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矽谷程序汪,作者:王棟,36氪經授權發布。
2006年好像是信息流大爆炸的一年,3月份美國飛出來一隻小藍鳥(Twitter),想靠140個字符傳遞信息,隨之而來的9月,Facebook首次推出了自己的News Feed。不過那時候的人們上網可能還沒太注意他們,美國的十大網站還是:
Yahoo
Time Warner (AOL)
Microsoft
eBay
Fox
Amazon
Ask
Walmart
Viacom
這10個網站大多和搜索有些關係,掛不上鉤的也就是Fox和Viacom(主要從事電影和有線電視的媒體集團)。中國更是如此了,新浪還在放著新聞,搞著博客,直到2009年才有新浪微博;騰訊QQ覆蓋率高達78%;百度拿著70%的搜索份額想著怎麼黑Google;淘寶銷量突飛猛進擠掉eBay易趣中國。
十年時間如白馬過隙,現在美國的Top 10是這些
YouTube
Wikipedia
Yahoo(已死)
Windows Live
搜索龍頭Google佔首位,但前十位裡六位都和社交以及娛樂相關,佔據Google搜索榜首的問題也應該是Facebook。如果說2006年人們上網是為了找信息,那麼2017年人們上網就是去看看Facebook,Twitter,Reddit,或者Instagram給你準備了什麼內容,放到中國,這些平臺變成了QQ,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等。
2006年我天天泡在網際網路上,告訴父母和老師我在刷題,我在看別人的解題報告,網際網路好比一個圖書館,我專心的搜索著每一道做不出來的競賽題答案,然後開始抄代碼。十年後的今天,圖書館還在那裡,但是旁邊新建了賭城拉斯維加斯,我打開微博看到「李雨桐,薛之謙,求錘得錘」,切換到頭條看到「走進瀋陽音樂學院:鬧市中的美女集散地」,點開朋友圈看到「中醫順口溜,超實用!最好背下來!」。
點開這些誘人的標題瞅瞅,然後關掉,可能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這短短幾分鐘在損害著我們的大腦。你想否認?不妨來回答一下下面幾個問題。
你是不是能坐下來進行一個小時的閱讀而不查看你的朋友圈或者郵箱?
你能否在讀完這篇文章前不切換頁面?
你是否有連續的工作時間進行深度工作而不檢查新聞,郵件或者Facebook?
90%的人都做不到!
這可能不是你的錯,而是科技本身出現了問題。當我們使用電腦上網或者刷手機的時候,我們進入一個粗略閱讀,匆忙並且容易分心的狀態。雖然有的人說我們也可以在手機上閱讀,看著網站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就像讀書一樣,但這好像並不是技術鼓勵的思維方式。
技術在鼓勵什麼?在使用Snapchat,Instagram,抖音的時候,你點點屏幕獻出愛心,你向下滑看下一條內容;在使用Facebook,朋友圈,微博,頭條的時候,你不斷的下拉屏幕,看看他們給你推薦什麼內容。我們都是小白鼠,為了獲得一小塊內容「奶酪」,做出網站規定的動作。
這塊內容「奶酪」不是小時候讀過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而是朋友圈裡一篇「早上六點應該做的5件事」。你學會了早上起來打開窗戶呼吸一口北京的霧霾,錯過了細細評味故事裡主人公如何反對革命失敗導致的獨裁專政。信息流的「快餐」損害了你品味圖書「法餐」的味蕾,從此你失去了集中注意力一個小時的能力。
惡性循環,我們不去繼續鍛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注意力就會越來越差,我們就會越來越習慣「快餐」。
你可以努力克服這一問題,就拿學習深度學習舉一個例子。你可以去搜索「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跟著花一小時推一下文中提到的公式,花一小時實現一個GAN的代碼做一個測試。但是你要面對訂閱號裡4,5個機器學習博主告訴你「兩分鐘理解GAN」的誘惑,還要關掉抖音推送免得忍不住點擊「小姐姐這妝畫得太可愛了,好像捏捏她的臉」打斷自己的思路。
15秒短視頻,CNN假新聞
我現在總是做不到專注,這都怪手機上的APP,他們已經把我的注意力訓練的像金魚記憶力一樣,推送的標題和內容都是優化我在看到後3秒鐘打開,然後分享的概率。
在最短的時間展現給用戶最能抓住眼球的內容,這是每一個內容平臺的奧義,早在n年前就被廣告商熟練使用。你可以做一個測試,在觀看廣告的時候,默數幾秒之後會切換畫面,你最多能數到幾?大部分時候可能一個畫面不會有超過10秒的停留時間,甚至5秒都不行。
切換鏡頭是一種保持你注意力的辦法。如果鏡頭長時間的停留在一個場景,那麼不久你就會開始眨眼,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切換鏡頭把你重新抓回來。這也造就了今天短視頻內容市場的火爆,15秒的短視頻,在你剛剛厭倦的時候換個人再一次show給你看。
短視頻傷眼,假新聞傷心。現在的社交媒體兩套把戲最拿手,對低質量的內容進行重新包裝讓他變得更有趣,或者讓你更容易注意到他;無中生有製造人名群眾想要相信的假新聞。就連CNN的萬一這一套,為了騙錢不斷地報導關於「川普」的「通俄門」,那段時間估計大家都信以為真,不知道自己被騙了吧。
其實看完新聞你應該問一問自己:中國和印度打仗你準備怎麼辦?要不要上街買幾部印表機?面對大街上的流浪漢,東突厥分子的砍刀,找個黑哥們認一個親戚?朝鮮核武器真的要成了是不是要離開舊金山去美國中部生活?我來給你們一個答案,生活照舊你無法改變。
該來的,你想躲也躲不掉!
