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一度是個很熱的詞。
它很重要,幾乎能包治百病:減肥、學習、拖延、戒菸、運動…….
自控力是自律的標配,而自律是成功的標配。
因此市面上很多「爆火」的成功學書,教人如何才能自律,如何才能有自控力。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方法,當屬「自控力肌肉」的概念。
其意思是指,自控力就像一塊肌肉,你使用得越多,它越發達,你越是刻意鍛鍊,它越是強壯。
時間一長,肌肉越強大,自控力也就越強。
乍一聽,好像真就是這麼回事。自律的人不都越來越自律嗎?牛人不都越牛越會管束自己嗎?
這跟肌肉越用越發達的現象很符合。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01為什麼自控力肌肉不靠譜?
你有想過這樣2個問題嗎?
第一,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
假如一個人自控力很差,但他很喜歡喝酒,結果越喝越上癮,最後徹底淪陷在酗酒之中。那很明顯在這樣一個極端案例中,自控力肌肉壓根就沒起到作用。那就然起不到作用,為何自然進化的過程中會保留這麼一個設置呢?
第二,從自控力會莫名崩潰的角度來說。
生活中會有自控力比較強的人,戒菸了很長時間,他經過了長時間的自我約束,理論上自控力肌肉應該會發達到一種程度。
但事實告訴我們,這樣的人一旦受挫折,陷於麻煩抽了一根煙,就會逐漸破功,後面要麼再也改不過來,要麼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
如果自控力肌肉真的存在,它為什麼會這麼脆弱呢?似乎根本就不存在越練越強的證據。
你看,自控力肌肉是個不恰當的比喻,最陰險的是它把人們對自控力的認知帶偏了。
你要是按照訓練肌肉的原則,去琢磨如何讓自己越來越自律,到頭來肯定是反反覆覆的自我折磨。
自控力不像肌肉一樣可鍛鍊加強,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02 為什麼自控,比的是「聲音」大?
腦科學的一個解釋更有說服力。
麻省理工學院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研究員給實驗參與者人均100美元,讓他們上網想買啥就買啥,然後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技術對他們的大腦活動進行觀察。
實驗表明,當實驗者看見令自己興奮想買的東西時,大腦的伏隔核會變得活躍;看見自己不願買或者讓他討厭的東西時,大腦的島葉會變得更加活躍;而如果一個商品讓他想買又不想買無比糾結時,兩個區域的活躍度幾乎是一樣的。
這個研究結果揭示了人做選擇的本質。
人決定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完全是由大腦相應模塊的活躍度決定,哪個模塊活躍度更高,產生的情感衝動更強烈,人就更願意做什麼事,僵持不下時,就是糾結時刻。
所以,人們做決定不是理性思考驅動,而是情感驅動,並且情感不是單一的,可能是多種情感同時存在,哪種情感強烈就被哪種情感主導。
戒菸的人最終沒抵抗住誘惑吸了煙,完全是想吸菸的情感,大過了戒菸的情感;減肥的人最終吃了炸雞、可樂,也是因為想吃的情感比不吃的情感更加強烈。
也許你會問了,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也在思考啊,這部分理性對情感沒有抑制作用嗎?比如吸菸有害健康的思考,就會抑制想吸菸的情感衝動。否則的話,人類的思考價值體現在哪?
《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這本書告訴我們,理性思考的作用不在於抑制情感,而在於給另一種情感提供信息和輔助。
比如,吸菸有害健康的思考,其實是在傳遞信息,從而激活另一個控制情感的模塊,讓大腦產生更強的情感衝動信號,當信號大於想吸菸的衝動信號時,你就控制住了自己不吸菸。
你看,理性思考只是情感的工具,它和我們平時所認為的理性戰勝了感性是相悖的。人腦內部的鬥爭,從來都是感性戰勝另外一種感性,感情戰勝另一種感情,僅此而已。
由此可見,自控力肌肉的說法就更站不住腳了。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塊肌肉來控制自己的情感。
大腦遵循的原則是,誰最衝動就聽誰的,誰的聲音大就聽誰的,這才是自控的本質。
所以真正的想要實現自律,實現自我約束,靠意志力來正面碰撞對抗,只會更加折磨。
03 調配情感,才是自控的邏輯
自控的關鍵不是調動理性拼意志力,而是如何調配情感。
《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中講到了耶魯大學賈德森幫助菸民成功戒菸,他的方法非常實用,一共包含4個要點。
第一點,識別感情。
當你想做什麼事時,你要意識到它其實是一個感情信號。
比如想抽菸,它只是個大腦感情信號;想吃甜食,它也是個感情信號。
這樣做的好處是,當你清楚看到它時,問題其實已經解決了一半。就像一個大哭的人,對著鏡子就很難哭出來。因為情緒被看見了就容易消散,感情也是如此。
第二點,接受它。
不要對這個感情有太多的抗拒,接受它承認它的合理性。
比如想吃甜食的感情信號出現時,你不要責怪自己為啥又想吃了,而是自然而然的接受它,承認自己此刻就是想吃,並且告訴自己這沒什麼不對。
第三點,旁觀它。
從第三者的視角自我提問。比如:
這個感情的程度有多衝動?是具體某個身體部分特別想吃東西嗎?這個身體部分是怎樣的?它有顏色嗎?
