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短視頻,沒有圖你還能讀完麼?

2020-11-30 36氪

編者按: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矽谷程序汪,作者:王棟,36氪經授權發布。

2006年好像是信息流大爆炸的一年,3月份美國飛出來一隻小藍鳥(Twitter),想靠140個字符傳遞信息,隨之而來的9月,Facebook首次推出了自己的News Feed。不過那時候的人們上網可能還沒太注意他們,美國的十大網站還是:

Yahoo

Time Warner (AOL)

Microsoft

Google

eBay

Fox

Amazon

Ask

Walmart

Viacom

這10個網站大多和搜索有些關係,掛不上鉤的也就是Fox和Viacom(主要從事電影和有線電視的媒體集團)。中國更是如此了,新浪還在放著新聞,搞著博客,直到2009年才有新浪微博;騰訊QQ覆蓋率高達78%;百度拿著70%的搜索份額想著怎麼黑Google;淘寶銷量突飛猛進擠掉eBay易趣中國。

十年時間如白馬過隙,現在美國的Top 10是這些

YouTube

Facebook

Wikipedia

Yahoo(已死)

Reddit

Twitter

Windows Live

Instagram

搜索龍頭Google佔首位,但前十位裡六位都和社交以及娛樂相關,佔據Google搜索榜首的問題也應該是Facebook。如果說2006年人們上網是為了找信息,那麼2017年人們上網就是去看看Facebook,Twitter,Reddit,或者Instagram給你準備了什麼內容,放到中國,這些平臺變成了QQ,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等。

2006年我天天泡在網際網路上,告訴父母和老師我在刷題,我在看別人的解題報告,網際網路好比一個圖書館,我專心的搜索著每一道做不出來的競賽題答案,然後開始抄代碼。十年後的今天,圖書館還在那裡,但是旁邊新建了賭城拉斯維加斯,我打開微博看到「李雨桐,薛之謙,求錘得錘」,切換到頭條看到「走進瀋陽音樂學院:鬧市中的美女集散地」,點開朋友圈看到「中醫順口溜,超實用!最好背下來!」。

點開這些誘人的標題瞅瞅,然後關掉,可能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這短短幾分鐘在損害著我們的大腦。你想否認?不妨來回答一下下面幾個問題。

你是不是能坐下來進行一個小時的閱讀而不查看你的朋友圈或者郵箱?

你能否在讀完這篇文章前不切換頁面?

你是否有連續的工作時間進行深度工作而不檢查新聞,郵件或者Facebook?

90%的人都做不到!

這可能不是你的錯,而是科技本身出現了問題。當我們使用電腦上網或者刷手機的時候,我們進入一個粗略閱讀,匆忙並且容易分心的狀態。雖然有的人說我們也可以在手機上閱讀,看著網站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就像讀書一樣,但這好像並不是技術鼓勵的思維方式。

技術在鼓勵什麼?在使用Snapchat,Instagram,抖音的時候,你點點屏幕獻出愛心,你向下滑看下一條內容;在使用Facebook,朋友圈,微博,頭條的時候,你不斷的下拉屏幕,看看他們給你推薦什麼內容。我們都是小白鼠,為了獲得一小塊內容「奶酪」,做出網站規定的動作。

這塊內容「奶酪」不是小時候讀過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而是朋友圈裡一篇「早上六點應該做的5件事」。你學會了早上起來打開窗戶呼吸一口北京的霧霾,錯過了細細評味故事裡主人公如何反對革命失敗導致的獨裁專政。信息流的「快餐」損害了你品味圖書「法餐」的味蕾,從此你失去了集中注意力一個小時的能力。

惡性循環,我們不去繼續鍛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注意力就會越來越差,我們就會越來越習慣「快餐」。

你可以努力克服這一問題,就拿學習深度學習舉一個例子。你可以去搜索「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跟著花一小時推一下文中提到的公式,花一小時實現一個GAN的代碼做一個測試。但是你要面對訂閱號裡4,5個機器學習博主告訴你「兩分鐘理解GAN」的誘惑,還要關掉抖音推送免得忍不住點擊「小姐姐這妝畫得太可愛了,好像捏捏她的臉」打斷自己的思路。

15秒短視頻,CNN假新聞

我現在總是做不到專注,這都怪手機上的APP,他們已經把我的注意力訓練的像金魚記憶力一樣,推送的標題和內容都是優化我在看到後3秒鐘打開,然後分享的概率。

在最短的時間展現給用戶最能抓住眼球的內容,這是每一個內容平臺的奧義,早在n年前就被廣告商熟練使用。你可以做一個測試,在觀看廣告的時候,默數幾秒之後會切換畫面,你最多能數到幾?大部分時候可能一個畫面不會有超過10秒的停留時間,甚至5秒都不行。

