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區"鄉賢"張金龍:小小"客堂匯"傳承鄉村好風氣

2020-12-06 東方網

  夏日午後,穿過鄉間小道,涼爽的風颳過,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午飯後,嘉定區徐行鎮錢橋村的鄉親們,搖著蒲扇、領著孩子,來到張金龍家。大夥坐在擺放錯落的長條凳上,沏上一壺清茶,你一言、我一語,鄉音撒落整個庭院。

  張金龍家的大門總是敞開的,這是他創辦的「客堂匯」,就放在自家庭院和客堂間,是錢橋村最聚人氣的地方。「他是阿拉主心骨,草根領袖。」76歲的張金龍是錢橋村一名退休黨員,也是鄉親們眼中德高望重的鄉賢。城鎮化進程下,小小一間「客堂匯」,濃縮保留了鄉賢文化的原汁原味。

  頭腦「富」起來,傳統留下來

  張金龍的「客堂匯」很古樸。客堂間裡,水泥地板,四面白牆,一張八仙桌。牆壁上貼著簡報,都是他從《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半月談》等報刊上剪下來的。

  張金龍當了幾十年農村幹部,有18年在鎮黨委當宣傳委員。退休後,他選擇回到土生土長的錢橋村。2011年,徐行鎮探索社區管理新模式,因為村宅分布散落,村民喜歡扎堆串門,鎮裡決定不再將村民聚會點選在公共場所,而是放在有威信的居民家。張金龍二話不說,打開自家大門。家裡近200平方米,客堂和屋子都被布置成「客堂匯」展廳、會客廳、閱覽室等。這些屋子如果出租,每年有一筆不菲收入。張金龍淡淡一笑說,「人不能只圖錢,有很多東西比金錢更重要。」

  村民們忙農活,沒有看新聞的習慣。每每報刊上有適合村民看的好內容,張金龍及時剪下來,製作成簡報貼在客堂間的牆壁上。這些簡報大多圖文並茂,對學歷普遍不高的村民來說,既好看又好懂。根據近期的國家大事和時事資訊,張金龍寫一些心得,結合村民實際生活,講給他們聽,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村民們聽得有滋有味。老夏常到張金龍家串門,他說:「學著學著就上癮了,三天兩頭不去就像落掉點啥。」

  一些漸漸遺失的傳統文化,在「客堂匯」裡被拾起。張金龍有個願望,希望年輕人能看看他兒時熱鬧無比的元宵遊燈,重溫傳統年味。元宵節時,他自掏腰包添置彩燈,請來民間藝人扎制彩燈,村民們爭相到他家院子裡學扎彩燈。一支由100多名村民組成的遊燈隊伍出發了,村民們敲鑼打鼓,舉著彩燈,跳著秧歌,一盞盞彩燈映襯著一張張笑臉,民間習俗重回鄉坊。張金龍說,只要鄉親們喜歡,元宵燈會就會一直辦下去。

  收藏是張金龍的一大愛好。在他看來,收藏是一種了解歷史、見證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的文化。張金龍最愛收藏票券,放在客堂匯裡展覽。他收藏的票券有糧票、布票、油票、肉票、肥皂票,還有火柴票、線票等數十種。他說,這些物品對年輕人來說是陌生的,年輕人走進他的家感受歷史變革,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議事廳」為鄉親辦實事

  不管是大事小事,集體的事,家庭的事,個人的事,鄉親們都喜歡拿到客堂匯來議一議,談一談。張金龍家的客堂匯不僅成了村民們的議事廳,還成了他為鄉親們辦實事的地方。

  村民們喜愛聊家長裡短,張金龍的老伴和媳婦有時做小吃湯糰和草頭攤餅招待大家。話匣子一打開,村民們說心願。有村民說,「城裡居民小區都有健身角,咱們村裡能不能也搞一個?」張金龍聽了,覺得這是好事,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在追求生活品質。他立刻在村裡查看場地,發現家附近有一大片廢棄空地,變成村民堆雜物的地方。他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村民清掃,並和村委會聯繫。

