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日程
開幕式:12月14日 9:00-9:30 京師大廈三層第六會議室
主持人:周文玖
致歡迎辭
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院院長
楊共樂
大會主題演講
12月14日 9:50-12:00
京師大廈三層第六會議室
主持人:汪高鑫
發言人
劉家和
史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科學
Histor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瞿林東
關於「三大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on of 「Three Systems」
龐卓恆
古代史分期大討論:一大成就和一大教訓
The Debate on Periodiz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n Achievement and a Lesson
喬治忠
中國史學起源問題及其學術啟示
The Problems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Its Academic Inspiration
保羅·羅斯(Paul A. Roth)
庫恩對常規科學的敘事性建構
Kuhn's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Normal Science
分組討論
第一組 中國古代史學
地點:京師大廈三層第一會議室
第一場
12月14日 14:00-15:40
主持人:姜海軍
評議人:王記錄、趙梅春
周文玖:回顧與思考——70年來中國史學史學科的軌跡及未來發展
趙梅春:70年來中國史學史研究範式的變遷
朱洪斌:「把雙臂張得更開闊」:史學史的新想像與新維度
廉敏: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真實——關於中國古代史研究七十年的三點觀察
朱露川:類例與類敘——關於中國古代歷史撰述一個方法論的考察
第二場
12月14日 16:10—17:50
主持人:劉開軍
評議人:姜海軍、吳鳳霞
唐明亮:論史料研讀的歷史主義原則——從《左傳》「宗」、「族」、「家」、「氏」、「室」之種屬關係談起
駱揚:試論春秋筆法及其歷史書寫中的客觀性
陳金海:杜注《春秋》隱公七年「以歸」為「非執」辨析
曲柄睿:天命、天道與道論:先秦天人關係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劉亮:《新語》「思想近於韓非」榷論
汪高鑫:漢初儒學思想的「駁雜」性特徵——以陸賈、賈誼為中心
第三場
12月15日 8:30-10:00
主持人:廉敏
評議人:時培磊、朱洪斌
吳海蘭:唐代的私修譜牒初探——以家傳、家譜與家狀為中心
程源源:論呂祖謙的歷史編纂學成就——以史書體裁為中心的考察
吳鳳霞:70年來《遼史》研究述評
時培磊:近百年來《元典章》的整理與研究
卞利:王圻《續文獻通考·節義考》再探
郭琳:七十年來國內佛教史籍研究現狀與展望
朱冶:史學視野下《四書輯釋》東傳朝鮮半島考
第四場
12月15日 10:30—12:00
主持人:金久紅
評議人:廉敏、卞利
王記錄:乾嘉時期經學與史學的互動與融通
劉開軍:紀昀《史通削繁》的評點之學
姜海軍:章學誠的經學思想與「六經皆史」的本旨
周毅:明清安慶方志的理學傳與理學書寫
董根明:管同與梅曾亮史學思想比較
王學斌:重振北學的嘗試:《大清畿輔先哲傳》編纂緣起與內在意蘊
第二組:中國近現代史學
地點:京師大廈三層第五會議室
第一場
12月14日 14:00-15:40
主持人:陳峰
評議人:李勇、張秋升
王傳:西方人類學輸入後中國現代史學之走向(1903—1949)
徐國利:傳統史學理論的傳承和闡釋與何炳松新史學理論的創建
趙少峰:土山灣印書館與《漢學叢書》的編纂
趙滿海:文化人類學與中國近代經史嬗變研究——以古禮研究為中心的考察
李玉莉:略論經學家派與近代地域性史學的流變
王應憲:「讀經救國」:無錫國專的經學課程及其實踐
第二場
12月14日 16:10—17:50
主持人:崔巖
評議人:徐國利、趙滿海
李勇:郭沫若古史研究的反響、自省、辯護與細化——《中國古代社會》民國時期遭受的批判及其學術意義
陳勇:錢穆治古史地理的理論、方法及其思考
顏克成:繆鳳林的民族史研究
單磊:呂思勉史學札記對趙翼考論成果的繼承與發展
孫衛國:鄭天挺與明清史料整理會
陳峰:民國時期史語所學人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第三場
12月15日 8:30-10:00
主持人:邱鋒
評議人:李孝遷、張越
郭蔚然: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教育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語境下的中國史教科書問題