切換鏡頭是一種保持你注意力的辦法。如果鏡頭長時間的停留在一個場景,那麼不久你就會開始眨眼,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切換鏡頭把你重新抓回來。這也造就了今天短視頻內容市場的火爆,15秒的短視頻,在你剛剛厭倦的時候換個人再一次show給你看。

短視頻傷眼,假新聞傷心。現在的社交媒體兩套把戲最拿手,對低質量的內容進行重新包裝讓他變得更有趣,或者讓你更容易注意到他;無中生有製造人名群眾想要相信的假新聞。就連CNN的萬一這一套,為了騙錢不斷地報導關於「川普」的「通俄門」,那段時間估計大家都信以為真,不知道自己被騙了吧。

其實看完新聞你應該問一問自己:中國和印度打仗你準備怎麼辦?要不要上街買幾部印表機?面對大街上的流浪漢,東突厥分子的砍刀,找個黑哥們認一個親戚?朝鮮核武器真的要成了是不是要離開舊金山去美國中部生活?我來給你們一個答案,生活照舊你無法改變。

該來的,你想躲也躲不掉!

從2013年到2017年,信息的流量就像Facebook的股價,漲了快十倍,而且你躲也躲不掉,就比方說「李雨桐和薛之謙事件」,你不想看可惜無奈他是一部連續劇。

當你的信息大多數都是來自於News Feed,你的決定可能會被周圍朋友常常like或者comment的事情改變。你想從美國回到中國創業,但看到朋友圈《矽谷歸國精英這一年》,「國內的有些小三太厲害,生撲啊!傻呆呆的碼工哪兒見過這架勢」,你摸摸自己可愛的孩子,放棄了回國念頭,然後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了另一個想要回國的同事,同事說:「就你這Google L3,還歸國精英呢?」

關不掉的手機除了關不掉的信息流,還帶來了人際關係的淡化。為什麼餐館裡越來越多兩個人都低頭看著手機?沉溺於信息流是一個原因,另外我們總在微信上說話導致現實中沒啥話說,還有第三種可能是現在的人都太無聊了。

當你的口袋裡有一個讓你一直能獲得刺激的數字世界,你為什麼還要和現實中的人繼續討論網上的八卦?

這些細小的事情讓人細極思恐,從搜索到社交的轉變讓你的興奮點升高。每當你在Facebook,Instagram,微博或者另一個讓你感到快樂的信息流上花費一個小時,你丟掉了一些讓自己出門尋找快樂的能力。

你可能放棄閱讀紙質書籍,晚上遛狗的時候刷著手機,不願意去高級餐廳享受漫長的晚飯,覺得音樂劇這種老式的娛樂活動很無聊,你的多巴胺在被改變。「老式」的娛樂活動不應該是無趣的,你之所以對他們喪失興趣是因為他們已經無法刺激到你。

所以你病了

有一種病叫做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當父母給孩子一個iPad叫他們閉嘴,他們眼前充滿了iPad屏幕上五顏六色的Candy Crash,他們會開始覺得3年級老師講的課程非常無聊,最後就得了ADHD。與之相反的,你很少見到一個小時候不看電視的孩子缺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並且那些「教育」APP沒有做得更好,他們仍然按照能夠使得孩子有更多互動從而不去使用其他「教育」APP的方式進行設計,也就不難猜測,他的UI是鮮亮的,節奏是快的,內容是有娛樂性的,使用戶有更多的互動,但是就會造成更少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身上。

從前我沒有得ADHD,因為我在上課,教室裡還不準帶電腦,除了睡覺我的注意力可能只能從老師身上轉移到相隔一排的班花身上。現在在電腦屏幕前工作著,反覆的切換著Facebook,微博,微信這些社交媒體,這種選項在學生時代並沒有。於是我開始理解為什麼《華爾街之狼》電影裡的分析師要靠嗎啡集中注意力,我是不是應該去服用ADHD藥物,畢竟它更加安全。

尾聲...