  一個月後,錢橋村多出一塊300多平方米的健身場地,還有十多件健身器材。「到了晚上,大家來跳廣場舞,很熱鬧,住在村裡的外來人員也加入了,周邊村鎮的居民騎著電瓶車趕來。」有了寬敞的空地,夏天晚上,露天電影重回鄉村,成了村民們美好的夏日回憶。

  多名村民反映,小廟別墅小區人口較多,可是沒有公交站點,出行不便。村民們把這個問題帶到客堂匯。張金龍連日走訪了多個部門,向上級部門反映後得到解釋,若是兩個公交站臺之間有500米,按照規定不能在中間再設站點。張金龍立刻又邀了幾位村民,先查看圖紙,再去實地查看,對現有車站距離進行實地丈量,測下來是800米。情況匯報後,相關部門派施工單位前來建好站點。村裡的一條斷頭路,他找來兩個兒子商量,自掏腰包請施工人員工作一周,把道路接通了。

  為鄉親辦實事的張金龍,對自家人要求嚴苛。多年前,本來分給愛人的事業編制,在他的勸說下,讓給了一位更貧困的鄉親。鄉辦企業開得紅紅火火時,張金龍在鎮裡當領導,他明確對兩個兒子說,「後門到我這裡一定會關上。」就這樣,兩個兒子白手起家,創辦企業。

  好風氣「薪火相傳」

  「老張的品格沒話說,他是我們的精神領袖,他家的家風淳樸正氣。」村民陳雅琴說。今年5月,張金龍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張金龍一家四代同堂,十口人,和如今很多家庭聚少離多的情況不同,每個月,他們都有一次家庭聚會,雷打不動。老張家有條家訓叫「家有一老,如是一寶」。老張年少時在外讀書,父母多病,家裡全靠比他大十歲的哥嫂支撐。哥哥患病離世後,老張視嫂子為母親,盡心贍養。張金龍的小學老師退休後遷往蘇州,70多歲的他拉著一幫同學,去蘇州看望老教師,白髮蒼蒼的張金龍充滿敬意地對老師鞠躬。

  在張金龍的影響和帶動下,徐行鎮已推出30家這樣的「客堂匯」。每個客堂匯背後,都有一戶熱心社會公益的好家庭,傳承好風氣,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

  更讓張金龍開心的是,他的「客堂匯」後繼有人了。他的小孫子張曉冬,今年大學畢業,跟隨爺爺的步伐,留在了錢橋村,成為一名村官,為客堂匯服務。「爺爺是我的偶像。」張曉冬說,爺爺常告訴他,「一個人要懂得知恩圖報,人生價值在於助人為樂。」今年颱風汛期,張金龍給孫子打電話,第一句話就問:「抗颱風你有沒有去?年輕人要衝在最前面。」

  小張的回歸為客堂匯注入新的活力,他創辦了客堂匯新的展示傳播平臺——微信公眾號。伏天裡,張曉冬拍攝村民參加社區公益勞動的場景照片;金秋時節,他記錄村裡的農民運動會。通過網絡平臺轉發,客堂匯多了一批年輕粉絲。張金龍樂呵呵地說,幾十年沒挪過位置的客堂匯,安上了新「翅膀」,飛去了新空間。

