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馬陣跨阱」理論、高校與智庫、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優化環境促創新、綠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姚樹潔:「馬陣跨阱」助推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英國諾丁漢大學、重慶大學經濟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姚樹潔認為,中國已經具備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沿海開放城市和地區繼續保持10年以上的經濟活力,繼續保證每年5%以上的GDP增長速度;第二,內陸省市的GDP增長速度能夠超越沿海地區。
如果把中國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當作一匹匹駿馬,那麼,整個國家有上百匹這樣的駿馬。跑在前面的是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緊跟其後的是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三梯隊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一大批中等城市。這些城市,有的已經跨過陷阱,有的正在跨過。再過10年,它們將全部跨過,也就是說,10年內,這些城市的人均GDP都會超過1.5萬美元。剩下的大部分地區,因為有這麼多的駿馬跨過陷阱,給它們帶來希望和示範效應,哪怕是在不增加新技術的情況下,根據資本和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均衡增長和內生拉動的動力,就可以讓這些落後的地區追趕發達地區,形成區域經濟的大趨同。換句話說,先過陷阱的駿馬,拉動了還沒有過陷阱的駿馬。只要有過半的駿馬跳過去,並且繼續奔跑,所有駿馬跨越陷阱,就成為不可逆轉的定局。我把這個跨越陷阱的理論,叫做「馬陣跨阱」理論,其精髓是中國城市群之間的差別和互補,所引發的「馬陣追趕及趨同」,所形成的一種中國經濟內生增長特色,也是大國經濟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發展模式。
摘編自《人民論壇》
【沈國麟:大學體制機制中的部分問題阻礙知識創新】
上海高校智庫研究和管理中心執行副主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沈國麟認為,高校與智庫之間的關係,某種程度還可以簡化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關係。對大學建智庫的擔憂,主要是擔心智庫會傷害大學的基礎研究,本末倒置。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之間存在張力,但兩者不是對立的。應用研究離不開基礎研究;而應用研究做得好,也可以刺激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創新。究其根本,當前最重要的問題,並非是高校智庫建設傷害了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投入,而是大學體制機制中的部分問題阻礙了知識創新。不管是應用研究還是基礎研究,所面臨的機制問題是一樣的。如急功近利、心態浮躁、只有兩三年投入就期望有重大理論突破等,這些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共同面對的問題。
理想中的高校智庫研究應該是這樣的:社會實踐中所湧現出的問題,促使高校智庫設立相應的研究項目,高校老師帶領學生投入項目研究、收集數據、分析情況,在此基礎上撰寫學術論文和決策諮詢報告,學術論文可以在專業的期刊上發表,決策諮詢報告則送到相關部門服務於決策,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也可以得到學術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這樣使得知識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真正能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摘編自《解放日報》
【易綱:中國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指出,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全球經濟格局正發生著深刻變革,各國經濟之間的互聯互動十分密切,需要全球合作解決的全球性挑戰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治理格局亟待進行相應變革,健全和完善全球經濟金融規則,增加新興市場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從而在根本上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通過建設性的意見參與和引導全球經濟治理進程,使之更加平等公正、更加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的長久繁榮,有利於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並為我國自身的發展創造和諧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二、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促進全球經濟平衡、金融安全、經濟穩定增長;三、積極參與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四、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促進多邊貿易體制均衡、共贏、包容發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五、支持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六、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致力於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摘編自《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李貝]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