從2013年到2017年,信息的流量就像Facebook的股價,漲了快十倍,而且你躲也躲不掉,就比方說「李雨桐和薛之謙事件」,你不想看可惜無奈他是一部連續劇。
當你的信息大多數都是來自於News Feed,你的決定可能會被周圍朋友常常like或者comment的事情改變。你想從美國回到中國創業,但看到朋友圈《矽谷歸國精英這一年》,「國內的有些小三太厲害,生撲啊!傻呆呆的碼工哪兒見過這架勢」,你摸摸自己可愛的孩子,放棄了回國念頭,然後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了另一個想要回國的同事,同事說:「就你這Google L3,還歸國精英呢?」
關不掉的手機除了關不掉的信息流,還帶來了人際關係的淡化。為什麼餐館裡越來越多兩個人都低頭看著手機?沉溺於信息流是一個原因,另外我們總在微信上說話導致現實中沒啥話說,還有第三種可能是現在的人都太無聊了。
當你的口袋裡有一個讓你一直能獲得刺激的數字世界,你為什麼還要和現實中的人繼續討論網上的八卦?
這些細小的事情讓人細極思恐,從搜索到社交的轉變讓你的興奮點升高。每當你在Facebook,Instagram,微博或者另一個讓你感到快樂的信息流上花費一個小時,你丟掉了一些讓自己出門尋找快樂的能力。
你可能放棄閱讀紙質書籍,晚上遛狗的時候刷著手機,不願意去高級餐廳享受漫長的晚飯,覺得音樂劇這種老式的娛樂活動很無聊,你的多巴胺在被改變。「老式」的娛樂活動不應該是無趣的,你之所以對他們喪失興趣是因為他們已經無法刺激到你。
所以你病了
有一種病叫做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當父母給孩子一個iPad叫他們閉嘴,他們眼前充滿了iPad屏幕上五顏六色的Candy Crash,他們會開始覺得3年級老師講的課程非常無聊,最後就得了ADHD。與之相反的,你很少見到一個小時候不看電視的孩子缺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並且那些「教育」APP沒有做得更好,他們仍然按照能夠使得孩子有更多互動從而不去使用其他「教育」APP的方式進行設計,也就不難猜測,他的UI是鮮亮的,節奏是快的,內容是有娛樂性的,使用戶有更多的互動,但是就會造成更少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身上。
從前我沒有得ADHD,因為我在上課,教室裡還不準帶電腦,除了睡覺我的注意力可能只能從老師身上轉移到相隔一排的班花身上。現在在電腦屏幕前工作著,反覆的切換著Facebook,微博,微信這些社交媒體,這種選項在學生時代並沒有。於是我開始理解為什麼《華爾街之狼》電影裡的分析師要靠嗎啡集中注意力,我是不是應該去服用ADHD藥物,畢竟它更加安全。
尾聲...
如果我們不進行更好的規劃,上面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內容平臺一致化,變得更加有娛樂性。我們被餵的越多,就越上癮,然後內容提供者的算法也會越變越強,我們就越難注意到生活中細微的影響。
給自己留一絲退路,沒有什麼可以阻止自己每天暫時離開一下社交媒體,專注於搜索和吸收你所需要的知識,而不是盲目接受平臺的推薦。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Koxi-4IciLQWNIQaQyD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