當你像個旁觀者一樣,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它時,就會發現這個感情似乎不再與你相關。你越分析它,它就離你越遠,它對你的影響也就越弱。
第四點,分離它。
這點就像是,把自己置身與馬路旁觀看來往車流,而不是站在馬路中央與車流對抗。在你能做到這一步時,你會越來越不受車流的刺激,漸漸的就約束住了自己。
這個方法的本質就是情感調配的小技巧,它不讓我們去對抗某一模塊的情感衝動,而是弱化它的衝動,讓它低於其他感情的強度,從而實現自控。
我自己有個小毛病,假如背上有個地方發癢,只要我撓了幾下就會一直想去撓,最後越撓越癢越癢越撓,撓個不得安生。
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沒問題。既然不是生理問題,多半就是習慣問題。
但忍痛易,忍癢難。為了止住這個一癢就撓的小毛病,我費了不少功夫,可惜都沒能管住自己,還搞得我一度懷疑自己的自控力極度低下。
直到後來套用了書中說的這個方法,才完美解決。
04 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
《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是本著實驚豔了我一把的書,它不僅搞定了我背部瘙癢死循環的小問題,還肅清了我對自控力的認知,讓我對如何自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
這件事給我提了一個醒,其實我們很多固有的認知可能完全是錯的,我們只是聽了某大牛怎麼說,某高手怎麼說,就信以為真。比如自控力肌肉,就是這樣。
那我們到底該信誰的觀點呢?
答案是,信科學的觀點,信數據統計的結果,信實驗調查的研究。而不是信某些雞湯書籍的滿篇空道理,光是引用某些名人的言論就推導出來的觀點。
前物理學家現科學作家萬維鋼,在《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中寫的很多顛覆性觀點,就全部是基於科學界最前沿的相關研究,包括腦科學、醫學、數學、物理學等領域。他的論據來源要麼是科研論文,要麼實驗數據結果,要麼是經典著作的內容。
他更牛的地方還在於,雖然內容和這些枯燥的領域有關聯,寫卻寫得非常引人入勝,而且每一個都直擊讀者認知深處,給人以醍醐灌頂的快感。
關於中國足球為什麼老輸球的問題,他指出原因不在錢,不在教練,不在球員。他用一個通俗易懂的拓撲結構,講透了足球的奧秘,道出國足的本質問題。
關於炒股投資的問題,他用最簡單、權威的方式,給讀者講清楚了巴菲特所說的複利式增長只是個夢想。真實世界的增長,殘酷得令人難以想像。
他還在書中講到了獲得快樂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這個世界由男性主導?美國教育有什麼缺點?等等非常實用性的觀點。
他還在書中講到了,宇宙和計算機有什麼關係?世界為什麼是數學的?人為什麼會有意識?等等細思極恐富有哲學性的問題。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原來有些問題不是我以前理解的那個樣子,以前的自己視野真的太過狹隘。
我們普通人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陷在自己給自己講的故事裡而不自知。
有的人,還會給自己講一個坎貝爾式的英雄之旅的回歸故事。
自己是故事裡的主角,有著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將歷經磨難的主旋律,而最後的結局一定是美好的,完美的。
而事實上呢?
真實的世界沒有主旋律,自我感動的情結並不能幫助你在真實世界裡大殺四方。
真實世界沒有水到渠成的童話,也沒有苦盡甘來的完美結局,當你對這個世界了解越多,你越會發現: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
這是一本好書,強烈推薦給你。如果你覺得很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卡片購買,現在商家活動,只需59元,一頓飯錢即可入手。
這本書物超所值,看完它也許不能改變你的世界,但是一定會改變你的世界觀,趕快行動吧。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