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網絡構建與關鍵物種篩選

2020-08-22 基迪奧生物

|撰文:阿拉雷

在過往的微生物群落研究中,闡明群落中物種與物種間存在的關聯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難點在於群落中的屬水平物種數量通常能達到幾百甚至上千,如此龐大數量的群落再加上微生物間錯綜複雜的聯繫,使得找出目標微生物間的關聯變得很困難。

為了能快速篩選出群落核心物種,前人開發了各式各樣的數據篩選方法,在篩選的基礎上,進行網絡的圖的繪製,用點和線組成網絡,來描繪微生物世界的「社會結構」。

在8種主流的網絡圖的構建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構建一個初始的網絡結構,獲得輸入數據兩兩之間的基礎相關性值(如:pearson相關係數),再對基礎相關性信息進行處理,獲得深層級的物種間的相關信息,以此進行物種的相關網絡構建。

基礎網絡構建成功後,緊接著,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該如何挑選展示物種?

通常,我們對群落的研究不是毫無目的性地「漫灌」,菌海茫茫,大多是我們不需要的噪音信息。

群落研究需要「精確制導」,即專一於某個問題的研究,討論的是某幾類細菌間的互作引發群落某個性質發生改變(如產酸細菌間的互作引起動物腸道pH值的變化、土壤固氮類型細菌間的相關性變化引起土壤性質變化等)。

因此,我們需要使用一些關鍵的評估指標找到關鍵的物種信息,幫助我們快速篩選獲得樣本群落中的核心微生物。

常見的物種網絡篩選指標有:

1.物種中心性

2.物種驅動性

3.核心物種+下遊驗證


物種中心性

中心性(centrality)是網絡構建中最常用來評判核心物種的指標中心性描述的是網絡的結點與周圍結點連接的線數量

就像是評價人群網絡的中心性時,查看每個人微信的好友數量,數量越多說明這個人與其他人的連接越多,這個人越有可能是這個人群網絡的核心人物,反之如果這個人與其他人的連接越少,這個人越可能是網絡的邊緣人物。物種的中心性進一步細分又可以分為點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與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1)點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這是最基礎的中心性指標,即統計網絡中每個結點與周圍結點的連線數量,用來比較組間的物種差異情況,組間整體中心性差異越大說明對應物種在組間的物種關係發生了大的變化,越有可能與組間表型差異的產生有潛在關聯。

如圖1,兩組間的中心性存在明顯差異(線的密度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就可能是表型差異的潛在原因。


圖1 主流文章中的相關性網絡圖[1]


2)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有時候高中心性的物種可能並不會直接對表型產生影響,他們可能充當著一種中介橋梁的作用。

將對表型有直接影響的物種連接起來,一旦中介物種豐度等指標發生變化,則會影響其他物種間的互作情況。

該類中心性使用範圍較窄,通常為疾病模型中判斷核心物種的中心性變化引起下遊連接的物種間關聯性的變化,從而引起表型上的差異,如圖2。


圖2 文章中的網絡中介中心性評估[2]

物種驅動性

微生物之間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存在著複雜的聯繫以響應各種環境變化,當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時,往往是一類細菌豐度發生變化引發多米諾效應使得整個網絡結構發生變化。

梯度樣本(環境梯度、時間梯度、藥物梯度等)、系統差異比較樣本(如疾病與健康比較、對照與肥料處理比較等)中,我們需要找到驅動微生物網絡響應環境變化的驅動物種(drive species)來解釋群落網絡變化的機理。


NetShift算法就是一種目前主流的網絡物種驅動性強弱的算法,通過引入NESH值(Neighbor Shift)來分析網絡中鄰近結點的變異程度再結合結點數量來評估結點驅動性。該算法假定兩個需要比較的分組網絡A和B,通過計算兩個網絡共有、特有關係對,構建一個評價體系(X、Y、Z值),獲得最終的NESH值,該值越大說明物種驅動性越強,該物種越有可能是驅動網絡產生變異的推手——網絡驅動物種。


圖3 NetShift算法NESH值計算原理[2]


圖4 文章中的驅動物種網絡圖[1]


核心物種+實驗驗證

無數的前人經驗證明: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以上這些標準或是其他標準篩選獲得的物種信息始終是通過各類算法的推測。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如果能配合下遊生物學實驗的驗證,進一步證明物種對於表型的影響,將使得說服力更進一步。

當然,實驗驗證的條件同樣是苛刻的:

1)驅動物種或核心物種能夠人工培養,我們才能將物種獨立進行後續驗證;

2)核心物種或驅動物種不完全依賴於網絡環境對表型產生影響。


文獻中有一些經典的驗證思路可以借鑑學習:在某些癌症疾病樣本中通過構建微生物物種與宿主基因變化網絡找到了潛在的癌症特徵微生物,通過調查發現該類微生物可用於人工培養,將該類微生物與宿主細胞共同培養後檢測細胞基因表達量變化發現癌症相關基因表達量發生了相同的上調變化,進而驗證了之前的癌症特徵物種的推測[3]。


