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
1970年,尚比亞有一名叫Mary Jucunda的修女寫信質疑美國宇航局:地球上有那麼多人吃不上飯,為什麼還要為遙不可及的宇宙探索花費上百億美元?
十幾年前的中國,也有過類似的質疑:國家現在還不富裕,幹嘛要勒緊褲帶搞航天?
對於這樣的「靈魂拷問」,上世紀6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可以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
土星5號
1962年9月,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做了一篇著名的演講:《我們選擇登月》
「我們決定在這十年間登上月球並實現更多夢想,並非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因為這個目標將促進我們實現最佳的組織並測試我們頂尖的技術和力量,因為這個挑戰我們樂於接受,因為這個挑戰我們不願推遲,因為這個挑戰我們志在必得......」
這篇旨在鼓勵美國人支持登月的演講,後來被視為阿波羅計劃的奠基石,也證明了甘迺迪的非凡眼光與魄力。
JFK
7年之後,1969年的7月20號,阿波羅11號成功載人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的一大步。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踏足地球以外的其它天體,也是我們到過的最遠的地方,意義非凡。
腳印
但是,當時有超過58%的美國人是反對登月的,認為這完全是個政治任務,卻要花費相當於今天數千億美元的費用,所以很多人認為,登月這是一項虧本的面子工程。
真的是這樣嗎?
花如此巨大的代價登月,如果只是和蘇聯人爭個面子,那就太小看美國了,它有著更加深遠的現實意義。
現在回頭看,可以很肯定地說,如果沒有阿波羅登月,整個人類的科技水平會倒退20年。
誇張嗎?一點也不誇張。
小時候,老師們曾告訴我們,人啊,就是要做難一點的,有挑戰的事情,這會給你帶來巨大的好處。
為啥?因為只有做難的事情才會長本事呀。
人是這樣,國家也是這樣,一個高難度的科學工程就是一臺巨大的引擎,可以拉動整個社會的科技和管理水平迅速提升。
其實,《我們選擇登月》演講裡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並非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因為這個目標將促進我們實現最佳的組織並測試我們頂尖的技術和力量。
登月,就是把地球上的人,用飛行器送到離我們38萬公裡外的月亮上,那裡沒有空氣,溫度極端,引力異常,人的生命全靠設備保障。
這中間,飛船系統不能出一點差錯,計算工具不能出一點差錯,材料壽命不能出一點差錯。任何一環出問題,裡面的人可能就永遠回不來了。
要知道那個年代甚至還沒有像樣的計算機,美國科學界曾形容登月就像是「劃著浴缸橫渡大西洋」,過程充滿風險。
這樣的極端工程,必然需要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怎麼解決這些問題?
這就促使人們不得不尋找新材料,新方法,新技術,開發更好的系統,使用更可靠的流程,讓設備的工作壽命更長,更穩定。甚至需要掌握全新的自然規律。
阿波羅計劃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有超過200家企業,80個學校,30萬人參與其中。
可以說,甘迺迪巧妙地利用了蘇聯帶來的外在壓力,讓美國這個自由主義體制的國家能集中資源,統一調度,幹成了一件原本在那個年代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時至今日,阿波羅登月仍是人類工程史上的最高成就,哪怕到了21世紀的今天,它依舊是全世界航天技術水平的天花板。
榮譽
而它給美國帶來的好處,遠不止政治地位和國際名譽這麼簡單。
阿波羅登月的核心價值,是把上世紀末的人類科技發展,一下子推入了快車道。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如果沒有阿波羅登月,你現在可能還沒有智慧型手機來看我這篇文章。
因為基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正是由於登月需要才加速發展起來的。在阿波羅計劃之前,計算機還是少數科學家才會去使用的,有一間房子那樣大的龐然大物。但這樣重的東西肯定不能放到火箭上帶去月球的。
於是更小巧高效的集成電路技術因此蓬勃發展,下圖是當時裝在阿波羅飛船上的制導計算機AGC。
AGC
這臺重達 70 磅的機器,只有2MHz的主頻,2K的RAM和36K的ROM,但其中包含的集成電路比當時地球上的全部集成電路還要多。
就是這麼一臺現在看來簡陋之極的設備,卻是世界上第一臺使用矽晶片的計算機。
由於它出色地完成了6次載人登月的導航任務,讓美國科學界認識到了矽晶片計算機的優勢,直接導致了70年代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的誕生及後來的資訊時代浪潮。
可以說,微軟,蘋果,SUN,Inter,甚至整個現代矽谷信息產業,都是建立在阿波羅時代孵化出的計算機科技基礎上的。
如果沒有阿波羅登月,資訊時代最終也會到來,但肯定要遲到很久,也許你現在才剛剛用上80386的電腦 + DOS系統。
智慧型手機?你還得耐心再等個20年。
Smart phone
現在人們去醫院檢查,醫生一般都會讓做個CT(計算機軸向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
你有沒有想過,這兩種現代醫學的影像設備也是得益於最早的登月技術?