相關焦點

  • 張金龍家庭
    張金龍家庭 發表時間:2016-11-07   來源:中國文明網   張金龍家庭,上海市嘉定區徐行鎮錢橋村,家庭成員10人。張金龍家庭是四代同堂之家。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弟相親、婆媳和睦,齊心協力做好事。張金龍是當地的「鄉賢」,退休後在家人支持下騰出自家的客堂間,創辦「客堂匯」,專門用來開展黨史展覽、村民議事、家風傳承等宣教活動,並幫助解決百姓身邊大大小小的問題,得到村民眾口稱讚。在張金龍家的帶動下,如今徐行鎮已經有30多家「客堂匯」。
  • 涇陽:凝聚鄉賢力量 唱響鄉村振興協奏曲
    凝聚鄉賢力量,推動鄉村發展,是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近日,涇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鄉賢議事會」工作推進會暨口鎮吊莊村鄉賢議事會的揭牌儀式在吊莊村廣場舉行,近60位鄉賢代表和村級兩委會成員歡聚一堂,同敘桑梓情誼,共謀振興新路。
  • 安福縣山莊鄉 凝聚鄉賢力量 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安福縣山莊鄉緊緊把握新時代鄉賢工作總要求,充分發揮鄉賢有情懷、有資金、有資源、有才智的獨特優勢,主動溝通,精準對接,通過多層面、多渠道匯聚鄉賢力量,推動轉型發展。山莊鄉積極營造尊重鄉賢的濃厚氛圍,動員鄉賢回鄉發展。
  • 【新鄉賢 新作為】長興縣:[濱湖記憶]·洪橋鄉賢示範帶 打造鄉賢...
    近年來,長興縣委統戰部以古老的洪橋「濱湖文化」為基底,通過「一村一重點」,著力打造以「魚水憶·互助情·和諧風」為內核的五村互聯「濱湖記憶·洪橋鄉賢示範帶」,通過感召和匯聚新鄉賢力量,為弘揚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中道村:鄉賢譜寫現代漁家故事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培養鄉賢青年力量 助力澄城鄉村振興——澄城縣召開2020高素質農民...
    他們並沒有將當前植根於農業看成是生活必需品,相反,更願意將從事農業視為一種手段,來幫助他們實現夢想中的未來生活狀態,這一批人就是新時代下的鄉賢人才。"鄉賢"是封建農耕文化的一種產物,原指民間基層本土、本鄉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而深為當地民眾所尊重的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鄉賢"被賦予了新的定義。
  • 所前鎮三泉王村成立鄉賢聯誼會
    近日,60餘名從三泉王村走出去的鄉賢,趁著國慶、中秋小長假紛紛從全國各地趕回家鄉,參加所前鎮三泉王村鄉賢聯誼會成立大會暨鄉賢懇談會。大家匯聚一堂,共敘鄉情,共謀發展,為美麗鄉村的再次騰飛賦能助力。同時,裘榮校對三泉王村鄉賢聯誼會提出三點期望:1 鄉賢會要起好步、牽好線鄉賢聯誼會成立後,要主動體現組織優勢,充分發揮鄉賢人士的主人翁精神、智囊團作用,引領鄉賢志士建功立業,把鄉賢會打造成為鄉賢們的溫暖之家。
  • 湖南志願者唐老椏團隊「鄉歌敘鄉情」,《陳二鄉有個陳二郎》歌頌鄉賢達人
    為紀念這位深受百姓愛戴的鄉賢達人,清朝雍正年間,該地百姓將其生活之地由「前山鋪」改名為「陳二鋪」,民國初年設陳二鄉,陳二鋪則為鄉公所所在地,陳二鄉、陳二村之名沿用至今。為保護好、傳承好陳二郎故事和優秀的鄉賢文化,推動鄉風文明、和諧鄉村建設,臨澧縣文化部門收集了流傳於民間的故事、作品百餘件,彙編成冊,申報了常德市非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以此開展「講好陳二郎故事、傳承陳二郎精神、開發陳二郎品牌」為主要內容的品牌創建活動,對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文旅產業融合起到了積極作用。
  • 旅澳鄉賢施志伴、施金雅伉儷 捐資600萬元建設龍湖埔頭文化廣場
    10月1日,龍湖鎮埔頭村舉行文化廣場捐贈儀式,旅澳鄉賢施志伴據介紹,埔頭村文化廣場面積約6000平米,配備有綜合大樓,娛樂休閒長廊、燈光球場、鄉村戲臺、兒童娛樂場等設施,成為村民一處休閒、運動、娛樂的好去處。
  • 信陽市羅山縣委副書記張金龍下鄉檢查脫貧攻堅工作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10月18日上午,信陽市羅山縣委副書記張金龍在該縣尤店鄉黨政負責同志的陪同下,先後來到尤店鄉扶貧辦和李店社區檢查指導脫貧攻堅工作,張金龍和鄉村幹部深入交流並察看相關檔案資料,詳細了解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並聽取相關情況匯報。
  • 陶山522位鄉賢創新治村模式
    這條電商銷售渠道的主導者之一,就是展卉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小周,近日,他入選了陶山鎮的新鄉賢資源庫,成為當地522位參與鄉村建設,輔助家鄉發展的新鄉賢之一。鄉村振興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人才、資金、土地,尤其是人才,鄉村的設施建設、文化、產業都急缺人才助力。