核心物種+實驗驗證能夠最大程度闡明微生物的作用機理,為後續分子層面的實驗提供一個方向指導,讓我們的研究從單純的數據推斷上升到數據推斷+實驗驗證的完整邏輯層面,讓我們的研究從各類推測型文章中脫穎而出,結果受認可的程度將會更高。


圖5 文獻中的網絡圖[3]

物種網絡圖構建工具

基迪奧生物Omicsmart平臺針對擴增子項目提供一站式服務,導入下機的fastq原始序列數據即可進行微生物群落流程分析。

針對物種相關性網絡以及環境因子-物種相關性網絡圖,omicsmart平臺提供了高度交互性的構建方案,可根據中心性、相關性、p值等指標進行結點的篩選展示。

實時動態交互方案,隨心所欲調整結點與連線的配色、標籤、字體等20+種參數,做到下載即可用於文章發表的程度。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


參考文獻:

[1]Zhou Dan, Xuhua Mao, Qisha Liu, Mengchen Guo, Yaoyao Zhuang, Zhi Liu, Kun Chen, Junyu Chen, Rui Xu, Junming Tang, Lianhong Qin, Bing Gu, Kangjian Liu, Chuan Su, Faming Zhang, Yankai Xia, Zhibin Hu & Xingyin Liu (2020): Altered gut microbial profile is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metabolism activity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Gut Microbes, DOI: 10.1080/19490976.2020.1747329

[2] Kuntal, B.K., Chandrakar, P., Sadhu, S. et al. 『NetShift』: a methodology for understanding 『driver microbes』 from healthy and disease microbiome datasets. ISME J 13, 442–454 (2019).https://doi.org/10.1038/s41396-018-0291-x

[3] Tsay JJ, Wu BG, Badri MH, et al. Airway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Upregulation of the PI3K Pathway in Lung Cancer.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8;198(9):1188-1198. doi:10.1164/rccm.201710-2118OC


