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2月31日,郭敬明髮長文向莊羽女士道歉,向讀者和合作夥伴道歉。並表示,將把《夢裡花落知多少》這本小說出版後獲得的所有版稅以及全部收益匯總計算後,全部賠償給莊羽。
01郭敬明的變現之路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在道歉聲明裡,完全沒有看出郭敬明道歉的誠意,反而處處盡顯郭敬明的心機和做作。面對15年前法院的判決,和一直以來的輿論聲討,郭敬明一直拒不認錯,而今日卻突然發聲致歉,顯然和他的作風大相逕庭。其中緣由,稍加分析便瞭然於目。
自2006年法院判決,郭敬明便置若罔聞;2007年,登上「作家富豪榜」的榜首、加入作協,更是不屑一顧。隨著粉絲量飆升,郭敬明根基日漸深厚。2013年,將《小時代》系列搬上熒幕,從暢銷書作家搖身一變,成為頂級流量大導演。此時在電影圈炙手可熱,聲望大增的郭導,除了忙著數錢,又怎麼有閒暇顧及外界詬病。
在自己事業蒸蒸日上的時期,對道歉閉口不言。而如今,《爵跡二》網映遭遇阻礙,上百名媒體人聯名抵制、封殺,眼下《晴雅集》票房滑鐵盧,種種跡象表明,對娛樂圈多年以來種種亂象的管制、約束與糾正,已經是大勢所趨,顯然郭敬明、於正首當其中。
02郭敬明的商場「智慧」
在這樣的背景下,二人緊急出面道歉,究竟是因為「直面年少時自己的錯誤」,還是出於商人「見風使舵」的本性,答案顯然易見。所以,一個商人什麼時候才會低頭、道歉、求原諒?當然是發覺自己地位不保、生意危機之時。他在此關鍵時刻的任何決策,以及公開表態,當然就是為了擴大更多受眾,扭轉不利風評,試圖繼續沿襲商業之道。這很郭敬明。
只是這一次,他選錯了戰場,沒有人願意原諒他輕描淡寫的道歉。他選擇在名聲不佳是非爭議面前道歉,那自然要忍受流量的反噬。更何況,這個15年裡,他在抄襲不可恥的邏輯裡非常自洽,道歉也並不能實現救贖。況且,當初的文藝小青年們被郭老師賺的眼淚總也要有些說法吧?
03文化發展的自我戕害
冰凍三次非一日之寒,真正可怕的並不僅僅是郭敬明、於正這種盜取他人智慧充實私囊的文化販賣者。最令人憤慨的是背後滋生這種蔑視版權、肆意侵權的利益土壤。現實中,剽竊盛行,這是所有原創作者的無奈和隱痛。加之維權成本過高、取證難度過大、侵權賠償微薄等都是對原創作者的損害。
文化領域有兩種賺錢邏輯,一種是作品的邏輯,作品越優質越賺錢;一種是流量的邏輯,流量越大越賺錢。如果優質的作品能賺錢,那麼作者將持續生產優質的作品,如果大量的流量能賺錢,那麼資本將持續壓榨你的時間。從平臺來講,為了充實流量需求,優質內容會被瞬間抄襲、傳播,而獲利者卻成全了流量供應。
長此以往,於原創作者而言,內容無法直接變現,想要掙錢竟然要繞過作品本身的含金量,傾向運營和流量輸出,這顯然是對創作者和平臺的自我戕害。
04對待剽竊之風,勢必嫉惡如仇
當下,越來越多的原創作者對郭敬明、於正道歉不予接受和寬恕正是出於版權環境的不逮和憤慨。或許,他們只是充當了大家宣洩正義的通道,但不輕易寬恕、妥協任意一次罪惡,不輕易釋懷、淡漠這段作秀,也是另一種對自己、對群體的警醒和保護。
世界上,不是所有事都能夠以「原諒」來衡量人性的豁達。我們不能讓這種「畸形」病症蔓延,然後去腐蝕更多人的意志和權益,我們就應該用嚴苛、用決絕、用嫉惡如仇告訴剽竊群體,侵權和傷害他人的代價很大,一時人身,萬劫不復。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每個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你曾經做出對正義所有的放縱和不敬,其實,都被命運暗中標註了價格。作為成年人,這是他們應當且必須經歷的疼痛和反省,也是他們給這個社會的交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