  • 「人大代表話法治」張家祥:邀請鄉賢擔任訴訟調解員激發鄉村文明內...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我做了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個人的體會是:要想實現美麗鄉村、和諧鄉鄰,在強化村兩委建設的同時,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5月23日,全國人大代表、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在接受採訪時認為,應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探索強化鄉村振興司法服務保障新模式。
  • 深化「千萬工程」 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要通過科學規劃,加強村落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整體保護,堅持「最少、最自然、最不經意的人工幹預」原則,把田園、山水、村落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統一規劃、保護和建設,處理好「老人」與「新人」,即原住民和新居民;「老房」與「新房」,即古建築和新建築;「老村」與「新村」,即傳統村落保護與新農村建設這三對關係。
  • 爭當「李樹幹式派出所民警」|張金龍:社區民警中的「金牌捕快」
    張金龍,男,1976年生,中共黨員,2000年參加公安工作,現為北丁集派出所副所長。曾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上級嘉獎。2019年7月,轄區居民魏某為其子申報戶口時,其妻子不能提供有效身份證件且聽不懂普通話,結合當時正在開展的「三非」外國人專項整治行動,張金龍敏感捕捉到該人可能為非法入境的外國人,遂立即對其家庭成員和莊鄰進行詢問走訪,證實其確為非法入境的外國人。
  • 【崇義友善】張金龍事跡
    > 張金龍,男,40歲,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 孩子們心中的「陽光叔叔」 「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選人天津港張金龍事跡 張金龍 隨著幫扶活動的深入開展,張金龍認為扶殘助殘光有愛心是不夠的,也是需要技巧的。
  • 鄧凌月: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論述的一脈相承。「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 【暖新聞·江西2018】拳拳孝心永流傳——記永豐縣好兒女張金龍
    父親忽離世獨自撐起家  「我怎麼也沒有想到,父親會這麼突然離開我們...如果能重來,我一定盡我所能地孝敬他,但老天沒有給我這個機會...」剛見面時,張金龍談起父親就幾度哽咽,陷入了悲傷的回憶中。  1974年2月張金龍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一家人本過著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
  • 【砥礪奮進的五年】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落地生根——廣西...
    爭創「星級文明戶」、創建文明村鎮、培育鄉賢文化……在八桂大地,一項項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文明之花在鄉間競相綻放。近年來,我區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的靈魂,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育新型農民、培育優良家風、培育新鄉賢文化,通過建設好家風、好村風、好民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 三元巖前村:建強為民服務隊伍,激活鄉村治理「神經末梢」
    巖前村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但因缺乏專門工作力量,許多文化沒有得到較好的傳承,甚至許多年輕一代都不清楚巖前的歷史。基於此,巖前村黨組織積極牽頭,組織熱心的離退休人員以及王、鄧、呂、羅等各個姓氏傑出能人、鄉賢代表12人,成立開閩文化協會,負責做好當地特色文化,特別是開閩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梳理,同時做好閩王鼓、板凳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日常文化活動的指導。四是創建農旅文創協會。
  • 12月5日,好吃好玩好看盡在2020年鄉賢文化旅遊節暨小穀米餅節
    12月5日,好吃好玩好看盡在2020年鄉賢文化旅遊節暨小穀米餅節 2020-12-02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義橋鎮首屆鄉賢大會正式開幕!
    裡河公園「鄉賢林」在鄉賢見證下揭碑,鎮領導和鄉賢代表共同揮鍬種植「鄉賢林」。希望鄉賢聯誼會能夠充分利用鄉賢館、文化禮堂、道德講堂等平臺,挖掘鄉賢事跡,講好鄉賢故事,讓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在義橋蔚然成風;希望大家永葆赤子之心,成為鄉情的踐行者。在外講好義橋故事,發好義橋聲音,展示義橋形象,成為義橋的「形象代言人」;希望大家永葆奮鬥之心,成為鄉土的耕耘者。把拳拳之心化為實際行動,積極推動總部回歸、技術回歸、人才回歸、項目回歸、資本回歸,成為義橋最美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