阿波羅計劃中,為了獲得更精確的月球照片,美國宇航局發明了一種數碼圖像加工處理技術,用計算機算法改善和修正從月亮上捕捉到的照片,使其擁有更多的細節。
這個技術後來運用很廣,也使得核磁共振和CT的發明成為可能,造福了全世界的病人,嗯,還有醫生。
MRI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甚至包括現在的運動氣墊鞋技術,還有方便麵裡的脫水蔬菜包,都是始於阿波羅計劃的科技發明。
衍生技術
除了對人類科技的巨大拉動力,阿波羅計劃對現代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驚人的貢獻。
現在做項目管理的都要考PMP證書吧?這個源自於美國的項目管理工具現在早已風靡全球。
現在你要想去華為這樣的企業做項目,沒有PMP證書是根本不行的。
雖說項目管理理論源自更早的曼哈頓計劃,但卻是在阿波羅計劃中真正的成型和完善的。
因為登月,是人類幹過的最難的事,它太複雜,涉及到的資源太龐大,方方面面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不用對方法根本完不成。
所以必須要發明一套科學的工具和方法,化繁為簡。把項目分解成任務,任務分解成工作,工作分解成每個人的日常活動,確保達成目標。
PMP
另外,現在全世界的製造企業都會用到一種叫「FEMA」的質量工具,中文名叫「潛在的失效模式與後果分析」。
它的作用,是可以提前預測產品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故障,及具體影響。
FEMA是現代質量管理的一項核心工具,是實實在在的國際標準。
而這個FEMA工具,也是在阿波羅計劃中發揚光大的。
正因為要製造出可以把活人帶到月球,再活著帶回來的飛船,各種可能的故障都需要事先預測並給出分析或解決方案,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雖說後來有人說,阿波羅登月其實是很冒險的工程,據說技術風險有50%,但從結果來看,6次載人都成功了,正說明了這個質量控制工具是卓有成效的。
FEMA
同時,得益於阿波羅計劃的海量投資,很多美國企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成為一方霸主。
這裡就有我們熟悉的波音,通用電氣,洛克西德,IBM,摩託羅拉,羅克韋爾,格魯曼公司等多家信息和軍工巨頭。
結論來了:
正是因為要不計代價地登月,直接導致了上個世紀末美國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的爆炸式飛躍,甚至讓全人類都從中獲益。
後來有人統計,包括燃料火箭、航空航天,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無線通訊、生物研究等美國幾乎所有領域的技術和企業都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登月工程中受益良多。
當今,美國領先世界的高科技,很大部分都是來自對「阿波羅」工程的技術消化、吸收和深度開發,最終使美國贏得了資訊時代的控制權,至今稱霸全球。
還記得海灣戰爭嗎?美軍信息戰所展現出的碾壓式力量讓全世界都震驚不已。也就是自那以後,我們國家下定決心要發展高科技,而航空航天項目就是最好的拉動引擎。
中國航天
回頭再看看Mary修女當初的質疑,吃飯確實是關係民生的大事,但解決吃飯問題的根本辦法是提高生產力。
而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尤其是對於一個獨立的國家而言,沒有科技,就沒有實力,沒有實力,可能連吃飯的資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