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後,穿過鄉間小道,涼爽的風颳過,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午飯後,嘉定區徐行鎮錢橋村的鄉親們,搖著蒲扇、領著孩子,來到張金龍家。大夥坐在擺放錯落的長條凳上,沏上一壺清茶,你一言、我一語,鄉音撒落整個庭院。
張金龍家的大門總是敞開的,這是他創辦的「客堂匯」,就放在自家庭院和客堂間,是錢橋村最聚人氣的地方。「他是阿拉主心骨,草根領袖。」76歲的張金龍是錢橋村一名退休黨員,也是鄉親們眼中德高望重的鄉賢。城鎮化進程下,小小一間「客堂匯」,濃縮保留了鄉賢文化的原汁原味。
頭腦「富」起來,傳統留下來
張金龍的「客堂匯」很古樸。客堂間裡,水泥地板,四面白牆,一張八仙桌。牆壁上貼著簡報,都是他從《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半月談》等報刊上剪下來的。
張金龍當了幾十年農村幹部,有18年在鎮黨委當宣傳委員。退休後,他選擇回到土生土長的錢橋村。2011年,徐行鎮探索社區管理新模式,因為村宅分布散落,村民喜歡扎堆串門,鎮裡決定不再將村民聚會點選在公共場所,而是放在有威信的居民家。張金龍二話不說,打開自家大門。家裡近200平方米,客堂和屋子都被布置成「客堂匯」展廳、會客廳、閱覽室等。這些屋子如果出租,每年有一筆不菲收入。張金龍淡淡一笑說,「人不能只圖錢,有很多東西比金錢更重要。」
村民們忙農活,沒有看新聞的習慣。每每報刊上有適合村民看的好內容,張金龍及時剪下來,製作成簡報貼在客堂間的牆壁上。這些簡報大多圖文並茂,對學歷普遍不高的村民來說,既好看又好懂。根據近期的國家大事和時事資訊,張金龍寫一些心得,結合村民實際生活,講給他們聽,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村民們聽得有滋有味。老夏常到張金龍家串門,他說:「學著學著就上癮了,三天兩頭不去就像落掉點啥。」
一些漸漸遺失的傳統文化,在「客堂匯」裡被拾起。張金龍有個願望,希望年輕人能看看他兒時熱鬧無比的元宵遊燈,重溫傳統年味。元宵節時,他自掏腰包添置彩燈,請來民間藝人扎制彩燈,村民們爭相到他家院子裡學扎彩燈。一支由100多名村民組成的遊燈隊伍出發了,村民們敲鑼打鼓,舉著彩燈,跳著秧歌,一盞盞彩燈映襯著一張張笑臉,民間習俗重回鄉坊。張金龍說,只要鄉親們喜歡,元宵燈會就會一直辦下去。
收藏是張金龍的一大愛好。在他看來,收藏是一種了解歷史、見證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的文化。張金龍最愛收藏票券,放在客堂匯裡展覽。他收藏的票券有糧票、布票、油票、肉票、肥皂票,還有火柴票、線票等數十種。他說,這些物品對年輕人來說是陌生的,年輕人走進他的家感受歷史變革,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議事廳」為鄉親辦實事
不管是大事小事,集體的事,家庭的事,個人的事,鄉親們都喜歡拿到客堂匯來議一議,談一談。張金龍家的客堂匯不僅成了村民們的議事廳,還成了他為鄉親們辦實事的地方。
村民們喜愛聊家長裡短,張金龍的老伴和媳婦有時做小吃湯糰和草頭攤餅招待大家。話匣子一打開,村民們說心願。有村民說,「城裡居民小區都有健身角,咱們村裡能不能也搞一個?」張金龍聽了,覺得這是好事,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在追求生活品質。他立刻在村裡查看場地,發現家附近有一大片廢棄空地,變成村民堆雜物的地方。他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村民清掃,並和村委會聯繫。
一個月後,錢橋村多出一塊300多平方米的健身場地,還有十多件健身器材。「到了晚上,大家來跳廣場舞,很熱鬧,住在村裡的外來人員也加入了,周邊村鎮的居民騎著電瓶車趕來。」有了寬敞的空地,夏天晚上,露天電影重回鄉村,成了村民們美好的夏日回憶。
多名村民反映,小廟別墅小區人口較多,可是沒有公交站點,出行不便。村民們把這個問題帶到客堂匯。張金龍連日走訪了多個部門,向上級部門反映後得到解釋,若是兩個公交站臺之間有500米,按照規定不能在中間再設站點。張金龍立刻又邀了幾位村民,先查看圖紙,再去實地查看,對現有車站距離進行實地丈量,測下來是800米。情況匯報後,相關部門派施工單位前來建好站點。村裡的一條斷頭路,他找來兩個兒子商量,自掏腰包請施工人員工作一周,把道路接通了。
為鄉親辦實事的張金龍,對自家人要求嚴苛。多年前,本來分給愛人的事業編制,在他的勸說下,讓給了一位更貧困的鄉親。鄉辦企業開得紅紅火火時,張金龍在鎮裡當領導,他明確對兩個兒子說,「後門到我這裡一定會關上。」就這樣,兩個兒子白手起家,創辦企業。
好風氣「薪火相傳」
「老張的品格沒話說,他是我們的精神領袖,他家的家風淳樸正氣。」村民陳雅琴說。今年5月,張金龍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張金龍一家四代同堂,十口人,和如今很多家庭聚少離多的情況不同,每個月,他們都有一次家庭聚會,雷打不動。老張家有條家訓叫「家有一老,如是一寶」。老張年少時在外讀書,父母多病,家裡全靠比他大十歲的哥嫂支撐。哥哥患病離世後,老張視嫂子為母親,盡心贍養。張金龍的小學老師退休後遷往蘇州,70多歲的他拉著一幫同學,去蘇州看望老教師,白髮蒼蒼的張金龍充滿敬意地對老師鞠躬。
在張金龍的影響和帶動下,徐行鎮已推出30家這樣的「客堂匯」。每個客堂匯背後,都有一戶熱心社會公益的好家庭,傳承好風氣,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
更讓張金龍開心的是,他的「客堂匯」後繼有人了。他的小孫子張曉冬,今年大學畢業,跟隨爺爺的步伐,留在了錢橋村,成為一名村官,為客堂匯服務。「爺爺是我的偶像。」張曉冬說,爺爺常告訴他,「一個人要懂得知恩圖報,人生價值在於助人為樂。」今年颱風汛期,張金龍給孫子打電話,第一句話就問:「抗颱風你有沒有去?年輕人要衝在最前面。」
小張的回歸為客堂匯注入新的活力,他創辦了客堂匯新的展示傳播平臺——微信公眾號。伏天裡,張曉冬拍攝村民參加社區公益勞動的場景照片;金秋時節,他記錄村裡的農民運動會。通過網絡平臺轉發,客堂匯多了一批年輕粉絲。張金龍樂呵呵地說,幾十年沒挪過位置的客堂匯,安上了新「翅膀」,飛去了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