如果我們不進行更好的規劃,上面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內容平臺一致化,變得更加有娛樂性。我們被餵的越多,就越上癮,然後內容提供者的算法也會越變越強,我們就越難注意到生活中細微的影響。

給自己留一絲退路,沒有什麼可以阻止自己每天暫時離開一下社交媒體,專注於搜索和吸收你所需要的知識,而不是盲目接受平臺的推薦。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Koxi-4IciLQWNIQaQyDTtw

相關焦點

  • 集體入坑 短視頻社交戰局還有翻身希望?
    抖音是當下短視頻市場當之無愧的霸主,快手靠著自家產品的高粘度也牢牢把著市場一隅,看起來市場已經沒有其他短視頻產品的生存空間了。抖音快手兩家也開始調準槍口,瞄向更廣闊的社交市場。據說,頭條今年以來一直在看houseparty類項目,前員工開發的類似產品音遇正在國內社交市場爆火。
  • 網絡短視頻造假現象研究
    在商業化、娛樂化大潮的席捲之下,獵奇、作秀、博眼球成為短視頻傳播的「潛規則」,導致短視頻造假現象頻發,持續汙染網絡空間,且「技術」和「套路」不斷翻新升級,令人更加難以辨識,已經成為網絡管理的「灰色地帶」甚至「空白地帶」,亟待納入監管範圍。
  • 產品分析 | 西瓜視頻,「最懂你」的短視頻平臺
    圖1 西瓜視頻APP信息導圖從導圖可以看出,西瓜視頻的功能分配非常清晰明確,短視頻,長視頻,直播和個人分別獨立設置,界面設置對新用戶也非常友好,上手簡單輕鬆。短視頻依託社交網絡平臺興起並發展,以其精悍短小、製作門檻低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對於信息的閱讀和分享需求。3.1.2 短視頻的市場規模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速了短視頻行業的井噴發展,而預計隨著5G 的普及,網絡視聽行業將再次迎來突破性發展。
  • 不得違背國家宗教政策 《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範》《網絡短視頻...
    兩份文本從機構把關和內容審核兩個層面為規範短視頻傳播秩序提供了依據。《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範》對平臺應遵守的總體規範、帳戶管理、內容管理和技術管理規範提出了20條建設性要求;《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面向短視頻平臺一線審核人員,針對短視頻領域的突出問題,提供了操作性審核標準100條。《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範》及《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的發布必將有助於進一步規範短視頻傳播秩序。
  • 短視頻平臺為出版物營銷帶來新的機遇
    隨著梨視頻、快手、抖音等短視頻社交平臺的日益火爆,移動社交活動進入以短視頻分享作為載體的新時代。短視頻催生了一大批網絡紅人和網紅產品,迅速帶動線下產品變現,銷售火爆。新媒體環境下,文字和圖片已經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營銷形式正朝著更深層次和更多互動的方向深入。
  • 新華智雲攜手黑巖網絡:短視頻時代的造物幻想
    >為了人機協作剪輯視頻更方便,新華智雲研發了媒體大腦· MAGIC 短視頻智能生產平臺(magic.shuwen.com),這個完全基於雲端的系統,可以在自動對視頻進行語音、文字、圖片、人臉、動作的識別、解析,沒有視頻製作基礎的文字記者
  • 專家共議善用短視頻助力青少年成長 讓青少年成為網絡媒介的主人
    95後所屬的「Z世代」是網絡原住民,與生俱來的網際網路基因,讓網絡媒介環境註定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短視頻興起,融入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也引發了青少年研究工作者的思考。在研討會上,來自教育學、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青少年權益保護等領域的專家就從不同維度,共同探討怎樣用好短視頻,助力青少年成長成才。
  • 救了娃卻被要求刪除視頻!警惕社交網絡上洩露孩子隱私的...
    最終孩子被成功救下 凌先生作為解救者之一, 將現場情況拍成短視頻上傳網絡 隨著網絡的發展, 自媒體、短視頻等平臺日益發達。
  • 短視頻市場調研報告
    行業背景(PEST分析)隨著短視頻行業野蠻生長並逐漸形成規模,國家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規範行業生態,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近幾年,相關監管部門通過發布《信息網絡傳播許可證》,調整《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業務分類目錄》提高了短視頻行業的準入門檻和加強了內容監管。短視頻行業的迅速崛起,良好的運營數據,優秀的商業模式和巨大的發展空間,受到資本和巨頭的青睞。
  • 在線音樂內卷,短視頻破局?