相關焦點

  • 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2020-05-22 0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MagicHand雲平臺|物種與功能網絡與模型預測分析
    今天給大家介紹雲平臺宏基因組個性化分析之一:物種與功能網絡與模型預測分析。物種與功能網絡與模型預測分析物種與功能網絡與模型預測分析是針對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目的,對特定的樣品及其數據集進行關聯與模型預測分析,進一步挖掘數據中的有效信息。
  • 重慶科學家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中新網重慶新聞5月24日電(記者鍾旖)記者24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生物學研究中心夏慶友教授團隊日前構建起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運用平臺可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基因組學領域知名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新華社重慶5月20日電(記者柯高陽)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生物學領域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物種起源》-達爾文的物種演化理論力作
    第一部分,達爾文構建了演化的邏輯;第二部分,達爾文是怎樣應對質疑的;第三部分,達爾文找出哪些證據來支撐演化理論。首先進入第一部分,達爾文用了三個章節構建了演化的邏輯。這裡也分成三個要點來講述。第一個要點,在人工選擇下物種會發生變化。達爾文選擇了一個非常能夠被常人理解的地方來作為全書的切入點,那就是家畜與農作物的馴化,由此一步一步地闡述他的演化思想。
  • 吳聲:只有新物種爆炸,創新才能成為節慶丨新物種爆炸(青島)創新發布
    遊戲的故事空間,鏡像的社交空間,全時全域的小程序門店……都是平常生活的數字孿生,真實的伴隨、體驗的感受、意義的寄託成為關鍵底層。 重新理解空間和零售,應該是有趣的人、有紀律的貨和有內容的場。與此同時,在城市的B面,是阡陌縱橫的傳感器網絡、智慧能源的社會網絡、機器的社交網絡,它們構建著智慧城市的孿生網絡,成就智慧場景展開的底層能力。 新的城市語言正在講述未來的群體記憶,場景則成為城市與人連接更鮮明和有溫度的文本表現,以漸變、浸潤的敘事方式隱喻數字時代的美好生活。
  • 西南大學構建全球首個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  「學校於2004年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圖譜解析,使家蠶成為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一。隨後又相繼建立了蛋白質組、代謝組、RNAi、轉基因、基因編輯等一系列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
  • 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物種生命樹—新聞—科學網
    首屆萬種鳥類基因組項目研討會
  • 吳聲對話吳伯凡:什麼是新物種?誰是推動新物種進化的根本動力?
    在變化背後,這些新的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所代表的是一個個新物種企業的崛起。 今天新興企業的誕生數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趨勢,網際網路公司進化迭代也比傳統企業更為迅速。變化催生了新物種的誕生與進化,新物種反過來又製造變化。在這一切現象的背後,技術、思想、人文,誰是推動新物種進化的根本動力?人工智慧是否正在成為網際網路寒武紀的新土壤?創造未來最好的辦法究竟是什麼?
  • 研究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受到網絡交易威脅
    新華社昆明9月30日電(記者嶽冉冉)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受到網絡交易威脅。這項研究成果2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研究人員使用大數據搜索,梳理了2000年到2019年的爬行動物網絡交易信息,再結合爬行動物網絡零售商數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及相關國際野生動物交易資料庫數據,發現有3943個爬行動物物種被放在網上交易。  「被交易的物種約佔已知一萬多個爬行動物物種的36%,其中被交易物種的79%不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交易監管。」
  • 大悅城危建平:新物種分四類 了解是關鍵
    在本次活動第二場微論壇《平行空間競爭下的商業新物種思辨》環節,圍繞「消費痛點」、「新物種」和「新業態品牌」話題,上海靜安/長風大悅城總經理危建平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新物種、網紅店或新業態品牌想要持續長久的生存下去,需要了解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購物中心和項目只有了解新物種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 北京生科院成功構建環形RNA大數據整合挖掘和分析平臺
    物種信息的日益豐富為全面解讀複雜的環形RNA轉錄調控過程打開新的突破口:基於多物種的進化保守性分析將有助於篩選出具有潛在功能的環形轉錄本,而多組學數據的整合分析則可以從不同層次解析環形RNA的表達調控過程。
  • 生物學家發現一種基因對物種的「關鍵創新」發展至關重要
    以翅膀為例,它們的每一類動物都進化出許多不同的物種,如鳥、蝙蝠、昆蟲和翼龍。科學家稱這些為「關鍵創新」。帶有花蜜刺的耬鬥菜,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來研究支持一項關鍵創新的遺傳變化。並且據他們所知,這是已經鑑定出關鍵發育基因的首批「關鍵創新」之一。他們的發現發表在PNAS雜誌上。
  • 中英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滅絕事件,消滅了其它物種,卻幫助恐龍稱霸
    近現代考古學指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每一次事件都消滅了地球上將近70%左右的生物,但事件過後又會有新物種出現,使得地球的生物史十分漫長且豐富。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科學進展》期刊上刊登了一篇由中國和英國科學家共同合作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論文指出除了已知的五大滅絕事件之外,還存在一起新的滅絕事件。
  • 綜合防治農業外來入侵物種 保障生態安全
    外來物種入侵是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100種全球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近年來隨著國際商貿往來的日益頻繁,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的風險加大,同時我國生態系統和氣候類型多樣,外來入侵物種容易定植和擴散蔓延。
  • 武漢植物園在Ecology​上發表中國森林基礎物種緯度梯度研究的新進展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20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0/201030142118.htm   我們應該在基礎物種尚未減少和消失之前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並加以保護,因為它們可以維持生境的完整,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少的努力潛在地保護相關的稀有物種。
  • 研究發現跨物種機器學習可提升精神疾病磁共振影像診斷準確性
    研究團隊在以上前期工作基礎上(IEEE TMI, 2015),探索靈長類物種間可能的進化保守特徵,假設以保守的腦區功能為基礎,構建可跨物種遷移的精神疾病分類預測模型(圖A)。該研究運用Group LASSO算法對源自5隻轉基因獼猴和11隻野生型獼猴的腦功能圖譜數據進行腦區篩選,識別出9個核心腦區(圖B);將9個腦區一一映射到人類大腦,並用腦區間的功能連接形成特徵集合,構建稀疏邏輯回歸分類器,分別用於自閉症、強迫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動症患者的診斷分類。
  • 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學使能技術創造「新物種」?
    簡單來講,就是人工合成「新物種」。這些技術相輔相成,最終構建有益於人類的各種地盤細胞與工程菌株。更為有趣的是持續表達的 Cas 蛋白,可以對目標區域進行持續地切割,這可以被用作一種負篩選,由此可以省去選擇標記的使用。
  • 推斷系統發育關係和鳥類物種多樣化遺傳機制
    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近十年前,隨著一項覆蓋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啟動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構建起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鳥類演化的歷程。
  • 「入侵物種」大都泛濫成災,有沒有入侵失敗的物種?
    那麼,什麼是入侵物種呢?所有的入侵物種都是成功的嗎?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入侵物種」?簡單來說,入侵物種就是一個物種從原生環境到了一個完全沒有該物種存在的新環境中,並且由於種種原因,該物種在新環境下成功的生存了下來。在其中有幾個關鍵的點,第一個就是並不是國外的物種來到我國才算入侵物種,即使在同一國家內,一些區域性分布的物種去到新的野生環境中,並且成功的存活下來,就算是入侵物種。