣在「法外空間」的規範效用。「法治的精義不在於『凡事必訴』,而在於在各種治理手段並存的情況下,法律具有最高的權威。」但我們不能寄望於法律壟斷社會糾紛的解決,因為「這種壟斷會導致社會中其他糾紛解決機制的衰落和萎縮,會喪失各種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競爭和創新。」
  • 馬勇|我國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司法保護問題探析
    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司法保護進展2013年實施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創製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對「汙染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授權「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15年實施的《環境保護法》將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範圍擴展為「汙染環境、破壞生態」,並對原告社會組織做了條件界定。此後,社會組織為主體的環境公益訴訟司法實踐蓬勃開展。
  • 保護規範理論:學術、司法的互動與接納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舉辦「主觀公權利與保護規範理論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6所高校及司法實務機關的20餘位專家,圍繞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判斷起訴人是否具有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等問題展開研討。
  • 最高法提出優先保護「少年的你」
    中國最高法提出優先保護「少年的你」中新社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張素)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10日在北京召開。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說,要探索通過對部分城區人民法庭改造或者加掛牌子的方式設立少年法庭,確保未成年人依法得到特殊、優先保護。
  • 最高法發布與民法典配套的首批新司法解釋,帶來不少新變化!
    新制定的7件司法解釋,分別涉及適用民法典時間效力、擔保制度、物權、婚姻家庭、繼承、建築工程合同、勞動爭議等方面。另外,最高法還對《民事案件案由規定》進行了修改。按照民法典規定的新制度,最高法增加聲音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申請人格權侵害禁令、居住權、保理合同等案由,用以規範和指導民事審判工作。根據新出臺的司法解釋,將帶來不少新變化。
  • 中國環境報記者王瑋:保護生態環境,司法有力量!|2020記者看法院
    因為,跟隨最高法環資庭的腳步,我無時不感受到一種強大力量。多年來,司法保護生態環境年年都有大作為。而2020年,我印象最深的兩個關鍵詞,是長江與黃河。 回眸年初,參加最高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狀況新聞發布會,我的最大感受是一個「嚴」字。自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以來,在最高法指導下,沿長江流域各級人民法院堅持最嚴法治觀,四年審案超過23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