    在FYP(For You Page)算法下,TikTok成為一個可伸縮的娛樂網絡,將視頻與目標觀眾聯繫起來而無須任何清晰的粉絲數據圖。相比之下,不論是微博上的樂評人還是音樂平臺打造的音樂社區,以社交圖譜來做興趣圖譜顯得沒那麼高效。而且問題在於,你不可能對一個人的所有內容都感興趣,當社交網絡達到一定規模時,勢必會產生消極的社交壓力。
  • 經濟學人解讀BIGO視頻社交邏輯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近日發表「BIGO:準備迎接新世代用戶」的文章稱,歡聚集團旗下全球視頻社交平臺BIGO成為了全球網民的視頻社交新選擇。在這股浪潮中,BIGO 迅速成為全球玩家,通過旗下直播平臺Bigo Live和短視頻平臺Likee等應用,目前在150多個國家擁有近4億月活用戶,已經成為全球新一代視頻社交的新選擇。  BIGO在視頻社交領域具有先發優勢,新的一年將集中發力泛娛樂領域。
  • 梅特卡夫定律:社交網絡的滾雪球效應
    用公式表示,如果網絡中總人數是n,網絡價值是n×n=n。當然,其實這個平方只是一個相對比例的關係,並非是絕對的數值。而這條定律背後表述的就是,網絡的用戶越多,網絡的價值越大,當一個網絡的用戶超過一定的閾值的時候,這個網絡的用戶就會出現指數性的增長,而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這個社交關係鏈所構成的關係網絡會反而將用戶牢牢的鎖定在這個社交網絡當中。
  • 微信視頻號的社交內涵
    」出品 |李安嶙頻道朋友圈的你、我、他,都開始開始做「騰訊視頻號」,朋友圈的內容環境,被豐富。我自己目前還沒有開通「騰訊視頻號」,但是,目前高度關注中,沒有參與製作視頻,嚴格來說,能談的感受其實很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深刻之處」。微信應該是全球最大的社交應用之一,在線時長、用戶規模、以及影響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對於個人品牌的來說,微信的貢獻也有目共睹的」。
  • 禪與社交網絡維修藝術(完整版)
    但它們沒有想像空間,分析如何幫人們獲取社交資本的過程才更為有趣。隨著 Instagram(照片)、Snapchat/Vine(視頻)的崛起,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認為新的社交網絡將建立在新的媒介上。但媒介形式或許不是最重要的,底層機制才是。恰好,為了模擬出成功社交網絡的底層機制,我們引入加密貨幣的概念和原理。
  • 短視頻平臺發展優勢,短視頻系統開發需要考慮的細節問題
    隨著直播的發展進入行業的成熟期,很多產業不能及時地參與進來,此時更多商家便會尋找新的投資方向,因此短視頻APP的誕生,豐富了直播內容,增強了平臺的趣味性,加強了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性,從而帶動了短視頻的發展。
  • 進入人本社交——社交網絡的本質與發展趨勢淺談
    由此人們為了便於分析和理解,有依照關係強弱來分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有按照領域分為各類垂直領域社交,也有按照信息承載方式分為圖片、視頻社交。但是這些都似乎只是對社交網絡不斷湧現出來的各種現象和表現方式進行後驗的歸類;而他們的多樣化發展的本質規律還需要更深的觸及,更多的追問。要理解社交,需要抓住它的 3 個組成,歸納為 「關係」、「內容」 和 「互動」。
  • 短視頻運營必備工具大全推薦
    站長之家(ChinaZ.com) 5月30日 消息:近年來,短視頻很火。無論是個人還是MCN機構都在做短視頻。而一個好的視頻,需要具備好的剪輯、配樂、封面、文案等等諸多條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此,本期,站長之家將為大家整理了幾個短視頻剪輯軟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弗洛伊德動機之上的短視頻行業
    短視頻的內容短,拍攝成本低,也因此意味著其內容在「量」這一點上佔據絕對的優勢,而如此種類繁多、花樣頻出的短視頻內容,總有一部分是符合特定人群的需求的。 短視頻低門檻的內容生產方式也使得其內容生產方與消費者用戶的重疊度較高,與傳統視頻行業不同,短視頻用戶中,有內容產出的比率遠遠高於其他視頻娛樂方式,很多人即是內容的消費方,同時也是新內容的產出方。
  • 網絡社交「硬通貨」 表情包引發形象IP商業大爆炸
    從聊天交友,到鬥圖懟人、化解社交尷尬,人們已經離不開表情包了:用黑人問號臉表示費解、用瘋狂叩拜的製冷少女去「謝謝老闆」、用「葛優躺」表示一種個人態度、用鰲拜版「聖誕老人」慶祝節日……據統計,2017年微信用戶每天通過表情商城下載發送的表情包次數超過6億次。2018年上半年,有80%的百度輸入法用戶每天使用10次以上表情包。
  • 說騰訊沒短視頻基因,張小龍第一個不服
    按理說,騰訊舉集團之力都折戟的硬骨頭,還能指望誰呢?答案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張小龍在2020年自己站了出來,短視頻在微信拜了碼頭,視頻號也於春節前後正式上線。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01億,短視頻以人均單日110分鐘的使用時長超越了即時通訊。於是大部分未被完全服務的微信用戶,只能在快手、抖音等平臺上以短視頻的形式滿足獲取信息和表達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