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複習階段中,學生對於圖象信息題的解答正確率比較低.本文通過分析幾個案例的特點,幫助大家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一、拐點生圖
案例1 (無錫市錫山區試題)一列快車從甲地勻速駛往乙地,一列慢車從乙地勻速駛往甲地設先發車輛行駛的時間為xh,兩車之間的距離為ykm當兩車均到達各自終點時,運動停止.圖1是
y與x之間函數關係的部分圖象
(1)由圖象知,慢車的速度為km/h,快車的速度為km/h;
(2)請在圖中補全函數圖象;
(3)求當x為多少時,兩車之間的距離為300km.
解析1 (1)這個試題從圖象考慮拐點B,可以得到先開的車子0.5小時行駛了40km,得到速度為80km/h.考慮線段BC,我們可以看出從相距440km到相遇用了2. 2h,這時每小時縮短440 ÷2. 2=200km,得到另一車子速度為200-80=120km/h.這時得到慢車的速度為80km/h,快車的速度為120km/h.
(2)這裡要探索出拐點,我們看一下車子達到目的地的時間:慢車為480 ÷ 80=6,快車為480÷120=4,快出晚開了0. 5小時,得到後面一個拐點的橫坐標為4. 5,從2. 7-4. 5小時之間兩輛車子相背而行,得到=200(X-2.7).當X=4.5時,有y=200×1.8=360,得到拐D(4.5,360).快車達到後,下一個終點為E(6,480),畫出圖2.
(3)由題意,可知兩車行駛的過程中有2次兩車之間的距離為300km.
設線段BC為y=kx+b.易得k=-200,b=540
於是,y=-200x+540.
當y=300時,得-200x+540=300,
∴x=1.2.
線段CD為y=200(x-2.7),
當y=300時,得200(x-2.7)=300,x=4.2.
故x=1.2h或4. 2 h,兩車之間的距離為300km.
解析2 (2)我們知道圖象中線段AB,BC從左到右邊圖象是下降的,也就是K<0.分別是-80、-200,相遇兩車子距離逐步擴大,這時K>0.我們看一下車子達到目的地的時間:慢車為480÷ 80=6,快車為480÷120=4,快車晚開了0. 5小時,得到後面一個拐點的橫坐標為4. 5,可以首先得到終點E(6,480).最後一段圖象的函數表達式設為y=80x+b.將(6,4.8)代入,得到480=480+b,b=0,y=80x.當x=4.5,得到y=80×4.5=360,故D(4.5,360).在圖2中標出D,E,連結CD,DE,得到圖2.
點評 這個題目中的(2)畫出圖象,關健是求出拐點的坐標.另一條隱藏的線索就是兩車變化過程中有兩段逐步縮小,兩段逐步增加,這樣可以為我們尋找拐點提供幫助.
二、一個有爭議的解答
案例2 (無錫市八年級期末2016—2017年試題)已知甲、乙兩地相距3200 m.小王、小李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後兩人立即返回,回到各自出發地之後就停止行進.已知小李的速度始終是60m/min,在整個行進過程中,他們之間的距離y(m)與行進的時t(min )之間的函數關係如圖中的折線段AB-BC-CD所示,請結合圖象信息解答下列問題:
(1) a=, b=;
(2)當t為何值時,小王、小李兩人相距800 m?
解析 (1)這個問題中,AB代表同時出發,花20min相遇,相遇後兩人立即返回,回到各自出發地之後就停止行進.這裡小李速度沒有變化,又是走原來的路,這說明他回到出發地相同,得到a-20=20,a=40;小王開始的速度為3200÷20-60=100m/min,後來速度為2800 ÷20-60=80,得到80(b-40)=3200-2800,b=45.
(2)設AB為y=kt+b.易得y=-160t+3200.
設BC為y=kt+b. 易得y=140t-2800.
當y=800時,
由-160t+3200=800,可得t=15;
由140t-2800=800,可得t=7/180.
綜上,兩人出發15min或7/180min時,相距800米.
另解:(1)有人認為小李晚到,b=40,這樣可設CD為y=60t+b,以(40,3200)
代入,得3200=2400+b,b=800,故y=60t+800.當y=2800, 得60a=2000,a=33.
(2)一個t仍然是15,設BC為y=kt+b.由B(20,0),C(3/100,2800),可求得y=210t-4200.
當y=800,得到t=500/21.
所以兩人出發15 min或180/7 min時,相距800米.
點評 筆者認為原題中應該加「小王返回時速度減少」,這樣才是原來提供的解析;如果加「小王返回速度增加」,那麼是後面一種解答.否則結果應該是:
(1) a=40或33,b=45或40;
(2) t=15,180/7或500/21,這樣就不太合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