謝輝元:民國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撰述的演進
張越:回瞰「十七年時期」的中國史學史學科
崔巖:兩部同名《民國人物碑傳集》淵源及價值述考
李孝遷:「結構種魂」:橫陽翼天氏《中國歷史》
張峰:重返歷史現場:認識民國史學的一個新維度
第四場
12月15日 10:30—12:00
主持人:王應憲
評議人:周祥森、朱發建
張昭軍:中國文化史學的過去與未來
張秋升:馬克思主義史料學研究的現狀及進路
朱發建:改革開放以來有關「五四運動」歷史記憶的研究
錢茂偉:口述史是通過大腦記憶進行的當代公眾歷史研究
周祥森:創傷經驗的符號化與假設性歷史的多重建構——關於華北移民社會祖根傳說研究的思考
邱鋒:土改運動的圖像敘事兼論圖像敘事的層次問題
第三組:外國史學
地點:京師大廈三層第二會議室
第一場
12月14日 14:00-15:40
主持人:孫立新
評議人:吳曉群、徐松巖
李淵:《歷史》中的夢境
徐松巖:修昔底德選擇史料和考信方法芻議——兼及修昔底德陷阱
李永明:試論修昔底德的求真思想
王海利:埃及學學科性質反思
呂厚量:古典時代西西里文明邊疆形象的二重性及其歷史源流
劉林海:3—6世紀西方史學發展特點探析
第二場
12月14日 16:10—17:50
主持人:王海利
評議人:劉林海、侯樹棟
吳曉群:文明與野蠻:試析1300年以前西方文明史書寫範式的形成、特徵及影響
李騰:「全球中世紀」的理論建構與東方視角
侯樹棟:蠻族王國與羅馬制度
鄭鵬:論比德的神跡書寫
張井梅:文藝復興與西方史學的近代轉型
孫立新:哈特穆特·茨瓦對馬克思主義工人階級史研究的學術貢獻
李恆:試論理解敘事主義歷史哲學的三個維度——以安克斯密特的敘事實體理論為視角
第三場
12月15日 8:30-10:00
主持人:李永明
評議人:鄧京力、王利紅
鄧銳:從「普遍歷史」到「特殊歷史」——略論中西史學的形而上起源
陳安民:王夫之與維柯的學行和影響述略
王成軍:劉家和先生比較史學的理論初探——以同與異的關係為據
王振紅:作為體認與呈現的傳統史學——兼論先秦史學範疇的文化型態
吳英:在史實的檢驗中重建唯物史觀的解釋體系
鄧京力:思想史的「全球轉向」
陳新:歷史研究中的證據與證明——自柯林武德以來的討論
第四場
12月15日 10:30—12:00
主持人:王成軍
評議人:吳英、李恆
張駿:近代歷史主義認識論反思芻議
呂和應:克羅齊的「語文學批判」述評
董立河:麥卡拉真理批判理論釋讀
王利紅:詩與真:試論歌德的歷史哲學
尉佩云:約恩·呂森對德羅伊森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兼論德國史學理論的現代演化
蘇萌:歷史敘事與表現理論——論安克斯密特歷史表現理論的前提
大會發言
12月15日 14:00-16:15
京師大廈三層第六會議室
主持人:張越
評議人:蔣重躍、陳新
陳其泰
白壽彝先生治學的使命意識和堅韌精神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Tenacity Displayed in Professor Bai Shouyi′s Research
周少川
新中國女史學家的傑出代表——論劉乃和先生的史學成就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Female Historians:
On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Liu Naihe
牛潤珍
歷史學的新時代新使命——如何用歷史研究解決現實中的重大問題
The New Mission of History in the New Era:
How to Use Historical Research to Solve Major Problems in Reality
鄒兆辰
從耿淡如到張廣智:西方史學史學科建設的代際傳承
From Geng Danru to ZhangGuangzhi: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張耕華
論歷史陳述之「真」的界定——驗證曼德爾鮑姆的一個觀點
On the Definition of 「truth」 in Historical Statements:
Testing Mandelbaum』s Point of View
尤尼-馬蒂·庫卡寧(Jouni-Matti Kuukkanen)
何以走入歧途:史學、規範性與大屠殺之爭
How to get it wrong:
historiography, normativity and the Holocaust debate
大會總結及閉幕式
12月15日 16:30-17:35
京師大廈三層第六會議室
主持人
董立河
小組總結
第一組代表 周毅副教授匯報
第二組代表 張峰副教授匯報
第三組代表 呂和應副教授匯報
致閉幕辭
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院院長
楊共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